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218):凤皇来仪——说“凤”与“风”(下)

朱英贵

紧接《细说汉字(217):凤皇来仪——说“凤”与“风”(中)》

八、“风”(風)字的字义演变及引证详解

“风”(風)字的造字本义当为风神所鼓动的气流——自然界刮的风。“风”(風)字的引申义很多,又有读fēng、fěng、fèng三种情形,下面分别详解例证:

“风”(風)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指空气流动的现象,读作fēng。例如:“萚兮萚兮,风其吹女。”(《诗·郑风·萚兮》)再如:“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训》)又如:“隔牖风惊竹,门开雪满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

“风”(風)字由空气流动的意思可以引申出风行、教化的意思。例如:“咸仰朕德,时乃风。”(《尚书·说命下》)孔传:“风,教也。”再如:“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庄子·天下》)成玄英疏:“墨翟、厘,性好勤俭,闻禹风教,深悦爱之。”又如:“朕闻上古,其风朴略。”(唐·玄宗《〈孝经〉序》)邢昺疏:“风,教也。”

由此可引申出习俗、风气的意思。例如:“天子省风以作乐。”(《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杜预注:“省风俗,作乐以移之。”再如:“新·嵊之郊,以为是北方名族能存其旧风,可效而行者也。”(宋·叶适《宜人郑氏墓志铭》)又如:“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 · 柳宗元《捕蛇者说》)

由此还可引申出节操、风操的意思。例如:“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万章下》)再如:“昔者燕昭以千金市骏骨而百代称之……今亚之仰阁下之风而进于前,闻阁下又不以朽钝而顾之,宁鄙人之宜顾也。”(唐·沈亚之《上寿李大夫书》)

由此还可引申出风范、风度的意思。例如:“﹝庞参﹞勇谋不测,卓尔奇伟,高才武略,有魏尚之风。”(《后汉书·庞参传》)再如:“头骨硗然,有古丈夫风。”(宋·苏轼《送水丘秀才叙》)又如:“人言京师妇女,妆束丑怪。既无旗人大方之度,又无南方袅娜之风。”(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庄斸松》)

由此还可引申出风格、流派的意思,指某种技艺、作品或思想的特点。例如:“忻武艺之风,名高一代。”(《北史·李弼宇文忻等传论》)再如:“天子曰:‘王某之文可思,最宜为诰,有古风,岂可久以吏事役之。’”(唐·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史王公神道碑铭》)又如:“﹝梁询谊﹞文章豪放,有作者风。”(元·刘祁《归潜志》卷五)

风是有声音的,“风”(風)字由空气流动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出声音的意思。例如:“吹埙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管子·轻重己》)再如:“结激楚之遗风。”(《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遗风,犹余声也。”又如:“逸翮独翔,孤风绝侣。”(《文选·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李善注引《广雅》:“风,声也。”

由此可引申出消息的意思。例如:“至使敌国异方,闻风畏之,厌杀未形之患。”(宋·苏舜钦《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再如:“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银百两。”(《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又如:“贾芸慌忙跺足道:‘了不得,了不得!不知谁露了风了。’”(《红楼梦》第一一九回)

还可引申出意旨的意思。例如:“委曲从顺,向风承意,汲汲恐不得合,犹且不免云云,命也,可如何?”(唐·韩愈《答冯宿书》)再如:“镒按验当免官,有司承风以死论。”(《新唐书·张镒传》)

“风”(風)字由空气流动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出兽类放逸走失的意思。例如:“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敬邕悉令送还,于是夷人感附。”(《魏书·崔敬邕传》)

由此可引申出兽类雌雄相诱的意思。例如:“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书·费誓》)孔颖达疏引贾逵曰:“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

还可引申出趋势、情势的意思。例如:“天下不信之徒,并望风毁拆,虽大屋大像,亦残毁之。”(唐·牛肃《纪闻·李虚》)再如:“时三吴承平日久,民不习战,故郡县兵皆望风奔溃。”(《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三年》)

