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得好诗(第三季)032:《理想》(王林燕)
理想
@ 王林燕
去山顶享受一场性爱
这个理想盛大又干净
所谓自由,就是在“法无禁止皆可为”的空间内,每个人能否敢想、敢说、敢干,欲望、潜力和干劲有没有得到激活、激励、激发。
“想”是意念,“说”是触角,“做”是四肢,越往后行动越为显现,也越无法“撤回”。一旦有斧头猛砍下来,若只是意念,可以死不承认;若只是触角,亦可迅速抽回,如果是四肢,就可能缺胳膊少腿。这是代价。
在与庞然大物一次次较量中,“我”们都学会了自我保护,先是试探,没有危险后,才付诸行动。行动不被阻碍,胆子会越来越大。胆子一大,想法就越来越多,行动也就会越来越带劲!动静就会越来越大!!直到冒险抵近道德与法律底线。有人制止,会收敛,无人制止,会放纵。
这种从想法到行动的逐步试探以及动作越来越大的抵近冒险,不仅是技术进步、市场繁荣同样也是人性进步的核心动力。
在一个未知远远大于已知的世界,不管是想去认清世界,还是想去认清自己,都应鼓励大家“冒险”去“试”!
衡量社会、国家的文明程度,就看大家“冒险”去“想”、去“说”、去“做”之时,政府、法律、警察、军队拿着权杖、律法、警棍、刀枪,是时刻瞄准、是时刻保护还是时刻维持正常秩序,让大家继续安心地去想、去说、去做。
说实话,只要棍子一敲、枪声一响,所有的“我”们,首先是一楞、一惊,然后会本能地看看周围发生了什么,赶紧判断并迅速选择是继续、是收手还是落荒而逃。
博弈的结果,环境因素会逼迫我们在想、说、做三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放开了想,谨慎地说,小心地做。
这就使得我们本想表里如一,但现实中的表现又并非如此。
就“想”而言,脑子里想的,有天马行空的,有自由自在的,有环境逼迫的,都不一样;日记里写的,有可以给人看的,有不想给人看的,亦不相同。
就“说”而言,自言自语的,脱口而出的,会不相同;跟亲人说的,跟陌生人说的,跟领导说的,私下里说的,公开场合说的,也不一样。
就“做”而言,跟着别人做,有自愿的,有勉强的,有抵触的;自己主动做,也有一个人做的,带着大家做的。方式方法又不相同。
哪种想、哪种说、哪种做更能激发我们的动力和潜能,大家心知肚明。
在等级制度没有根治、奴才心理没有消除、权大于法没有扭转的现实条件下,权杖或将成为教鞭,甚至会化作刀枪棍棒,远非保护安全、捍卫权益的工具时,用标尺画个刻度,或许我们正处于“偷偷在想、领导先说、跟着去做”的阶段,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大概率不能体现个人真实想法意图,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激发十分有限。
由此,王林燕这首《理想》就显得不同寻常,通过“敢说”说出“敢想”,进而让人对其“理想”的实现——“敢做”更为期待,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更值得点赞的是,这首诗以其赤诚,将诗人自己还原成一个“真正的人”——既然人是高级动物,就无法否认自身的身体性、动物性,更无法否认人类的存续必须依靠性爱。把“性爱”与“山顶”、与“享受”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个人的“理想”——爱得“盛大”而“干净”。这种“性爱”,既让人动容,又令人神往,更让人刮目相看!
至于在山顶上,是否会遇上狂风暴雨、大雪纷飞,两具身体冻得哆哆嗦嗦之时,要是举不起、瞄不准、干不动,该怎么办?若是遇上成群结队上山的游客怎么办?要是遇上老虎、狮子、猴子、熊猫们一定要围观,又该咋办?这些问题和结果已经不再重要。
女诗人一发力,装X的男诗人们就显得更加扭捏了。
向林燕学习!
诗人简介:
王林燕,1980年12月生于新疆。有作品入选《新世纪诗典》及《磨铁读诗会》月度好诗。
南得好诗(第三季)031:《自杀者能把农药厂喝倒闭》(梅花驿)
南得好诗(第三季)022:《在柏林看到“中国工商银行”几个字想念我的汉语》(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