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和功臣,其政治眼光令荀彧、郭嘉相形见绌
引言:曹操的一生,波澜壮阔,惊天动地,征黄巾、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魏王颠覆汉廷,样样都是不世之功。他虽未登基称帝,但号令天下,统御百官,政令皆出己手,任免悉听自便,“名臣而实王”。
曹操能够赢得天下,除了自身英明神武外,主要依靠一帮谋士的运筹帷幄。这些谋士就是“曹魏集团”的首脑智囊,是曹操纵横天下的军机参谋。曹操手下谋士众多,群星闪耀,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戏志才、郭嘉、董昭、刘晔、华歆、王朗。。。个个智谋超群,功勋卓著,堪称“豪华天团”。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荀彧、郭嘉、董昭,都曾经效力于袁绍,而后转投曹操。荀彧、郭嘉初在袁绍帐下时,被待为上宾,但二人认为袁绍好谋寡断,才大志疏,难成王霸之业,总想另择明主,曹操崛起以后,二人先后投奔曹操。
董昭事袁绍就要忠勇得多,他没有好高骛远,一心只想当好军事参谋,很快得到袁绍重用,在平定巨鹿和魏郡叛乱过程中,董昭充分展现了他的谋略和胆识,分别采用“无中生有”、“反间计”等计谋迅速荡平叛贼,捷报频传,袁绍对董昭十分嘉许,任命其为两郡太守。后袁绍听信谗言,欲加害董昭,董昭寻机脱身,投奔了曹操。
荀彧、郭嘉、董昭三人,董昭最大,郭嘉最小。都是曹氏集团出类拔萃的智谋之士,但曹操却对“奇佐”郭嘉和“吾之子房”荀彧偏爱有加,而对董昭稍显冷落。究其原因,无外有二,一、郭、荀都是出自颖川名门望族,少负才名,风流疏狂,属于典型的富家子弟,荀有荀彧、荀谌、荀攸,郭有郭嘉、郭图,都是天下名士,他们的社会关系很为曹操所看重。而董昭的家世就要低微一些。二、董昭是穷途来投,荀彧、郭嘉是慕名来投,而且荀彧还为曹操举荐了众多大才,除郭嘉外,还有戏子才、陈群、司马懿、钟繇等,所以曹操对荀、郭更为倚重。
历来人们把荀彧或郭嘉推为曹操的头牌谋士,不吝溢美之词。这主要是从曹操对二人感情偏爱来下的结论,并未综合智略和贡献作出客观评价。其实,曹操的第一谋士和功臣,按照史实记载来看,非董昭莫属。他不仅智勇非凡,巧言善辩,而且思维缜密,行事果敢,是曹操麾下“知而能言,言而能行,行必有果”的首席谋士和功臣。
一、忽悠车骑将军杨奉,力捧兖州牧曹操
兴平二年(195年)七月,兴义将军杨奉和国丈董承经过几番恶战护送汉献帝车驾东归洛阳。此时董昭正委身张杨,由于迎驾有功,被拜为议郎。
曹操在扫荡黄巾,平定兖州,连破袁术和陶谦后,声威大震,兼收黄巾精锐青州兵,实力不容小觑。但此时群雄林立,袁绍、袁术、吕布、刘备都对其虎视眈眈,曹操自知单靠军事力量还不足以逐鹿天下,必须兼用政治手段,所以他想派人去“傀儡皇帝”那里讨个封赏。但张杨把守住了西去长安的路,拒绝曹操使者通过。
董昭素慕曹操,便奉劝张杨结交曹操,予以方便。并替曹操向占据长安的郭汜、李傕等将领致信问候,疏通关系,在董昭的努力斡旋下,曹操终于和天子搭上了线。
建安元年(196年),张杨因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驻洛阳,回到了野王,董昭以操为明主,遂暗投曹操,作为曹操在朝廷的内应。
由于有了董卓的前车之鉴,献帝及内臣对“诸侯”入朝辅政颇为忌惮。献帝命车骑将军杨奉屯兵梁县,护卫洛阳,且其准其“假节钺”,以号令群雄,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曹操想亲近天子,谋篡权位,但有杨奉这头“拦路虎”护驾,所以顾虑重重。
幸有董昭设谋,并以曹操名义致信杨奉,对其百般奉承,极力讨好,许以粮草援军,约为内外呼应。这杨奉有勇无谋,竟被董昭的一番花言巧语诓住了,带领一帮大臣为曹操齐唱赞歌,向献帝表荐曹操为镇东将军。继承其父亲曹嵩的费亭侯爵位。曹操名正言顺带兵进驻洛阳。但这只是曹操“阴谋”的第一步,他的最终目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二、迎献帝迁都许昌,助曹操号令诸侯
东归洛阳之后,献帝成了“香饽饽”,韩暹、杨奉、董承、张杨都各怀鬼胎地围着献帝,想利用这块“汉家招牌”邀功争宠。曹操彼时刚刚收编了黄巾,仗着兵强马壮,自然也想去凑凑热闹,捞点政治资本。但曹操就像当年的董卓一样,只是一方“军阀”而已,名望尚浅,德行不备,想在东京洛阳行僭越之事,恐天怒人怨,重蹈董卓覆辙。
正在曹操举棋不定的时候,董昭的一番话,让曹操茅塞顿开:挟持(美其名曰迁移圣驾)天子到曹公的地盘许昌,以图好事,绝不能让袁绍抢得先机。曹操猛拍大腿:“公仁此言正合我意,我意已决,迁都许昌。”但曹操突然转喜为忧:要是杨奉从中作梗,如之奈何?董昭信誓旦旦地说:杨奉利令智昏,不足为虑。只要贿其厚礼,以洛阳废墟粮食匮乏为由,迁移圣驾,必能大功告成,曹操激动得大叫一声:好!