“风”(風)字还可以指称《诗》的六义之一《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这一部分。例如:“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诗序》)再如:“《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又如:“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宋·朱熹《〈诗集传〉序》)

由此可引申为泛指诗作。例如:“沈君·椒园出其平生所为诗曰《初卉集》者视余,余读之终篇,叹嗟不能去,曰:此盛世之风也。”(清·刘大櫆《沈椒园诗序》)

也可以指称乡土乐曲或民间歌谣。例如:“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杨伯峻注:“土风,本乡本土乐调。”再如:“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

还可以指称男女间的情爱。例如:“双渐贫,冯魁富,这两个争风做姨夫。”(元·兰楚芳《四块玉·风情》)再如:“凌家这两个婆娘……争风吃醋,打吵起来。”(《儒林外史》第四五回)

风有影响其他事物的能力,故“风”(風)字在中医学中可以指称人体的病因之一。即“六淫”之一,为阳邪。外感风邪常致风寒、风热、风湿等症。亦指急症。如中风、痛风等。例如:“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素问·风论》)再如:“帝以日食避正殿,读图谶多御座庑下浅露,中风发疾,苦眩甚。”(《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又如:“如一方十药,治风者有之,治食者有之,治劳伤虚损有之。”(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却病》)

由此可引申出癫狂的意思,后来写作“疯”。例如:“将这风先生推出去。”(元·杨暹《刘行首》第三折)再如:“樵子闻言,仰天大笑道:‘你原来是个风和尚。’行者道:‘我不风啊,这是老实话。’”(《西游记》第三二回)

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言行十分轻狂。后作「疯」。例如:“西门庆笑道:‘你看这风婆子,只是扯着风脸取笑。’”(《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再如:“诸姬又来趁兴,奉他不休。沈将仕越肉麻了,风将起来。弄得诸姬皆赤手无稍可掷。”(《二刻拍案惊奇》卷八)

“风”(風)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指空气流动的现象,故可以用作动词,表示刮风、吹风的意思,读作fèng。例如:“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尚书·金縢》)再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汉·刘向《说苑·贵德》)此例中“春风”后面一个“风”字即为动词的意思。

由此可引申为被风吹、受风的意思。例如:“晋中军风于泽,亡大旆之左旃。”(《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再如:“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孟子·公孙丑下》)又如:“属饮药汗后不可以风,未即诣谢,又枉使旌。”(宋·苏轼《与孙叔静书》)

还可以引申为乘凉的意思。例如:“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浴乎沂水之上,风凉于舞雩之下。”再如:“濯于孱湲,风于碧鲜。”(唐·权德舆《司徒岐公杜城郊居记》)

又可以引申为教育、感化的意思。例如:“《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诗·周南·关雎序》)再如:“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史记·儒林列传》)又如:“唯择其好学从善者稍加崇厉,以风其余。”(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一)

还可以引申为显扬、表彰的意思。例如:“夫匹夫匹妇,固穷守志,至死不移,事固可风矣。”(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再如:“他又敬那婆娘节烈,定了案之后,他写了‘节烈可风’四个字,做了匾,送给李壮悬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

“风”(風)字还有劝谏、讽谏的意思,读作fěng。例如:“婴行至荥阳,乃与绛侯等谋,因屯兵荥阳,风齐王以诛吕氏事,齐兵止不前。”(《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再如:“方朔数语,圆转简明,意其窃饮,以发此论,盖风武帝之求长生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又如:“谁谓文章无经济哉!故志之以风有位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新郑讼》)

由此可引申为泛指劝说。例如:“姑苏·冯氏三人甚相友爱。其季娶妇逾年,辄风使其夫分异。”(宋·范正敏《遯斋闲览·人事》)再如:“远近风议,不获稍进,臣所用夙宵疾首,寤寐疚心者也。”(《宋书·王僧达传》)

