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摸鱼研究:在看《乐夏2》的时候,老有...
今日摸鱼研究:在看《乐夏2》的时候,老有弹幕说这个乐队咋不唱中文,你一个中国乐队干嘛老唱英文,是不是装逼。有一个乐队(忘了是谁)解释说,中文唱不出他们音乐的律动(groove)。
于是我作为 armchair linguist(大雾),找了七、八种我能听出来名堂的语言(不一定听懂)的代表性流派的音乐,仔细琢磨之后,发现律动的确是和语言有一定相关性的,我粗略地总结了一下:
(防杠:不是所有的!只是一个粗略的规律摸索!!不要举反例我球球你)
中文(包括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的抒情歌非常多,和泰语、甚至越南语的流行抒情乐的律动是高度相似的。一首泰语流行歌不注意听还以为是华语流行,就是那个很难形容的「味」。特点是字正腔圆,一个音节的时间比较长、比较完整,独立的八分甚至四分音符很多,不紧不慢的节奏也适合表达感情。
形成对比的是日语,音节更短,以均匀的八分、十六分音符吐字为主,听上去就是滴滴答答哆哆哆。而韩语则处于中文和日语两者之间。
然而以英语的 R&B 和 Funk 等为底的音乐律动,各个音节之间是完全不均匀的,大量的次节奏起拍、切分音。这和英语的拼读是相符的,带长音的放在重拍上(比如 I,you,love),轻拍上唱借词、冠词、代词连词(on,in,the,I'm,you're 等等)。
你可以内心唱一下「我心永恒」,席琳迪翁的唱腔把这种特征凸显得很明显,「Eve-ry (长-短)night in(长-短)my dream(相同),I see you(短-长-短),I feel you(短-长-长)」;
更偏 R&B 的类似于 Alicia Keys 的「Feeling YOU babe, If I ain't got YOU babe」,全句 只有 you 打在三拍子的头拍上,轻重很明显。
所以唱 R&B 的华语歌手吐词总有问题,也不完全是他们的问题[看]。比如周杰伦「简单爱」,「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不放开」,轻重轻重的。听下来只有 想、这、牵、你、手、放 唱清楚了,听惯了字正腔圆的歌的话真不知道他在唱啥。布鲁斯、爵士的律动本来就来源于美国南方黑人音乐(想想南边的黑姐们平时说话是啥样吧),后来的摇滚也继承了一部分特征,这些都是在英语的底子上发展出来的。西方流行音乐传到东方之后,日语、华语、韩语分别拿下去发展出来了自己的模样,所以也不要说「中国没有真正的 R&B」,有唱那味儿的又嫌人家不唱中文,语言都不一样,何必拧着呢。
(另外,一些国内的乐队填英语词也偶尔会有不太对劲的地方,比如把轻音的词放在重拍上唱,就很别扭。)
相比起来,德语摇滚流行反而和中文歌有相似之处,元音比较少,大量的辅音把一个完整音节弄得很长,唱出来反而有那种一字一句的既视感。有兴趣的可以去听一下 Tokio Hotel 的「Durch den Monsun」,你随便找个中文放进去唱,毫无违和感。(为什么还没人翻唱[看])
而用了英语流行节奏的德语歌,辅音太密集了,像在漱口,是真的不好听[吐舌]。
法语流行乐我不是特别了解,听了一些所谓的「香颂」,虽然是罗曼语言,但吞音、连音、词末省掉的辅音放在歌里,反而产生了慢版日语歌的既视感。
西班牙语比较特别,虽然和日语一样都是密集的开口音,但是西语会有更抑扬顿挫、轻重相交的感觉。「雷击顿」节奏型的咚--啪-咚啪,和西语形成配合,但用别的语言唱西语歌就有种哪里不对的既视感。可以听同一首歌英语和西语对比的,比如 Enrique Iglesias 的「Bailando」两个版本,总觉得英语的一个音节发不满,嘴忙。
听完了之后我去查了一下文献,发现宏观比较音乐风格和语言的这方面的东西挺少的。大概是因为音乐风格已经在全世界交流、融合了很久;一种音乐风格的流行,和语言的相关性也并不是非常大,最主要的还是文化和产业问题。
只是微观结构上,音乐和语言有一定相似之处,比如韵律短语(prosodic phrase)、语调轮廓(intonational phrase)和音高(pitch)等等。各自语言在说话节奏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与音乐风格有关,甚至互相影响。
所以今天的摸鱼结论就是……情感表达是整体的而不是只靠歌词。你管人家唱啥,听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