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江苏省南京市诗歌方阵(34)王正龙篇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江苏南京拥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南京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为了展示南京诗人的诗歌创作和队伍,从3月17日,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开办【南京诗歌方阵】专栏,图文并茂,持续展示南京诗人的人文风采。


王正龙,笔名袁谨。祖籍 扬州邗江,解放后长期生活在南京。原《江苏工人报》周末专刊部副主任(副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南京市音乐文学学会理事。诗歌、歌词、散文、纪实文学及文艺评论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新华日报》、《江苏工人报》、《南京日报》、《银潮》《老年周报》等报刊杂志。其中,有数篇(首)作品入选市、省及全国各地出版的诗文专集,多篇(首)作品荣获市、省及全国各类奖项;曾出版个人诗文专集《岁月情缘》著作。

1、日历

这里是时间的仓库

太阳的羽翼

煽动季风来来去去

有乌云拧下的忧忧喜喜

有雨丝放出的黄黄绿绿

翻开这一张张生活的节目单

从开幕到闭幕

人生 色彩纷呈的舞台上

我们是演员

也是编剧……

2、脚印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院内,建有一条“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铸有南京大屠杀部分幸存者等222位历史证人的脚印。

踏着沉重的脚印

走进血红的记忆

“1937. 12. 13”

那个腥风血雨的冬季

30万遇难同胞的热血

浸透石头城彻骨的寒意

侵略者滴血的屠刀

让人类浩瀚的文明史

在兽性的狂欢间留下斑斑血痕

哭声洒落在路上

警钟回荡在心里

铜版印制的222双脚印

是一个个路标

指向真相 指向伤痛

指向樱花深处哒哒的铁蹄

脚印深嵌在这铜版路上

刻入一座城市沉痛的记亿

静海寺的钟声提醒我们

只有不忘血色

才能穿越叠加的烟雨

找到和平的芳草地

3、守灵人

每次路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门前,我总会对守护在这里的工作人员产生一种崇敬之情。

历史 在这里

沉思了半个多世纪

直到三十年前一个冬天(注)

守灵人 才把我从悲愤中唤醒

于是  我在寻找昨天

寻找那300000同胞的冤屈

昏暗的灯光 串起

绵绵不断的雨滴 像秉烛

在为不屈的冤魂 祈祷

为了民族的尊严 不再

被侵略者的疯狂与残忍

玷污情侣们幸福的手绢

你甘做遇难同胞的守灵人

守护着这座永不停摆的警世钟

守护着300000不屈的魂灵

如流的人群 把目光

定格在守灵人颤抖的指尖

听你讲述1937 那个血腥的冬季

把多少《拉贝日记》的情节

在心中反复阅读 追思

一座座墓碑 装订成厚重的史册

任风翻阅 任雨泪滴

每一页都镌刻着 不屈的抗争

每个字都挺立着 民族的尊严

勤奋的园丁 忙碌不停

修剪花草丛中的荒芜

修剪人间的多余与不平

浇灌多姿多彩的生活

抚慰30万殉难者的魂灵

你知道  那深埋的白骨与根须

蕴藏着他们默默无语的冤屈

燃烧着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

今天 我们跟着你走进“哭墙”

祭奠 30多万遇难同胞的魂灵

血与泪 浇铸的铜鼎又一次敲响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低旋的鸽哨 衔来

母亲的呼唤 和平的温馨

守灵人 不愿看到

父辈的墓碑上 再落下

一缕战火硝烟

( 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于1985年,迄今30年。)

