【安阳】10.1-6|从殷商青铜到北齐石刻
有一座六朝古都叫“邺城”
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
占据邺城,营建王都。
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
冉魏、前燕、东魏、北齐
六朝都城,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从商朝的古都
到东魏和北齐的都城
安阳有着我们探索不尽的文化底蕴。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在这里被发现,
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在这里出土。
让我们走进安阳,
到殷墟探访三千年前的商朝古都;
解读甲骨文与古人对话;
探访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的艺术;
穿梭与考古博物馆间感受历史脉络。
想要知道更多详细内容,
没有专家帮你怎么能行。
聊起邺地的石窟造像艺术,
亦或是邺城战争史,
安阳文史专家张建伟老师
能够如数家珍。
殷墟、灵泉寺、响堂山;
一次看爽邺城周边,
历史讲坛诚挚为您奉献。
行程概览
D1
10月1日
星期六
安阳指定酒店集合
D2
10月2日
星期日
殷墟、天宁寺塔、殷墟甲骨文和邺城文物鉴赏
D3
10月3日
星期一
灵泉寺石窟、小南海石窟、北齐双塔(中国野外双石塔鼻祖 )、唐代双塔、北齐娄睿刻经碑、修定寺塔,特别安排宿响堂山
D4
10月4日
星期二
北响堂山石窟、常乐寺、南响堂山石窟(含特别安排),玉皇阁无梁殿
讲座:《走向隋唐——东魏北齐史》
D5
10月5日
星期三
北朝考古博物馆、北朝东魏北齐皇陵
D6
10月6日
星期四
邺城考古博物馆(佛造像馆)、铜雀三台、邺城博物馆
17:30 送安阳东站
文化讲师
张建伟
安阳古都学会理事
安阳殷商文化研究会宣讲团副团长
安阳文化大讲堂讲师
安阳博物馆文化大讲堂讲师
安阳文史论坛成员
在报纸和相关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有关殷商文化,北朝时期邺地西部的石窟造像艺术,古代邺城战争史,彰德府与古代衙门文化,袁林与北洋集团,安阳古典建筑艺术的文章。并在安阳文化大讲堂,安阳博物馆大讲堂,安阳文史论坛做《“殷”“商”之名辩析》、《安阳古典建筑艺术》、《邺城西部的石窟及造像》、《百年沧桑话袁林》、《安阳的枪会武装历史沿革》等主题讲座。
行前预习
殷墟:世界遗产、国一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殷墟,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建都于此,营建了中国青铜时代最繁盛的都城-大邑商,创造了以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灿烂夺目的殷墟文化。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开始重金收购,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义愤自尽,所收藏龙骨由其子转售晚清学者刘锷。1903年,刘锷将其收藏的甲骨编印出版,成为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
殷墟的宫殿宗庙区还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也是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将近7000枚海贝。
天宁寺塔
安阳天宁寺塔高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
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塔五层八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券门,每层周围有小园窗。塔坐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
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有东魏至宋窟龛276个,其中大留圣窟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北宋“灵裕法师传碑”记载为“道凭石堂”。石窟坐东向西,为三壁佛坛窟。窟内存佛像三尊,正壁为卢舍那佛,头部残缺,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前饰“卐”符号,结跏趺坐于方开束腰须弥座上,座下层正中刻“卢舍那佛”字样。身后莲瓣形火焰纹背光上部已残,圆形头光内饰莲瓣。右壁为阿弥陀佛,头部残缺,右手手指残失,左手前伸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姿态、衣着与正壁卢舍那佛相似。背光大部分残缺,座下佛坛上开四个小龛,每龛内雕一神王,从形象看应是珠神王、象神王、鱼神王、山神王。左壁为弥勒佛,头部残缺,姿态、衣着、背光与卢舍那佛相似。胸前饰“卐”符号右手从肘部残缺,左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莲瓣形背光从头部以上残缺,残存部分外层刻有禅定坐佛。座下佛坛上雕四个神王龛与右壁相对称,分别为树神王、风神王、火神王另有一身神王因剥蚀不清而无法定名。
