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发布,又有哪些新的改变?
3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新版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与之前版本的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相比,有哪些变化?又增加了哪些实质性的内容呢?请跟随健康之初的解读,一起来看:
不难看出,国家对于疫情的此次控制更为自信!强调了疫情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要注意境外输入性病例。
通过釆取一系列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我国境内疫情上升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大多数省份疫情缓解,但境外的发病人数呈上升态势。随着对疾病临床表现、病理认识的深入和诊疗经验的积累,为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早诊早治,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大可能避免医院感染,同时提醒注意境外输入性病例导致的传播和扩散。
增加了尿液、粪便传播途径的具体描述。
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根据尸检报告结果,增加了新冠病毒患者脏器病理变化的分析。
肺泡腔内见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岀物及透明膜形成。渗出细胞主要为单核和巨噬细胞,易见多核巨细胞。肺泡隔血管充血、水肿,可见单核和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肺组织灶性出血、坏死,可出现出血性梗死。部分肺泡腔渗出物机化和肺间质纤维化。
脾脏明显缩小。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灶性出血和坏死,脾脏内巨噬细胞增生并可见吞噬现象;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较少,可见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脾脏和淋巴结内CD4+T和CD8十T细胞均减少。骨髓三系细胞数量减少。
心肌细胞可见变性、坏死,间质内可见少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血管内皮脱落、内膜炎症及血栓形成。
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肝血窦充血,汇管区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细胞浸润,微血栓形成。胆囊高度充盈。
肾小球球囊腔内见蛋白性渗出物,肾小管上皮变性、脱落,可见透明管型。间质充血,可见微血栓和灶性纤维化。
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肾上腺见灶性坏死。食管、胃和肠管黏膜上皮不同程度变性、坏死、脱落。
增加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的具体症状表现,明确孕妇患者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相近。
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孕妇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相近。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增加了血清学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增加了聚集性发病定义,明确确诊病例判断标准。
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确诊病例判断标准: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l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陪及以上升高。
“重型”中新增儿童临床分型诊断标准。
重型: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出现气促(<2月龄,RR≥60次/分;2~12月龄,RR≥50次/分;1~5岁,RR≥40次/分;>5岁,RR≥30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2、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2%;
3、辅助呼吸(呻吟、鼻翼扇动、三凹征),发钳,间歇性呼吸暂停;
4、出现嗜睡、惊厥;
5、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新增成人和儿童的“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
>>>成人:
1、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
2、外周血炎症因子如IL-6、C-反应蛋白进行性上升;
3、乳酸进行性升高;
4、肺内病变在短期内迅速进展。
>>>儿童:
1、呼吸频率增快;
2、精神反应差、嗜睡;
3、乳酸进行性升高;
4、影像学显示双侧或多肺叶浸润、胸腔积液或短期内病变快速进展;
5、3月龄以下的婴儿或有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异常血红蛋白、重度营养不良等),有免疫缺陷或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新增疑似病例排除标准:IgM和IgG检查。
疑似病例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且发病7天后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和IgG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1、一般治疗:
增加了氧疗方法:氢氧混合吸入气。
2、抗病毒治疗:
调整了磷酸氯喹用法用量,增加了孕产妇患者注意事项。
3、重型危重性治疗:
增加了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标准;
增加了使用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相关指征;
增加了循环支持治疗的具体检测指标;
增加了肾功能衰竭和肾替代治疗、血液净化治疗、免疫治疗;
增加了儿童及孕妇重型、危重型病例的相关其他治疗措施。
4、中医治疗:
增加了危重型出现机械通气伴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以及人机不同步情况下的中药使用;
删除了休克患者的中医注射液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氧疗方法:有条件可采用氢氧混合吸入气(H2/O2 : 66.6%/33.3%)治疗。
2、抗病毒治疗:
磷酸氯喹(18岁-65岁成人。体重大于50公斤者,每次500mg、每日2次,疗程7天;体重小于50公斤者,每日一次)……要注意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症(如患有心脏疾病者禁用氯喹)以及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对孕产妇患者的治疗应考虑妊娠周数,尽可能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以及是否终止妊娠后再进行治疗的问题,并知情告知。
3、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
有创通气:
在保证气道平台压≤35cmH2O时,可适当采用高PEEP,保持气道温化湿化,避免长时间镇静,早期唤醒患者并进行肺康复治疗……根据气道分泌物情况,选择密闭式吸痰,必要时行支气管检查采取相应治疗。
挽救治疗:
体外膜肺氧合(ECMO)相关指征:①在FiO2>90%时,氧合指数小于80mmHg,持续3-4小时以上;②气道平台压≥35cmH2O,单纯呼吸衰竭患者,首选VV-ECMO模式;若需要循环支持,则选用VA-ECMO模式。在基础疾病得以控制,心肺功能有恢复迹象事,可开始撤机试验。
循环支持:
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尿量的变化,以及动脉血气分析中乳酸和碱剩余,必要时进行无创或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超声多普勒法、超声心动图、有创血压或持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救治过程中,注意液体平衡策略,避免过量和不足。
如果发现患者心率突发增加大于基础值的20%或血压下降大约基础值20%以上时,若伴有皮肤灌注不良和尿量减少等表现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脓毒症休克、消化道出血或心功能衰竭等情况。
肾功能衰竭和肾替代治疗:
危重症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应积极寻找导致肾功能损伤的原因,如低灌注和药物等因素。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应注重体液平衡、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在营养支持治疗方面应注意氮平衡、热量和微量元素等补充。重症患者可选择连续性肾替代治疗( continuous renalreplacement therapy,CRRT)。其指征包括:①高钾血症;②酸中毒;③肺水肿或水负荷过重;④多器官功能不全时的液体管理。
血液净化治疗:
血液净化系统包括血浆置换、吸附、灌流、血液/血浆滤过等,能清除炎症因子,阻断“细胞因子风暴”,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可用于重型、危重型患者细胞因子风暴早中期的救治。
免疫治疗:
对于双肺广泛病变者及重型患者,且实验室检测IL-6水平升高者,可试用托珠单抗治疗。首次剂量4-8mg/kg,推荐剂量为400mg、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输注时间大于1小时;首次用药疗效不佳者,可在12小时后追加应用一次(剂量同前),累计给药次数最多为2次,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800mg。注意过敏反应,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7)其他治疗措施:
①儿童重型、危重型病例可酌情考虑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②患有重型或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孕妇应积极终止妊娠,剖腹产为首选。
4、中医治疗
危重型:出现机械通气伴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者,可用生大黄5~10g。出现人机不同步情况,在镇静和肌松剂使用的情况下,可用生大黄5~10g和芒硝5~10g。
标准及注意事项无明显变化,具体描述有所变化。
患者出院后,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監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