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的问题上,虽然曹操已纳董昭之言,胸有成竹,但还是在集团内部发起了一场讨论,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徐州未定,韩暹、杨奉、张杨难以控制,但曹操最宠信的谋士荀彧和程昱极力支持,荀彧还以晋文公迎奉周襄王的事例劝喻曹操,可以说与董昭的见解不谋而合,曹操遂完全打消顾虑,亲赴洛阳,迎接天子迁都许昌,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曹操从此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之路。
三、只身降射犬,尺牍平邺城
建安三年(199年),董昭因功升为河南尹。此时旧主张杨被部将杀死,其部众归属袁绍。薛洪、缪尚守住射犬城,曹操、曹洪引兵围城,董昭单身入城,凭一张巧嘴劝谕守将薛洪、缪尚等人,诱使其归降曹操,不战而屈人之兵。曹操盛赞董昭,封其为冀州牧。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大军围住了“五都”之一的邺城,袁绍的族亲、魏郡(治所邺城)太守袁春卿守城,董昭再现其“尺牍说客”威力,以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对袁春卿喻以情理,晓以大义,兵不血刃,劝降了邺城守军,曹操大喜,任命董昭为谏议大夫。
四、接替郭嘉任首席军师,劝进曹操受魏公魏王
建安十二年(207年),为剿灭袁氏残余,根除乌桓入塞为害的忧患,曹操带着军师郭嘉率大军远征乌桓,为了解决旱路运粮困难,董昭未雨绸缪,早在两年前就向曹操建议开凿了平虏、泉州两条通海水渠,解决了大军粮草转运问题,在郭嘉病逝后,董昭被曹操封为军师祭酒,进一步肃清了二袁及乌桓残余势力。
建安十八年(213年),已经位极人臣的曹操野心进一步膨胀,董昭深谙丞相心思,不失时宜地向曹操建议“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董昭在“劝进表”中,对曹操的功绩、德行极尽推崇,为黎明百姓计,为一统天下谋,劝请曹操分封进爵。
荀彧等极力反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对荀彧的不识时务非常失望。接受了董昭的建议,封魏公,加九锡,建立魏国,定都于邺城。三年后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曹操终于拥有天子之实。从挟天子令诸侯,到封公受王,董昭以一名优秀政治家的眼光和务实作为,辅佐曹操一步步登上王位,可谓居功至伟。
五、军政奇才历事三朝,功勋卓著位列三公
董昭历事太祖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叡三朝,军事谋略与荀彧、郭嘉不相上下,但其政治眼光却令荀彧、郭嘉自叹弗如,所以后来曹操及其继任者对董昭非常倚重,经常虚心纳谏。在曹魏集团一系列军事行动中,董昭屡献奇谋,深受恩宠。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亲征孙权,董昭详细地向文帝分析了军事态势和将领优劣,并对大军驻扎营洲渚,乘浮渡水及时谏止,避免了灭顶之灾,曹丕在脱险后盛赞董昭虑事周详,即使张良、陈平也难以超越!
董昭在明帝时上《陈末流之弊疏》,对风俗败坏,结党营私、浮华奸巧进行抨击,并谏言皇帝严行法令,扫清污浊,这些政治主张充分反映了董昭的正直之风。
董昭被世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助曹篡汉”,但其时汉朝名存实亡,汉献帝乃董卓妄立,天下分久必合,改朝换代是大势所趋,正如曹操所言:“设使国家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就个人品行、胸怀而言,董昭都要优于荀彧和郭嘉。
太和六年(232年),董昭升任司徒,位列三公,卒后谥曰“定”,单一个“定”字,董昭的功勋不言而喻。
如果说荀彧是一个战术分析大师,郭嘉是一个优秀的战略理论家,那董昭就是一个军政奇才。荀彧和郭嘉的贡献主要在军事上,是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军事参谋,但要成就二公美名,还得靠曹操麾下一大批骁勇善战的猛将,否则就成了“空谈误国”的理论家。
作为曹操的“内当家”,荀彧眼光独到,谋事周密,有他“居中持重”,详细筹划军国之事。曹操在外征战才无后顾之忧。荀彧善于根据前线战况为曹操提供军事方针,军事路线建议,在具体的战术上也常常进策献计,每能出奇制胜。
但其政治眼光短浅,对曹操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壮志缺乏理解和坚定的支持,且其“愚忠汉室”思想并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所以后期不受曹操待见,壮年郁郁而终。
在袁曹生死对决中,郭嘉虽有“十胜十败”的战略理论,但实际上曹操知己知彼,对袁绍的软肋早已看得真切,所以曹操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
况官渡之战,若没有荀攸的“声东击西”,荀彧的“破釜沉舟”,以及许攸的“奇袭乌巢”,再加之张郃、高览临阵倒戈、袁绍自乱阵脚,鹿死谁手,殊难料也。不过,在曹魏集团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上,郭嘉跟曹操总能不谋而合,这也是曹操欣赏他的重要原因。可惜天不与寿,郭嘉英年早逝。
活到81岁的董昭,历事曹魏三朝,是曹操称霸天下的“关键先生”,更是曹魏的开国元勋和朝堂重臣,其智略、胆识和建立的功勋,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首屈一指,把他列为曹操的首席谋士和功臣,名副其实。
谢谢赏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