大留圣窟门前,原刻有“魏武定四年岁在丙寅四月八日凭法师造”的造窟题记,现已不存,今存“大留圣窟”四字为后人所刻。大留圣窟内三尊坐佛像,躯干丰满硕壮,衣纹简洁洗炼,用圆雕法雕凿,表现出继承北魏造像的某些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向北齐过度的新作风。佛坛壁脚上浮雕的八个神王。河北南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中均有神王雕刻,不难看出,在石窟壁脚和造像碑座上雕刻神王像,是龙门、巩县石窟以来的固有做法。
小南海石窟
小南海石窟位于安阳善应镇龟盖山南麓灵山古寺遗址内,距灵泉寺约5公里。小南海石窟共计包括东、西、中三窟,故称小南海三窟。这其中以中窟空间而积最大,其文化保存也最完好,雕像、绘等题材内容也最为丰富。小南海三窟中窟大约开凿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5),其开凿始于灵山寺僧方法师,后经曾任少林寺第一武僧的僧稠法师组织重修。根据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考证,小南海三窟的雕像建造等,确实受到了僧稠法师一脉佛学思想与文化的影响。
北齐双石塔
北齐双石塔位于灵泉寺道凭双石塔基址西侧的台地上。是北齐河清二年(562年)灵裕法师为其导师道凭营造的一对石塔。
两座石塔东西并列,在一条水平线上,均为单层石墓塔,造型大体相同,皆座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西塔用下大上小两块素面正方青石垒砌,立面呈凸字形,用两块青石雕凿而成。唯南壁开长方形拱门,门额略呈火焰尖状,门两侧雕刻半圆形倚柱,柱头雕莲瓣3枚,柱础呈莲状。塔身以上刻叠涩出檐3层。在门楣与檐部之间的壁面上,镌刻有“宝山寺大论师凭法师烧身塔,大齐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塔心室为正方形。塔顶整体外形呈履钵状,雕刻华丽。四周皆浮雕卷叶状纹饰,每面正中雕一圆形宝珠状物。塔檐外叠涩两层,上为塔顶,四壁浮雕卷叶状花纹,上置卷叶纹方斗用相轮三盘,最高处置火焰宝珠。全塔总高2.22米,整体造形稳定,中部塔身呈束腰状,使其显得玲珑有致。
东塔整体造型和体积与西塔相同,但塔门形制和塔身花纹略有区别。南壁塔门亦为拱券状,但较两塔宽阔。门楣及门额均呈拱券形,中间刻凹槽一道。塔心室地平以下,设有放置骨灰的洞穴。全塔总高2.14米,其与道凭法师烧身塔时代一致,是为陪塔。此塔虽貌不惊人,但却是我国古塔中最早的露天双塔,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独立石塔,堪称我国石塔之祖。这不仅对研究道凭生平及北齐邺都的佛教活动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北齐时期及南北朝时期塔类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修定寺塔
修定寺塔,位于水冶镇西北磊口乡清凉山村西清凉山南麓修定寺内,寺废塔存,距安阳城西北35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唐塔”,建造艺术极其罕见,全塔遍嵌高浮雕砖。塔身从残存部分看,外壁用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形状的浮雕砖3775块嵌砌而成。
图案有佛像、弟子、菩萨、天王、力士、武士、侍女、飞天、伎乐、青龙、白虎、猛狮、大象、天马、巨蟒、飞雁、帷幔、花卉、彩带等72种,形象逼真生动。不同图案和造形的砖雕有89种,发掘和收集到塔基砖雕30种,共计119种。雕砖嵌砌技术有:雕砖背面制榫卯,与内壁素面砖犬牙交错,相互扣合牵拉;以雕砖的不同厚度呈榫卯,与内壁素面互相嵌砌;用铁钉、铁片支托拉牵,使之固定;塔檐采用木骨与外桃花砖榫卯相套,拉于塔顶固定。南壁开拱券门,门框额,门券左为青龙,右为白虎,两侧侍立四臂金刚。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时期在都城邺城西部太行山东麓开凿的一处具有价值的重要石窟。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山麓。分为三处,南端叫南响堂,西麓天宫峰半山的一处则称为北响堂,东麓叫做水峪寺。
响堂山共存石窟16座,造像4300余尊。它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公元550—559年)时期,初名为:“石窟寺”,后改称为:“智力寺”,“常乐寺”。石窟造像大部分主要为北齐时期开凿,造像的内容主要反映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它是北齐时期佛教艺术之代表。是北方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及影响的石窟文化群。
由于响堂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晚期,主要洞窟完成于北齐,其后又历经隋、唐、宋、明以至民国等各朝代继续增凿与补刻,形成现在的规模,成为研究石窟雕刻史的珍贵的实物资料。著名石窟专家、北京大学的宿白教授曾赞誉道“中国石窟艺术的缩影就在响堂。”
响堂山三处石窟之中北响堂最大。山脚下有一个寺院,叫常乐寺,现在是遗址了,尚残存五尊无头佛身。
山腰陡峭的崖壁上一共开凿九个洞窟,其中四个窟是北齐时期开凿。最大的一个,叫大佛洞,又叫北堂。洞窟是中心塔柱式,面宽7米,塔柱分上下两层开龛造像,两侧壁凿出窟龛十六个,每个龛都作成覆钵塔式雕饰。龛楣用火焰纹装饰,异常华丽又不失工整。纹路线条流畅,边沿部分用石刀雕刻出凸起的楞,圆润中带有刚硬。
北堂的南边一窟叫中堂,有仿木结构的前廊,三间四柱,窟檐上也是覆钵塔形装饰。南堂为刻经洞,窟外壁面刻满了《维摩诘经》等四种经文。他的旁边刻有唐邕在武平三年(572年)写经碑记。
玉皇阁无梁殿