也可引申为讽诵的意思。例如:“摹情缀景,婉丽可风。”(清·戴名世《程偕柳淮南游草序》)再如:“自来贤侯良辅,哲士端人,其由心德而发摅乎善政者,每见之于风咏。”(清·宗稷辰《姚适庵怡柯草堂诗赋钞序》)

根据上面对“风”(風)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风”(風)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九、含有“风”(風)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风”的相关成语很多,其中“风”字的含义以表示自然界之风为主,另有一些表示习俗风气、情趣情爱的,也有一些是取风的比喻意义的,现分别举例如下。

其一,表示自然界之风的,例如:

八方风雨——四面八方风雨聚会。比喻形势骤然变幻,动荡不安。语见唐·刘禹锡《郡内书情献裴度侍中留守》:“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

饱经风霜——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源自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雪霜,丝鬓如银。”

暴风骤雨——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源自《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毕雨箕风——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为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之词。源自《书·洪范》:“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孔传:“箕星好风,毕星好雨,亦民所好。”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源自《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语见《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餐风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又作“露宿风餐”。源自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趁风使柁——犹看风使舵。比喻随机应变或迎合别人行事。语见明·冯梦龙《万事足·筵中治妒》:“那没廉耻的,假哭佯啼;你呵卵脬的,不要趁风使柁。”

乘风破浪——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源自《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源自《梁书·元帝纪》:“叱咤则风云兴起,鼓动则嵩华倒拔。”

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源自《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又作“露宿风餐”源自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语见《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尘之会——风尘:比喻战乱;会时机。指战乱发生之际。语见东汉·班固《答宾戏》:“彼皆蹑风尘之会,履颠沛之势。”

风驰电掣——驰:奔跑;掣:闪过。形容非常迅速,象风吹电闪一样。语见《六韬·龙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

风吹草动——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语见《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吐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风吹雨打——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源自唐·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风刀霜剑——寒风象刀,严霜象剑。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也比喻恶劣的环境。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风调雨顺——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源自《六韬》:“既而克殷,风调雨顺。”

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语见清·吴趼人《痛史》:“是日风和日丽,众多官员,都来祭奠。”

风卷残云——大风把残云卷走。比喻一下子把残存的东西一扫而光。语见唐·戎昱《霁雪》:“风卷残云暮雪晴,红烟洗尽柳条轻。”

风流云散——象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语见三国·魏·王粲《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语见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风行水上——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源自《周易·涣》象曰:“风行水上,涣。”

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语见《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呼风唤雨——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语见宋·孙觌《罨溪行》:“罨画溪头乌鸟乐,呼风唤雨不能休。”

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语见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两袖清风——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语见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论议风生——谈论得极其生动而又风趣。语见《宋史·陈亮传》:“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马耳春风——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同马耳东风”。语见金·元好问《谷圣灯》诗:“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明月清风——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又作“清风明月”。源自《南史·谢惠传》:“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

如坐春风——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源自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弱不禁风——禁:承受。形容身体娇弱,连风吹都经受不起。源自唐·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诗:“乱波纷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

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语见宋·辛弃疾《念奴娇·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闻风而动——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源自宋·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血雨腥风——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又作“腥风血雨”。源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源自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月白风清——形容幽静美好的夜晚。语见宋·苏轼《后赤壁赋》:“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月黑风高——比喻没有月光风也很大的夜晚。比喻险恶的环境。源自元·元怀《拊掌录》:“欧阳公与人行令,各作诗两句,须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云淡风轻——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淡”。语见宋·程灏《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语见《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源自《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

其二,表示习俗风气的,例如:

采风问俗——采集歌谣,访问风俗。语见清·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

相习成风——习:习惯。指都习惯于某种做法或看法,而成为一种风习。语见宋·高登《高东溪集·蔽主下》:“各挟所能以媒进,阿谀软熟,相习成风。”

