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祛湿又消肿?这个不注意,小心湿气越来越重,3个常犯“祛湿误区”,快看你做错了吗
湿气可以算得上是影响夏季健康的头号敌人,在中医看来“湿气不除百病生”。体内有湿邪后,会阻碍气血运行,造成身体水肿、痤疮湿疹、食欲不振、关节酸痛、降低睡眠质量……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好像每次尝试祛湿,效果都不尽如此人意,很可能是你中了这些祛湿误区了!
易中招的祛湿误区
通过吃辣发汗达到祛湿目的的说法流传甚广,不少人认为,川渝地区的人爱吃辣就是因为能发汗祛湿,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医认为,辣椒味辛,有温散的功效,能让人发汗,可以去除体内部分“湿气”,但是指“寒湿”,湿热体质的人,吃辣椒反而容易加重湿气,还会出现长痘、喉咙肿痛、口腔溃疡等。
湿气大多与脾的运化有关,和出汗关系不大,所以中医在祛湿时,更多的是强调健脾利湿,而非发汗。
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薏米能健脾胃、消水肿,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少人选择喝薏米水来祛湿,但却出现消化不良、胃胀气的情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根据炮制方法,薏米可分为生薏米和熟薏米。生薏米偏寒凉,可以祛湿除风、利水渗湿,改善小便不利、水肿、脚气等症状,更适用于湿热人群。
舌苔厚、粗糙且偏黄;面部易出油、易生粉刺、痤疮、青春痘;大便软粘,或有便秘;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全身粘滞不爽;手脚易出汗;体味较大;怕热;性格多急躁易怒,还容易紧张、压抑、焦虑。
熟薏米药性平和,健脾、利湿作用都比较好,适合湿气偏重的寒湿人群,二者有区别,在食用前最好辨清体质。
舌苔厚腻、发白,且伴有口臭;反复出现口腔溃疡,伤口难以愈合;大便不成形,小便短少或浊;周身沉重,起床时痰多,畏寒肢冷,易腹痛泄泻。
薏米虽好,也不能天天吃,最好隔几天吃一次,适量食用。经期、孕期的女性,胃肠道功能较弱的人更要严格控制用量,避免引起肠胃不适。
很多人在“湿气重”时只顾着祛湿,却忽略了健脾,这样往往导致湿气久除不去,反反复复。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
而且脾主运化,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所以祛湿一定要健脾,增强脾脏运化功能,增强祛湿效果,产生良性循环。
健脾化湿好方法
1适当多摄入祛湿食物
夏季祛湿,可以多吃一些有祛湿功能的食物,如冬瓜、苦瓜、茄子、芹菜、海带、紫菜、白萝卜等等。
尤其是冬瓜,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帮助排出体内湿气,而且冬瓜中膳食纤维含量很高,有助于刺激胃肠道蠕动,防止体内脂肪堆积,冬瓜还是药食兼用的蔬菜,可用于痰热喘咳、热病烦渴或水肿、小便不利。
湿气其实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所以中医在祛湿健脾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如果胃口不好,舌苔厚腻,可服用汤剂如二陈汤、半夏泻心汤、三仁汤,根据不同症状,用不同的药剂,常用的中草药有陈皮、茯苓、半夏、米仁、茨实、山楂、藿香、佩兰等。
2运动祛湿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都躲进空调房内,疲于运动,但湿邪是一种阴邪,会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运动可以帮助升阳,有很好的健脾化湿的作用,因此夏季一定要多运动。
但不要在中午,太阳很大的时候运动,过度的体力锻炼,浑身大汗淋漓,中医理论称“心在液为汗”,大量出汗会有损心阳。夜晚也不适合运动,会影响阳气的收藏,使肾阳受损。
建议在傍晚,太阳下山那会,做些简单的锻炼,如广播体操、八段锦、五禽戏,身体微微发汗即可,让潜伏在体内很久的寒湿通过汗液排出去。
3少吃冰镇食物
如果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很容易损伤阳气,导致脾阳不足,加重湿气,而且进食后容易刺激肠胃,甚至有可能因为摄入过量出现腹泻。很多人脾胃功能下降也和经常进食寒凉食物有关,为了防止健康受损,还是少吃为好。
4保持好心情
夏季天气湿热,易使人心情烦躁,肝主情志,如果心情不好,就会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脾脏功能,阻碍运化和疏泄,使水液停滞积溜。因此养脾还要保持好心情,乐观、轻松的心情对脾有益,嫉妒、忧虑、多思则对脾不利。
5夜卧早起 不熬夜
熬夜也会加重体内的湿气,增加生病的几率。晚上是肝胆进行新陈代谢、自我检修的时间,熬夜会对其造成损害。
中医上有个说法是“肝乘脾”也就是说肝胆之病日久必然会影响脾胃,脾胃功能的下降,将会导致体内水分代谢不尽,加重体内的湿气。
湿气重百病生,南方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湿邪容易入体,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祛湿,必要时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
精彩内容请点击☟☟节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