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亭三法治疗下肢截瘫
三十四、太阳治瘫法
中医古籍中关于外伤性截瘫的描述最早见于《灵枢·寒热病》,说:“身有所伤,血出多……若有所坠堕,四肢懈惰不收名为体惰。”病属痿证中的筋痿、骨痿、痿蹩、肉痿范畴,以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为主要表现。从脏腑而言,主要与肾、肝、脾、胃四者有关;从经络而言,主要与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三阳经关系密切。王乐亭教授于1968年初,同时制定了“太阳治瘫法”“阳明治痿方”“少阳利节术”三法治疗下肢截瘫。
【组方】八髎、环跳(胆经)、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涌泉(肾经)。
【功能】疏通经脉,活血止痛,调节州都,强筋健步。
【适应证】
(1)脊髓损害之截瘫(外伤或病理)
(2)婴儿瘫后遗症。
(3)周围神经损伤之肌肉萎缩。
(4)坐骨神经痛(痛在膀胱经者)。
【注解】
(1)足太阳膀胱经为人一身之藩篱,其“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入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从走行而言,依次经过颈部、脊柱两侧、后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后缘、足部外缘,是人身走行最长的经络。此外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膀胱经络于肾,故而通过针刺膀胱经穴位可以起到强筋健骨、补肾、振奋阳气的作用。《灵枢·经脉》说:“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胭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胭、踹、脚皆痛,小趾不用。”此外,四总穴歌也提到“腰背委中求”,故针刺膀胱经穴位可以治疗肌肉的痿痹、疼痛、屈伸不利等病症。
(2)“太阳治瘫法”主要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瘫症,是治疗瘫痿的重要配方之一。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可以增强腰脊的力量,调节胱气化功能,通达阳脉,舒展经脉,以利关节。方中配合足少阴肾经井穴,以肾与膀胱相表里,阴生于阳,阳根于阴,阴阳相互辅助,相互佐使。八穴主治大小便不利或失禁,以及坐卧无力之疾;环跳为足少阳胆经之穴,位居髀枢,为下肢运动枢纽,是治瘫痿之要穴;承扶一名“肉郄”,又称“阴关”,和殷门以起尻臀肌肉无力之助,兼强腰脊,调二便;委中、承山以疗痿筋急;昆仑主腰尻,有增进矫健步履之功;涌泉,一名“地冲肾经井穴,因肾主二便开合,故能滋补肾水、填精,对三阴所患之病适当其中,且阴阳二气之根皆从下而上。故诸穴起瘫疗痿调理二便为必用之法。
三十五、阳明治痿方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手不能握,足不能行,病肢肌肉逐渐枯萎的一种病症,多见于下肢发病,故称“痿璧”。痿证的特点,类似现代医学中小儿麻痹后遗症、病理性截瘫、急性脊髓炎、癔症性瘫痪、脊柱结核后遗症、进行性肌萎缩、多发性神经炎、周围型麻痹、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等,在临症治疗时,针灸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治疗措施。王乐亭教授最早的“治瘫七法”配方中,阳明治痿方使用率最高。
【组方】气冲、髀关、伏兔、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解溪、陷谷、内庭、三阴交(脾经)。
【功能】调胃健脾,疏导阳明,养血荣筋,启痿治瘫。
【适应证】
(1)脊髓损害之截瘫(外伤或病理)。
(2)婴儿瘫后遗症。
(3)周围神经损伤之肌肉萎缩。
【注解】