移风易俗——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语见《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伤风败俗——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语见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有伤风化——伤:妨碍、败坏;风化:风俗教化。败坏、损害社会的风俗和教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语见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

不正之风——不正当的社会风气。语见《抱朴子·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其三,表示情趣情爱的,例如:

别有风趣——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具有特殊的情调或趣味。语见清·周亮工《读画录·张损之》:“损之此幅,别有风趣,反恐清言未必臻此。”

别有风味——风味原指美好的口味,引伸为事物的特色。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语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此时只觉四处焦香扑鼻,倒也别有风味。”

调风弄月——调弄风月。比喻男女间的谈情说爱。语见元·查德卿《醉太平·春情》曲:“春风管弦,夜月秋千,调风弄月醉花前。”

风花雪月——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语见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风月无边——极言风景之佳胜。语见宋·朱熹《六先生画像·濂溪先生》:“风月无边,庭草交翠。”

其四,取风的比喻意义的,例如:

八面威风——威风令人敬畏的气势。各个方面都很威风。形容神气足,声势盛。语见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北风之恋——比喻对故土的怀念之情。源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笔底春风——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语见元·黄溍《瑶池春宴图》诗:“西飞青雀几时还,贝阙琳宫缥缈间,笔底春风殊未老,蟠桃积核已如山。”

春风得意——得意:扬扬自得的样子。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形容职位升迁顺利。语见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风人——风人:吹拂人⊥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教益和帮助。语见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风流才子——旧指洒脱不拘,富有才学的人。语见唐·元稹《莺莺传》:“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风流人物——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语见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风烛残年——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余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源自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十、“龙凤呈祥”中的中国凤鸟文化

拙文至此本应做一个收束了,忽然想起“龙凤呈祥”一个成语,由“龙”与“凤”这两种动物构成的“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龙凤呈祥”这个成语高度概括了中国从庙堂到江湖的“龙凤文化”。既然中国龙是华夏民族意义上的神兽,中国凤是华夏民族意义上的神鸟,那就再写一节,来略谈一下中国传统的凤鸟文化。

此前,我曾经在《飞龙在天——说“龍”》(上中下)一文中将“龙”解读为是由天上的闪电幻化而成的神兽,这里我又在此文《凤皇来仪——说“凤”与“风”》(上中下)中将“凤”解读为是由天上的风幻化而成的神鸟。神奇的闪电带来隆隆(龙龙)的雷声,降下滋润大地的雨水,神龙治水,雨水汇成江河大海,养育人世间的生命万物;神奇的天风时而温柔拂面,时而狂卷残云,时而突如其来,时而毫无动静,凤鸟的翅膀何时扇动?风由凤鸟生成,“风”也就是“凤”。

龙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最具价值、最受崇敬的民族文化。就地域而言,它们又恰恰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图腾意象。中国大陆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属于黄河文明,南方属于长江文明,而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都属于农业文明。由于北方属于半干旱地区,黄河文明的民族文化其实是“旱地文化”;旱地的农业文明迫切需要雨水的灌溉,于是,作为降雨之神的“龙”,便成了北方黄河文明崇拜的图腾。由于南方属于半湿润地区,长江文明的民族文化其实是“水田文化”;南方多水,水田的农业文明对水的依赖就不如北方迫切,再加上南方无霜期长,日照长,作为由知物候的风神使者虚拟的凤鸟,便成为南方长江文明崇拜的图腾。也就是说,黄河文明崇拜的是神龙文化,长江文明崇尚的是凤鸟文化。

“凤”是“风神”的使者,因为它能乘风而来,带来四季气候更替的信息,就这样春去秋来,使大地万物生生不息。古人对“鳳”(凤)的认识也就是对“風”(风)的认识,要想洞悉凤鸟文化,就应该了解中国的“风文化”。拙文曾多次强调,“鳳”(凤)与“風”(风)本是同一个字,那么就让我们来认真领略一下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如何解释“風”(风)的吧,据《说文解字》卷十三風部:

