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程注入生命,为活动注入灵魂
为课程注入生命,为活动注入灵魂
作者:李广生
活动是课程的载体和组织形式,课程所期望达到的教育目的,蕴含于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的实施得以实现。课程即活动。不仅“活动课程”是由一系列连续的活动所组成,就连“学科课程”——以传授某一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教与学的活动所构成。从一定意义上讲,无活动则无课程。教材不是课程,虽然它蕴含着支撑这门课程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但只有当这些文字、图表和案例所阐述的概念、原理、技能等转化为适合师生教与学的具体的活动,它才可以称之为课程。
课程即活动,我们要谨记这条最基本的原理,把日常工作从“研究教材”“抠知识点”中解放出来,关注活动的设计——不仅是教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的活动;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基于学而教;不是为了获取知识的学,而是基于改造经验的学。课程的活动化过程,就是为课程注入生命的过程,把“静态课程”变成“动态课程”,把远离儿童的课程变成贴近儿童的课程,把“专家课程”变成“孩子课程”,把“死课程”变成“活课程”。“生命课堂”曾提出一个观点——“把教室变成作坊”,意思就是把学习转化为活动。
课程即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逆定理——活动即课程——成立。虽然我们可以肯定,在任何活动中孩子们都会得到历练,也都会有所收获,但我们必须还要承认,没有经过精细设计的活动,或是自然状态的活动,孩子们所获得的经验是离散的、杂乱的、肤浅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不但不会深化他们的认识,反而会阻碍他们思维的发展。一项活动,在这所学校搞得有声有色,换到另一所学校也许就只剩下热热闹闹。活动可以照搬,但搬过来的仅仅是活动,而不是课程。如果由课程即活动轻率的推导出活动即课程,必然会误导学校把开展活动当做开发课程,误以为形式多样的活动就是丰富多彩的课程,课程反倒成为一个空架子。
活动不等于课程,这条原理和课程即活动同样重要。它提醒我们,要审慎的组织开展活动,精心设计科学规划活动。心血来潮和盲目照搬是需要特别警惕的,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对活动的某种偏好,尤其是对活动外在形式和效果的执念,必然会导致活动的泛滥,与此同时活动的教育价值被淡化,师生被活动所绑架。活动不等于课程,但活动可以转化为课程。按照课程的逻辑对活动进行加工,即活动的课程化,它为活动注入灵魂。这里所谓的灵魂便是课程的教育性,也就是课程的育人目标,或是说课程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
目前,我们面临两项任务,一是课程的活动化,用活动支撑课程,让课程有生命;二是活动的课程化,用课程理念指导活动,让活动有灵魂。课程有生命,活动有灵魂,教育才是完整的。
这两项任务都很紧迫,对教师而言,课程的活动化是直接面对的难题。我们手里拿到的仅仅是一本教材,但要完成的却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所以我们要牢记课程即活动这条原理,把教材上的知识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教与学的活动。“生命课堂”一直强调“站在讲台上,我就是最好的课程”,鼓励教师树立专业自信、培植专业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并非全部来自对学科知识的精熟,虽然这很有必要,还来自于对学生以及学的理解。所有教与学活动的设计,都以此为基础。让孩子学点什么因此转化为让孩子干点什么,孩子获得的不再是外在的知识,而是内化的经验,知识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
对学校而言,活动的课程化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准备开展哪些活动,为什么要开展这些活动,它们与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什么关系,如何让这些活动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割裂的孤岛,从而对学生形成持续的培养,重视活动的效果还是重视活动的过程,如何评价这些活动,把鲜花和掌声献给谁,如何让不同潜质的孩子都能有所收获,所有这些问题需要学校仔细思量精心设计。活动不等于课程,但活动可以转化为课程,这条原理学校要细心揣摩。组织一项活动费时费力,但更重要的是把活动转化为课程所需要花费的心思。赋予活动教育意义,活动是有灵魂的,转化为课程之后,课程才能是有生命的。
确定活动目标经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例行公事般的简单写几句、列几条,在公布活动方案时这部分也经常性的被省略。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活动,通过这项活动要实现什么目的,我们最真实的目的是什么,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淹没在怎么组织活动的琐碎事务之中。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忘记初心,走着走着就忘了为何出发,所以走着走着就乱了,走着走着就散了。
作为课程出现的活动,最核心的目标应该指向学生,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必须要转换立场,立足于学生实际设计活动。一旦实现这种转变,很多问题便会出现。例如:如果把展示学生的精彩表现预设为目标的话,那些注定没有精彩表现的更大多数的学生,他们能获得什么,仅仅是围观吗?于是一个更真实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是为了宣传学校还是为了展示学生?这门课程是为了学校的课程还是为了学生的课程?这是一个很考验教育良知的问题,但缺乏深入思考。
宣传学校不对吗?当然对,而且很有必要。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增强家长和孩子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孩子的尊严感、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这样一来,活动的教育意义便清晰了、明确了。有的孩子在台上表演,用自己的精彩表演宣传学校,有的孩子在台下观演,用自己的热情和自律宣传学校,台上的孩子用表演证明自己,台下的孩子用表现证明自己,台上和台下、学生和学校因此而成为一个共同体,教育发生了,这就是课程的力量。
如果不深入挖掘活动的课程价值,为活动而活动,为宣传而宣传,我们就会把关注的焦点锁定在台上而忽视或冷淡台下,就会强迫台上的出彩、压制台下的出声,随着台上与台下的割裂,学生和学校产生隔阂。不是经常有家长抱怨学校活动过于频繁吗?活动很精彩,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赋予活动教育价值是课程化的最关键的一步。
我想再次重申反思和评价的重要性。如果说赋予教育意义是活动课程化的第一步,那么活动中或活动后的评价和反思是课程化的最后一步。舞台落下帷幕的那一刻,活动结束了,教育才刚刚开始。动的过程孩子可以获得体验,静的环节让孩子把这些体验系统化和结构化,从而使他们的认识提升思维发展。玩是可以被称之为素养的,一个孩子会不会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长大之后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组织的活动,哪怕仅仅是玩的活动,也会涉及到“玩商”的培养,它与情商和智商的培养同样重要。评价和反思的介入,让孩子不仅关注玩的结果还关注玩的过程,不仅关注玩了什么、玩的怎样,还关注怎么玩的、为什么这么玩。这样一来,孩子就不是傻玩、疯玩,而是玩的更有意义、更有意思,甚至会玩出名堂。
人走茶凉、人去楼空是活动的最大忌讳,我们精心设计周密组织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足可以称之为课程的活动,就是因为缺少评价和反思,其教育价值大打折扣。
综上,课程的活动化和活动的课程化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两项重要任务,活动化为课程注入生命,课程化为活动注入灵魂,二者相互作用,成就了教育的完整。
赵科老师为本文提供封面和插图照片,特此致谢。
生命课堂(点击查看原文)
一、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二、寻找课堂的生命意义
三、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