(1)足阳明胃经“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以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趾间,出其端。”从循行部位而言,胸腹气冲、下肢前外侧均为其所过,故可治疗循行部位的经络、筋经、肌肉的病变,故《灵枢·经脉》说:“是主血所生病者…循膺、乳、气街、股、伏兔、舒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阳明者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内经》早就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灵枢·根结》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素问,痿论》说:“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阳明者,不仅有胃的功能,同时也包含了脾的功能。《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宗筋是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中,气血所渗灌、濡养的筋肉组织,是十二正经和十二别经之外的另一系统,具有使十二经脉维持联系全身骨、筋,保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人之动作,依靠筋骨劲强、关节灵利,其关键皆主宗筋。阳明实则宗筋润,虚则宗筋纵,纵则不能延引带脉而成痿蹩,故当以阳明治之,此在临床实为重要。
(2)阳明治痿方主要是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督脉损害之瘫痿的重要配方之一。气街,一名气冲,足阳明之正脉,冲脉所起,为宗筋之会,补养宗筋,强健筋骨关节;髀关,主胯髀关节痿软,不能抬举屈伸;伏兔为肾气之街,大脉络之会,补肾精而益脊髓,强筋壮骨;犊鼻在外膝膑下,髌骨下缘,通利关节,增强膝力;足三里是足阳明经之合穴,能调大脉之津液以助下肢运动机能;上巨虚(为上廉)是大肠经之下合穴,下巨虚(为下廉)是小肠经之下合穴,两穴相应能充实腿足痿软无力;解溪为足阳明经的经穴,有健脾清胃降逆之功;陷谷为阳明经输穴,有健脾消水和胃之用;内庭为足阳明经荥穴,有清胃肠、通经络之效;在手法上若补其荥,泻其输则疗效更佳。以上皆为足阳明经腧穴,配脾经之三阴交,以阳经为主,阴经为辅,表里相助,则气血双补,全方共奏调胃健脾,养血荣筋之功效。
三十六、少阳利节术
少阳利节术是以足少阳胆经下肢的腧穴为主,配合足厥阴肝经的腧穴所组成的一组配方。临床取太阳治瘫法(腿的后侧)、阳明治痿方(腿的前侧)、少阳利节术(腿的外侧),以及三阴缓痉法(腿的内侧)四组配方的组合,使下肢的前后内外全都得到调理,以治疗截瘫病。王乐亭教授所制定“治瘫十一法”当中,在此占据了四法,前三者主要用于迟缓型瘫痪,最后一组主要是针对痉挛型瘫痪所设。临床应用,得心应手。
【组方】带脉、居髎、风市、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太冲(肝经)。
【功能】疏导少阳,调和气血,强筋壮骨,通利关节。
【适应证】
(1)脊髓损害之截瘫(外伤或病理)。
(2)婴儿瘫后遗症。
(3)周围神经损伤之肌肉萎缩。
(4)坐骨神经痛(痛在胆经者)。
【注解】
(1)足少阳胆经“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从循行部位而言,外侧胸胁、下肢外侧皆为其所过,所以能治疗循行部位筋骨、肌肉疾病,“少阳主胆(骨),故《灵枢·经脉》说:“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肝主筋,胆主节,筋节强健则动作灵活,《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故通过调理肝经原穴太冲可舒筋利节。
(2)少阳利节术为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下肢瘫痪和疼痛的主要配方之一。它与“太阳治瘫法”、“阳明治痿方”共同组成治疗下肢不同部位的痿瘫、疼痛的三种配方。带脉系于命门,横贯腹中神阙,如束腰带,诸经皆联属于带脉而受其约束,终于督脉,使之贯通上下,能起瘫痿之作用。带脉,束诸经之别之脉,使之收到气血下行;居髏为足少阳、阳跷之会,主胯腰无力,不能坐起转侧;风市有祛风湿而强壮下肢之功,阳陵泉为筋会,筋是人的动作关键,筋病则不能行,补助筋节劲强,有强健步履之目的;阳交,又名别阳,为阳维之郄,能维护阳气下行,以滋养腿足无力;光明为胆经络穴,别走厥阴,有强筋壮节之功;悬钟又名“绝骨”,为髓会,乃为足三阳之大络,补益精髓,有兴阳健步之功;丘墟主痿厥、坐不能起;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能调引气血下行,凡是虚损劳伤、行动乏力、手足麻痹颤掉拘挛等症,皆有特效;侠溪为足少阳胆经之荥穴,治瘫消肿壮趾力;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补能养肝阴、生肝血,泻能降肝阳、平肝气。肝胆互为表里,可互相协调,故为治疗下肢之关键。诸穴合用,共强筋壮骨、束利关节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