“風,八風也。东方曰明庶風,东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凉風,西方曰阊阖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广莫風,东北曰融風。風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凡風之属皆从風。”

许慎对“风”(風)字所解释得“八风”,既是八面来风(八音之风/八卦之风)又是四季八节之风。许慎还解释了“風”字是个形声字(从虫凡声),并解释为什么要用“虫”来作表意偏旁,因为“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意谓风可以孳生虫,虫又可以化为风。最后许慎还指出,凡是跟风用关的字都可以用“风”作表意的形旁。

所谓“八面来风”是指东方、东南、南方、西南、西方、西北、北方、东北八个方向吹来的风。“八面来风”分别对应“八音”与“八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八卦之風也。乾音石,其風不周。坎音革,其風广莫。艮音匏,其風融。震音竹,其風明庶。巽音木,其風淸明。离音丝,其風景。坤音土,其風凉。兑音金,其風阊阖。”

所谓“四季八节之风”是指春、夏、秋、冬四季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把个节气。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易通卦验曰:立春,调風至。春分,明庶風至。立夏,淸明風至。夏至,景風至。立秋,凉風至。秋分,阊阖風至。立冬,不周風至。冬至,广莫風至。”

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字是既中国社会多姿多彩的投影,也是华夏民族文化心理具体细致的解析。东汉的许慎与清代的段玉裁两位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如此来解说“风”字,真可谓用心良苦。一般人会以为古人对“风”字这种不厌其烦的解说是缺少科学观念,甚至认为是多此一举。其实仔细想来,汉字中相当多的象形字,古人造字之初就是拟物画图,如《周易·系辞传》所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据说包羲氏(伏羲)就是以此法创造了八卦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不仅如此,实则汉字最初的形体绝大多数都是以这种方式创制而成的。“鳳”(凤)字与“風”(风)字的纠葛正是这种造字理念的绝妙见证。那么,这“八面来风”与“四季八节之风”,不正是对“风”与“凤”的极力颂扬吗?不正是对“凤鸟文化”的极力崇拜吗!

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凤”已经远远超越了它的初文对“风”的依恋,无疑成了“比德”的一个文化载体,古人以凤鸟身上的各个部位、文饰来比附仁、义、礼、智、信等各种美德。古人甚至认为“凤凰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草木不摇”(《淮南子·览冥训》),正因凤德的强大感染力,故能引众鸟来朝,显示了凤德的神奇力量,它能带给人们祥和瑞兆,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是安宁生活的保护神和守护者。

凤鸟还历经了从“比德”到“比人”的文化演变过程,因凤鸟形象比起“威猛矫健的东方龙”更具亲和力与平民化特征,符合中国传统“君子贤士”的内在要求。“君子”是中国先民广泛推崇的一种人格上的审美理想,凤鸟之德与君子之徳具有心理潜在意义上的暗合对应,老子就把孔子喻为凤,称颂孔子德高望重,群贤毕至。《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酷泉不饮”,就明确是用凤的操行来比喻贤士的品德。

总之,“凤”的字形也就是“风”的意象所幻化的投影,出于对日月风雨雷电这一类自然神的崇高敬意,先民以古老的思维方式给风神凤鸟植人了深厚的人文意识。正因为如此,作为百鸟之王的“凤”鸟,以特殊的五彩形象和尊贵地位,以及它能使天下安宁祥瑞的德性本领,被推崇进入历代皇室,成为与以真龙天子自居的历代皇帝相匹配的皇后的象征。皇后头上戴着“凤冠”,头发上插有“风钗”,内宫的楼阁叫“凤阁”、“凤楼”,就连皇宫宫苑的池沼也叫“凤池”。黄河文明的“龙”与长江文明的“凤”就这样在皇宫里实现了完美结合,乃至于民间老百姓都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理想;其实,“龙”与“凤”都是虚幻之物,然而其中却融入了过于深厚的文化积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