无梁殿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高堤乡嘴头村,为明代建筑,又称玄武帝庙。现仅存大殿,因殿宇建筑无梁,俗称“无梁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砖石结构。砖砌封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大殿内壁角与顶相接处有3层条石叠涩插入墙壁,形成穹隆顶,用椭圆形青石封压。无梁殿在雕刻技术上也有较高的造诣。
北朝考古博物馆
北朝考古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2020年9月19日正式开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北朝文化考古研究中心。北朝时期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期,和南北方地区以及周边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开辟有丝绸之路,通往东欧的这条丝绸之路。是穿越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一直通到古罗马成为古代通商贸易的典范。
该馆馆藏文物为东魏北齐出土的珍贵文物。北朝考古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品是北朝皇陵陶俑,素有“小兵马俑”之称,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陶俑有数千件之多,造像生动活泼、种类繁多,个体普遍较小,但制作精致。
陶俑题材有人物、动物、器物等。陶俑的制作都能按照内容需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身份特征,动态微妙,表情生动。北朝考古博物馆为人们展示了1500多年前文化交汇、民族融合的北朝岁月,对探究中国北朝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北朝东魏北齐皇陵
北朝墓群位于磁县城南一带,共有大小134座古墓冢,最大的如天子冢、皇姑坟、磨盘冢、青冢等,一向被误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建国后,文物工作者经多年的科学考证,这一千古之迷终被揭开:这并非曹操疑冢,而是东魏、北齐的皇陵区。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墓分别为东魏昌乐王元诞墓,宜阳王元景植墓,司马氏太夫人墓,愍悼王妃李尼墓,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北齐高欢第九子妻茹茹公主墓和其十四子高润墓等。
1975年在挖掘位于磁县东槐树村的北齐高润墓时,首次发现了北齐壁画。经发掘,此墓为砖筑单室墓,平面呈方形,出土文物中有彩绘俑361件,墓室四壁有彩色壁画。画面构图严谨,人物栩栩如生,服饰飘逸逼真,鲜明展示了北齐时代的绘画风貌和独特风格,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的一页空白。
在位于大冢营村的东魏茹茹公主墓中,还首次发现了东魏画迹和两枚东罗马金币及外籍人形陶俑,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中外交流盛况。墓道两侧各有长达21米的彩色壁画,是东魏画迹的首次重大发现。壁画大部分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着力表现墓主人的荣贵身份,布局严谨,人物各具神态,显示出东魏壁画艺术的较强功力。
邺城博物馆
邺城博物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博物馆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组)。重点看“民族融合、文化激荡——十六国时期邺城”、“隋唐文明之前奏——东魏北齐邺城”、“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
邺城考古博物馆
邺城考古博物馆,位于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镇显王村村北,邺城考古博物馆是由2015年开馆的佛造像博物馆更名而成,是中国首座佛造像专题博物馆,系邯郸市一家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北吴庄发现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目前所知建国以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铜雀三台遗址
在邺城遗址的西北部(今三台村附近)发现了2座夯土台基,较大的土台南北120多米,东西70多米,高约10米,顶部覆盖着一层瓦片堆积,也有一些石质建筑构件;在以北85米另有一座规模略小的夯土台,这些夯土台基可能就是邺城最著名的建筑一一铜雀三台的遗存:较大的是金虎台,较小的是铜雀台,此二台的北部可能就是冰井台。在两座土台之间发现了城墙遗迹。
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金凤台初建成时,名为金虎台,高八丈,台上有屋138间。东晋十六国的后赵石虎建都邺城时,又将三台加高修饰,比初建时更宏伟。为避其名讳,改金虎台为金凤台,并在台顶加装了金凤凰。历经一千多年历史变迁、泛滥的漳河水无情冲刷,夯土而成的台基如今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