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季氏篇(十三)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二、释 解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私下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教导呀。有一次他独自一个人站在庭院中,我谨慎地从他面前快步。他问我:'你今天学《诗》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诗》能够让人心和气平,通达于事理,不学《诗》则少了静气养心的熏陶,从而难以通达于事之理,就不能说出和善应对和高雅得体的话语。’我退下后就开始认真学《诗》了。又有一天,他又独自一个人站在庭院中,我又谨慎快步地走过,他说:'你学《礼》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礼》能够让人端庄谦恭,通达于仁德,不学《礼》则少了规矩准绳的约束,从而难以通达于仁德,就不能在仁德道义之中处事立身。’ 我退下后就开始认真学《礼》了。我私下听到他的教导也就这么两次。”陈亢回去之后,高兴地总结道:“我问了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收获,知道了'不学诗,无以言’的道理,知道了'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又知道了君子教导儿子使其拥有'行之慎、思之远’的方法。”
三、释 字
《说文》:遠:辽也。从辵袁声。𨖸,古文遠。云阮切。
《广韵》:遠:遥远也。云阮切。远离也。于愿切。
汉字“远(遠)” 从辵袁声,袁,《说文》“衣长貌”,张舜䘗《说文解字约注》按:“袁之言永也,永者,水长也。衣长谓之袁,犹水长谓之永耳。袁、永双声,一语之转。远从袁声,而训为辽,声中固有义矣。” 本义指空间距离遥远和广大,引申指时间的漫长和久远,引申表示地理的边远、意义的深远、志向的高远等。还引申表示离去、避开、不接近、不亲近、违背等义。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和“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的对比,让人们体悟把握君子的“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学、思”要旨。本章通过陈亢“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的心得,让人们体悟《诗》、《礼》的熏染感化的能力,把握《诗》、《礼》为“行之慎,思之远”的入门之本。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私下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教导呀。有一次他独自一个人站在庭院中,我谨慎地从他面前快步。他问我:'你今天学《诗》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诗》能够让人心和气平,通达于事理,不学《诗》则少了静气养心的熏陶,从而难以通达于事之理,就不能说出和善应对和高雅得体的话语。’我退下后就开始认真学《诗》了。又有一天,他又独自一个人站在庭院中,我又谨慎快步地走过,他说:'你学《礼》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礼》能够让人端庄谦恭,通达于仁德,不学《礼》则少了规矩准绳的约束,从而难以通达于仁德,就不能在仁德道义之中处事立身。’ 我退下后就开始认真学《礼》了。我私下听到他的教导也就这么两次。”陈亢回去之后,高兴地总结道:“我问了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收获,知道了'不学诗,无以言’的道理,知道了'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又知道了君子教导儿子使其拥有'行之慎、思之远’的方法。”
本章需要注意“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的“远”不是疏远、不亲近、不偏爱、不私厚之义,而是“志向高远、思虑深远”之义,“远其子”即“使其子志向高远”之义。这和《颜渊篇》:“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中的“可谓远也已矣”的“远”相同。古棣、戚文、周英在《〈论语〉译说 》中解说道:“'又闻远其子也’:这也是一个省略句,却易发生误解。皇侃、邢昺疏“远说出来”后,历代注家相沿传述,只有北宋司马光持不同的说法。他在《家范》一书中引了本章文字后说:'远者,非疏远之谓也,谓其进见有时,接遇有礼,不朝夕嘻嘻相亵狎也。’司马光虽然指出了'远’,'非疏远之谓’,但'远’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仍未说清楚。'进见有时’、'接遇有礼’、不早晚在一起嬉嬉玩耍,为什么用'远’字来表示呢?为什么这一表示又不是疏远之意呢?还是得不到合理的解释。经反复考虑,我们认为这个'远其子也’的'远’字实是'勉’的假借(上古'远’'勉’皆入元部,自可通假),'又闻远其子也’,即'又知道了夫子是怎样勉励他的儿子的’。” 古棣等认为“远”和“勉”自可通假,尚有些勉强,但是解释之义却接近文本之意。另外需要注意本章陈亢和子禽应该不是同一个人。从文本的语气看,陈亢和伯鱼应该年龄相差不大,如果是子禽,其年龄小孔子40岁,而伯鱼是在孔子20岁时所生,则小孔子19岁,那么伯鱼大子禽21岁。这和文本中的问答语气不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