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早报 | 在古代靠什么取暖?这几种方式,一个比一个雅致
打开音乐,开启早报唠嗑的一天~
虽说寒风凛冽,可是一到周末,
我们可以窝在暖暖的房间里网上冲浪,
或者出去吃顿热腾腾的火锅,香气四溢的烤肉,
总之会想尽办法让冬日充满暖意和温情。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拥有如此之多选择的我们会忍不住好奇,
没有电的古人是怎么取暖的?
事实上,古人的取暖方式,
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
火炕
别以为地暖是现代人的发明,
其实早在秦朝皇时期宫中便有壁炉和火墙,
魏晋时期的住宅遗址里就有了火炕,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记载了河北的地暖。
宋人徐梦萃在《三朝北盟会编》也有
“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
与寝室起居其上,谓之炕”之说,
类似于现在东北农村的土炕。
手炉
古代用炭火取暖最为普遍。
在烧炭上,最精致的物件就是手炉了,
又可以藏在袖子里,也作“袖炉”,
多为铜制,王公贵族和民间百姓都在用。
清代张劭《手炉》有讲:
“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
《红楼梦》中手炉出现了几次:
贾宝玉上学堂,要携带手炉;
黛玉出门,也有丫鬟雪雁体贴地送手炉。
因为小巧方便,
几乎是出行必备、老少皆宜的取暖神器。
脚炉
相比手炉,脚炉体积较大,
类似于一种扁瓶子,
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
以方便热水灌入,有点像今天的暖水袋,
装满热水后可放置在被窝里暖脚。
黄庭坚《戏咏暖足瓶二首》中
也曾出现过它的身影:
“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
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炭盆
用火盆取暖也是其中之一。
有炭盆取暖的冬天非常惬意,
这一点雍正皇帝想必深有体会:
“雪满中庭,月满中庭,一炉松火暖腾腾。
看罢医书,又看丹经。”
现在不少农村地区,
冬季主要也是靠炭盆取暖。
薰 炉
如果火盆上加罩笼,
利用冒烟喷烟来为室内加热,
添点香料还能熏衣、熏被,
御寒怡情一举两得,所以被称为“薰炉”。
白居易在《宫词》说: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虽说与现代相比,
古人的取暖方式仍比较有限,
但是我们能看出,
无论是面对酷暑,还是严寒,
古人对生活的总带着发自肺腑的热爱,
这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意义,
也令我们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