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一台滴滴D1后,我开始思考今后还要买车吗?
坐了滴滴D1后,我想换车了
文/智能相对论(aixdlun)
作者/魏启扬
一个新物种的出现,需要多长时间?
从夏王朝初年(距今4000多年前)的奚仲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到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885年10月),其中间隔了近3000年。
然而滴滴出行从诞生之日算起,到“出行新物种”——定制网约车D1的发布,期间仅仅只用了8年时间。
8年时间,放置于历史长河之中,很短,几乎只在眨眼间的沧海一粟,相比马车到汽车近3000年漫长而艰巨的进化过程,更是不值一提。
可是,滴滴出行却在这8年时间内,通过D1的发布,完成了对未来出行工具的全新定义,对未来出行概念的全新描述。
很多人或许会有疑问,不就是一辆车嘛,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这个问题,只有在坐过D1之后才会有明确答案。
出行方式进化,滴滴D1成为一个历史节点
从最开始的步行,到发明轮子后,通过驯化的鹿和马进行牵引,人类实现了不靠自己的双脚也能出行。
从蒸汽机的出现,到内燃机的进化,在机械动力出行时代,人类实现了从火车到汽车的跃迁,进入20世纪后,技术推进下,更是出现了飞机、潜艇、火箭、宇宙飞船……这类更加高效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出行工具。
每次技术进步都为出行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改变的不光光是突破人类体力限制的活动半径和生活半径,更是人类的出行方式与生活方式,尤其是以汽车为载体的私人出行工具的演进,让我们对出行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儿时记忆中,父亲一脚一脚蹬着家里那辆“二八大杠”,我惬意坐在后座,问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或是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星星,在父亲坚实后背的遮蔽下,那是一段永世难忘的时光。
考入省城的大学后,长沙城内往返于火车站和大学城之间的“立珊专线”(公交车)成了我的出行首选,相比父亲蹬的自行车,“立珊专线”的座位宽敞了很多,速度也快了不止一点,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被售票员用力推进车厢的上车方式,以及每到夏天挤在人群中阵阵传来的汗臭味。
好在进入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消费爆发的时代,毕业后没几年,我就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车,那种由汽车所带来的荣耀感,那种想走就走的自在感,让我迷恋了很长一段时间。
可是当作为“车主”的新鲜感到期之后,当对“司机”这个新的身份感到厌倦的时候,出租车和网约车出来“拯救”了我。
特别是网约车,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准时前来接驾,一度让我产生了实现阶层跨越,拥有了专职司机的错觉。
出租车虽好,但时不时遇到态度恶劣的绕路师傅,也挺闹心;网约车不错,可每次打到不同的车型,都会不自觉的与自己的私家车进行比较,不是座椅太硬,就是悬架太软,在体验上总有一点过不去的小瑕疵。
滴滴D1之所以被称为出行“新物种”,就在于D1为乘客提供了远超一般私家车的出行体验,滴滴通过D1车型的标准化实现了服务和体验的标准化,从而让乘客产生了对“滴滴出行”品牌的依赖。
滴滴看似推出的是一款定制的新车,但实际上带来的是共享出行的革新。
会不会很好奇,乘坐D1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
处处都有惊喜的叫车体验
长沙是D1首个投放运营的城市,而我正好又生活在长沙。
话不多说,现在就去打一辆。
去年11月16日,滴滴出行正式发布D1后不久,在长沙街头就能时不时看到D1在车流中穿梭的身影了,现在通过滴滴App,只要足够幸运,就能打到一台D1。
根据滴滴的计划,在未来将为D1提供专属入口,届时将不会像现在这样,打个D1还要拼人品,拼手气了。
说实话,在我那次下单前对自己能否打到D1还是有些期待的,毕竟这样的“神车”谁都想体验一下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当滴滴App上显示接单的车型是D1时,内心还是小小的波动了一下,随着D1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近,我站在路边集中精神,想着可别错过了,得从疾驰而过的车流中把D1给“揪”出来。
可是D1让我失算了,类似MPV的造型与青果绿色的车身颜色特别打眼,站在路旁与司机一对眼,自信的将手一扬,D1就停在了我的身旁。
从外观来看,D1并不大啊,两厢车的造型在尺寸上与两厢福克斯有几分相似,心理嘀咕着,车内空间不会很局促吧。
D1用实际表现回答我的质疑的同时,接连给了我两个惊喜。
第一个是“哗啦”一下打开的侧开门,印象中只有像丰田埃尔法、威尔法这样的高端商务车,再不济也要到GL8、艾力绅这样级别车型才有的配置既然出现在D1身上,站在乘客的角度,滴滴官方和很多媒体同行所宣传的安全性或许很难体验到,但由侧开门所带来的豪华尊贵感却是油然而生。
D1给我第一印象不错,给个好评。
第二个惊喜是,D1外观看似很小,但内部空间却是出奇的大,注意,是“出奇”的大。
汽车之家对车内空间进行测评时,经常会安排一个正常身材的成年人坐在后排座椅上,然后“几拳”的距离来表现车内空间的大小,然而D1的后排空间之大,不是用拳头所能丈量的,我坐在后排,既尝试了葛优瘫,又尝试了翘二郎腿,D1都给到了游刃有余的信心。
A级车的尺寸、B级车的轴距、C级车的空间,这个在汽车行业过去从未触碰的“未解之题”,D1给解了出来。
从我家到公司相需要横跨半个长沙,中间既有城市道路,也有一段不小的环城快速路,还要穿越湘江,全程有20多公里,通常情况下需要花费1个小时。
一个小时刷刷手机很快也就过去了,但若在平时打车,特别是下班回家时,手机所剩电量本已不多,刷起手机来,就会产生电量焦虑,还有一个问题是,行车途中盯着手机小屏看,很容易就晕车了。
D1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似乎早已洞察到我的出行痛点,我惊奇的发现,D1竟然在后排增设了乘客娱乐系统,那块大屏除了显示导航信息之外,还能支持手机投屏,不但能刷剧,还能K歌,后排座椅背板上,还借鉴飞机设计提供了USB接口、纸巾、挂钩和杯架等配置。
细节,全是细节。
滴滴D1之前,我还没见到有哪款家用车将乘客的需求点考虑到这么细致。
虽然很多乘客在出行中并不会用到这些功能,但并不会代表他们永远不会用到这些功能,只要有一次途中无聊时打开大屏轻松一下,或是手机没电时救急一下,D1就能将乘客的出行习惯改变,拉入共享出行阵营直至固定下来。
我的这次D1体验很快就结束了,D1满足了我对“出行新物种”的好奇,也激发了我对未来出行的想象。
总结:回应着文章开头对D1的质疑:不就是一辆车嘛,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在我坐过D1之后有了明确的答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不会再想着买私家车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