4、南京的封面

南京 这本书的封面

该怎样设计

这可难坏了

1992年的春季

哦 愁瘦了一个冬的构思

依然是北风涂抹白雪的败笔

猛然 微微的暖气

沁活了灵感

一枝梅花从寒冬中醒来

亭亭楚楚 钻出了石城的缝隙

于是 春风流行起来了

于是 纷纷扬扬的梅花

向早春的世界 开放

畅销的风景一瓣一瓣

绽开了人们俏也不争春的笑靥

难怪芳香馥郁醉倒的游人

举着照相机 对准这市花

又把新春抢购到心里

5、与阳光一样灿烂

——致架线工

踩着

风的呼啸

跨过

雨的阻拦

定格在

高耸的

铁塔 砼杆

你 一次又一次

在演绎

后羿射日的

现代剧

追寻

童年的梦想

你把

瓷瓶 线缆

组合成

流不尽的

电能

尽管

烈日 白云

在你身边

躲躲闪闪

狂风 暴雨

时而对你

袭击 纠缠

你却

稳如脚下的

铮铮铁塔

认输了

静下心

朗读着

你的杰作

心服了

流着泪

品味着

你的情感

它们

嫉妒你的魅力

说你把阳光

终身独占

你却说

我只是

为人们

寻找

生活的灿烂

去复活

每一个

生命的热能

于是

你托起

一个又一个

黎明

延伸一条

又一条线路

输送着

永不失落的

太阳

与阳光一样

永远光明

灿烂

6、延安行

——写在赴延安的路上

亮灿灿的朝霞剪晨雾,

疾步跨上延安路。

车轮滚滚还嫌馒,

恨不能插翅飞延安。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一曲曲“信天游”响云天。

三十里铺柳成行,

声声哨呐回荡在耳旁

高高的白杨窗外闪,

抬头喜见宝塔山。

车笛声声桥上过,

延河水流进心窝窝。

红彤彤的太阳高原照,

延安城处处展新貌。

宝塔山下机器响,

山城盖起了新厂房。

王家坪大桥多雄伟,

革命纪念馆映朝晖。

东岸电网行对行,

西岸荧屏放录像。

信步来到延河畔

迎面走来“老延安”。

羊皮肚毛巾头上扎,

“老延安”同咱拉家常。

手捧大枣特兴奋,

饮水思源念亲人。

幸福渠畔笑语飞,

毛主席给咱引来幸福水。

冬去春来几十载,

领袖恩情难忘怀!

听罢“老延安”心里话,

止不住我满眼闪泪花。

紧紧握住“老延安”的手,

再把延安城好好看个够!

窑洞门前留个影,

老一辈革命家教诲记心间。

看不够啊爱不够,

禁不住赞歌唱出口。

宝塔山高延河长,

延安精神永远放光芒。

后记:作者曾于1976年9月11日、2012年9月20日两次赴延安采风,此诗系学习著名诗人贺敬之先生的《回延安》诗体而作。

7、燕儿 你在等谁

——南京燕子矶写意

你在等谁

这般执著

这般痴情

这燕儿

在江边

一栖 就是几千年

是眷恋

乌衣巷口的钭阳

还是在欣赏

如诗如画的金陵

是在重温

康熙 乾隆 朱元璋

给你留下的宠爱 御笔

还是在回味

李白 苏东坡

赠给你的千古诗韵

哦 想唱就唱吧

拍岸的江涛

击响你沉思的心弦

想喝就喝吧

吞江的酒樽石

斟滿你不醉的理念

还是激情的浪花

了解你

说你 在梳理历史的变迁

还是火红的枫叶

最知已

说你 正在重新组合幕燕景区

要把最新的金陵四十八景

剪辑成为21世纪畅销的MTV

8、长干桥遐思

春雨霏霏  伴我

穿过拥挤的车流

漫步在长干桥上

寻找李白 崔颢

留下的足迹

那桥下的千年流水

仍回荡着他们

不朽的诗韵

我没有

“青梅竹马”的情缘

也没有

“或恐是同乡”的艳遇

更无须

“预将书报家”的缠绵

但我拥有

信息时代的幸运

只须手指一点

一条手机短信

一封E-mai1

就可坦诚各自心愿

破译心与心的距离

9、梅园轿车

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内,停放着一辆牌号“17360”的轿车,当年(1946年至1947年)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用车。

车辙不是纤绳

为什么总把人们的思绪

拉回到40年代中期

一辆“17360”的轿车

穿过风刀雨箭

把一位位伟岸的形象

定格在黎朋前的背景里

在这里 我看见

车灯闪烁着延安窑洞的灯光

车窗嵌着解放区鲜红的晨曦

车笛声声 至今

仍迥荡在梅园四壁

轿车虽已在这里停歇

没有停歇的是它永恒的动力

从这车轮的牵引启程

阳光路上 竞走着

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10、都市立交桥

六朝古都 翻开诗的扉页

一道道交叉的长虹

盘旋天穹

多层次的生活

在上面井然流动

疏通了脉搏的拥挤

辗碎了都市的苦痛

车啊人啊 舒心地呼吸着

自由自在的风

经纬纵横的大街

不再是等号的变数

用七色板拼联的几何图

为立体的美学 填空

一座座都市立交桥

速度与秩序的雕塑

连接着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腾飞着石城的梦

声明:原创作品,报刊采用和网站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国诗歌报,并请与作者联系。该作品已同步到中国诗歌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中国诗歌报新浪博客、中国诗歌报专栏。

提示:作者和读者可以在微信和网络上搜索到作者的作品。

惊喜:中国诗歌报推出的作品均出现在256上网导航的热文推荐,好的作品有360图书馆收藏。

本栏组稿:吴其盛 江海婵

(本栏主持:诗花 江海婵)

本栏电子邮箱:zgsgb1@126.com

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微信号zgsgb88

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

主编:诗花

执行主编:赵海洋

副主编:孟驰峰 江海婵 刘心莲

编辑:艾文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