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树下

核桃树下

作者:李广生

老叔家的门外有两棵核桃树,盆口粗细,枝繁叶茂。这个时节,小孩拳头大小的青核桃,缀满于枝叶间,清风徐来,枝摇叶动,树影斑驳,蝉鸟齐鸣。炎热的夏季,坐在树下,如置身于清凉世外,惬意无比。

老叔故去多年,老婶健在,且家里家外、早晚操劳。“老叔家”这个专有名词,也就被“老婶家”所代替。江山易主、朝代更替,大致如此。唐朝是李家的天下,宋朝是赵家的天下,到了明朝,就成了朱家的天下。其实,天下一直是那个天下。

核桃树是何时种下的,我一点印象没有。当我意识到它的存在时,它已经长成大树,是现在这个样子,好像一夜之间,从天而降。也好像我的这些乡亲们,突然的就都老了。

我小时候,核桃树所在的位置,是个不大的高坎儿,坎儿上是老叔家的猪圈,猪圈旁边是茅房。茅房挨着猪圈,在当时农家,是标配。还有的人家,茅房和猪圈是相通的,大便直接排入猪圈,供猪食用。我小时候,这样的人家已经很少了,但还有。在这样的厕所方便,是需要一点定力的。因为就在你的屁股下方,一头或是几头猪,抬着头、撅着嘴,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急切的等待你为它们奉献美食。一低头,它们与你,四目对视。

是不是觉得很恶心?但不要鄙视。我们告别这样的日子没几天。你以为现在的生活很文明了吗?也许不久之后,我们的后代也会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很古怪、很恶心呢?

高坎儿上还有一棵槐树,刺槐,枝桠上长满了尖利的刺的那种,也叫杨槐。春天的时候,开满了槐花,一嘟噜一串,密密麻麻,雪白雪白的。香气浓郁,沁人心脾,整个一条街,都是槐花香。槐花是小孩子的美食。撸一把,塞到嘴里,塞的满满的,腮帮子都鼓起来,大口大口地咀嚼,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用手背一抹,唇齿生香,甜到心里。

那时候,槐树有碗口粗细,想必已经生长多年。槐树长寿,古庙、古村落等地方,常有古槐。千年松柏问老槐。隐约记得晋祠的大殿门口,有一棵古槐,至少上千岁了吧。我读书的村里的小学,是大庙改建的,院里并立两棵大槐树,那会儿就有两三人合围那么粗,还有一棵健在。写到这里,问了一下父亲,他说:那棵老的死了,存活至今的是那棵年轻的,我上学时它才杯口粗。

让我没想到的是,父亲的小学也是在那里读的,按理说我们还是校友呢。父亲说,他上学时,学校的名字叫光明学校,大门修的特别漂亮,门额上题有四个俊逸的大字:光明学校;据说是某位县长手书。庙的名字叫老爷庙,东大殿辟为教室,耳房作为教师宿舍,西大殿供奉着刘关张的泥胎彩塑,东大殿前立有一个石碑。到我上学的时候,庙的痕迹几乎一点找不到了,学校的名字已经改为:马各庄小学。

跑题了,继续说老婶家门口的槐树。它是什么时候被砍伐的,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不仅槐树没了,高坎儿也没了,茅房和猪圈,那就更找不到踪迹了。

乡村的变化,常常不露痕迹,悄然发生。取代它们的,就是这两棵核桃树。

在我们村,家里种核桃树的比较少,好像只有老婶这一家。再往东十几里,就到了山脚下,核桃树的种植,非常普遍。前些年,每到秋天,我都要进山耙核桃、耙栗子。所谓耙,就是到树下的草丛中、石缝里,寻找村民收获时遗落的果实。经常性大有斩获,大包小包的,弄回家一大堆。顺便采点蘑菇,正宗的松蘑,而且是小蘑菇丁,或炖或炒,鲜美无比。肥嫩多汁的山葱野韭,随处可见,一薅一大把,带回家蒸包子,满楼都是香味。

核桃树下成了据点,热心的老婶摆上几把凳子,常年聚集一群人。老人、女性居多,母亲、金双大嫂、金海家的二嫂、小明家的嫂子、后院的婶子,都是常客。国外的事、国内的事、村里的事、街坊四邻的事,都是他们的话题。谁有点新消息,喜欢来这里发布,还要评论一番,或是大胆预测。每个人都把核桃树下得到的消息,添点油、加点醋,带回家中,向家人宣讲。有时,年轻一点的,也会加入,我就经常看到对门的立冬哥和老同学二龙,在一群中老年妇女中间侃侃而谈。“网上说的。”立冬总这样告诉她们。对母亲而言,网是个很神秘的玩意儿,它说的都是真的。

核桃树下还是大家交换东西的地方。你拿一把韭菜,我拿一把葱,她端着豆角,一边择菜,一边聊天。走的时候,我的手里多了韭菜,她的盆里多了葱。早晨,母亲从小院里摘来豇豆,放在老婶门口一把,也就是核桃树下;下午,老婶拎着两条瓠子,送上家门。

夕阳西下,暑气稍退,吃完晚饭,人们又聚到核桃树下。

“都这呆着呢?”经过时我总要打个招呼,并稍稍驻足。

一定会有人回应:“又在家呢,老三?”

“在家呢。”我答道。

“还是家好吧?”

“哪也不如家好。”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

  • 蚌埠三尖塘遗址,有座古庙,庙内有株古槐树,人称该庙为槐树庙

    三尖塘古名猿背塘,土音三眼塘,既是古代兴建蓄水灌溉大塘,又为禹会区长青乡所辖行政村村名.该村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属于怀远县辖区.清嘉庆<怀远县志·地域图>"淮东南境图"标 ...

  • 吾言丨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有过不完的坎儿

    吾言 No.94 辛波斯卡说: "我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万物向时间致歉." 尼采说: "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 苏菲玛索说: "女人 ...

  • 莱州村名史话 先有村还是先有庙

    先有村还是先有庙,这是探讨莱州市自然村历史的一个有趣的话题.莱州(原掖县)建制较早,历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寒浞封子浇在这里建立过国(在今过西村东),是胶东半岛最 ...

  • 八十岁的老太还翻墙

    长岭老家距我们所在的白城直线距离并不很远,但乡下交通不便,不到三百公里的路程先是乘火车,再乘汽车,再步行,要将近两天才能到.我爸每年春节回老家时,只能带一个孩子回去.我跟我爸回去一次,嫌乡下条件差,说 ...

  • 冯恩启 | 孝义司马村考察简志(二)一一古镇风貌

    往期回顾  ·  侯惠通 :民间中医李荣峰 ·  苏春林 :我的高中老师的点滴回忆 上期导读 ☞ 冯恩启 | 孝义司马村考察简志(一)--古镇溯源 作者/山西冯恩启 我们从哪儿来,要往何处去?浮云游子 ...

  • 胶东古迹:参观一座老辈的高氏家庙,在海阳市矮槐树村

    地处烟台海阳市徐家店镇辖区内的矮槐树村,此前曾给大家介绍过一次.上一次介绍的主题是"楸树",这个村山上的楸树资源丰富,有"万亩楸树林"之称.实际上,在楸树之外, ...

  • 【行走在乾县】之(十六)城关镇

     行走在乾县之(十六)城关镇 一.乾县历史沿革 乾县古称好畴.奉天.乾州,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商周为岐周之地,夏为雍州之域,战国时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始置好畤县.秦始皇统一六国 ...

  • 【爱故乡】驰名鹿塬的徐塬村 / 李捧虎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558期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 驰名鹿塬 ...

  • 承德兴隆青松岭花市娟子农家院,核桃树下乘凉,山泉溪流清澈见底

    有一种古村生活,叫平凡的日子,转身变成他人的风景.今天,就和小编一起,走进兴隆青松岭花市村娟子农家院吧,开始一趟乡村寻觅之旅.从喧嚣的大都市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你会发现在别处能找回另一个自己.旅 ...

  • 嵩明:核桃树下养出“虫子鸡”

    本报讯 嵩明县药灵山下牛栏江畔有一群养鸡人,他们的鸡,放养在核桃树下,啄食林间虫子,喂人工培育的黄粉虫.蚯蚓,再加上少量粮食,养出的鸡毛羽鲜亮,土味十足,好吃会飞.而这样的林子长成的核桃,个大肉肥,绿 ...

  • 老 七:爱情死在核桃树下

    老七巴山野话系列之       爱情死在核桃树下 文/老   七   大约是在十七岁的那一年,老七在大巴山插队.初夏的一天早上,生产队长派我和七八个妇人家到寨子梁上薅包谷草.那石骨子坡坡上蒙哒一层紫色 ...

  • 种下核桃树 结出致富果 ——陇西县碧岩镇、福星镇林果育苗基地剪影

    2020年第140期||总第571期 艺海风│571期 核桃是适宜西北地区栽植的经济林果 王长华 摄 种下核桃树  结出致富果 --陇西县碧岩镇.福星镇林果育苗基地剪影 王长华 针对陇西县农村青壮年劳 ...

  • 核桃树依椐树龄整形修剪技术(下)

    (五)五年生以上的结果大树,按照"核桃高产栽培综合管理新模式"技术要求,此时既进入了初盛果期,七.八年生树亩年产量可达千斤坚果以上,土壤条件好,综合管理到位,盛果期可维持50年以上 ...

  • 练习瑜伽旅程上,我曾在笔记本上写下的一些碎碎念,分享给你.....

    练瑜伽,不一定总是会感觉很舒服:你可能会感觉到身体的酸痛:也有可能受伤,还有可能经历身体在恢复其本来的结构和功能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移过性的疼痛:你也会经历挣扎,面对不少失望... 但是正是因为你会直面你 ...

  • 怎么请领导心腹吃饭?问:老师好!请教下,...

    怎么请领导心腹吃饭? 问:老师好!请教下,可能4-5月份要搞民主推,我想私下先请几个同级的所室负责人吃饭,联络一下感情,但这几个人是我们领导的心腹;这个活动在请之前是不是还需要得到领导的默许?还是私下 ...

  • 法院提醒:这9种情况下业主可以拒交或少交物业费!(附案例)

    本期聚焦:物业管理费 日常生活中,买完房屋后,总免不了和小区物业打交道,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因各种问题产生纠纷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车辆停在小区内被盗,业主以物业管理不善为由拒交物业费:有些业主认为 ...

  • 灵素之问 | 阳旦汤千年误(下)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10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第三,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