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今夜可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期待着“千里共婵娟”的中秋节日,却自清晨起就细雨霏霏,早饭后居然愈演愈烈,紧一阵慢一阵不见雨小,天地之间的雨线沟通,因为相隔时间太久,而显得格外难舍难分。那么,今夜的问天,应该最应景了,明月到底几时有呀?是否还能有呀?
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老人们都希望儿女来到近前,围坐吃顿团圆饭,这不间断的雨,确实也阻隔了没车人的行程。
搬离新校区的遥远,的确让同事们添了不少车。可,我对山地单车的痴迷,胜过这庞然大物多倍,何况这东西到手就是负债,就开始贬值。每月工资不多,该花钱的地方不少,养车也是一种负担。何况环境需要保持,低碳出行也是社会所提倡。作为一向消极消费的性格来说,徒步,骑行,都是最享受的。
下雨天的必须出门确实麻烦了些。放学时下雨,考虑自行车没有后盖瓦被甩水,开始找寻顺路车回家。当时公交线路还不太熟悉,也没有带公交卡的习惯。第二天下午上班又遭遇下雨,马上查询公交线路,带公交卡坐车上班。人也是懒了,走着也可以去,嫌弃太远;坐公交车吧,去站牌也有不短的距离,何况还要等!如此,似乎除了买车,几乎没有更方便可行的方法了。
都怪以前离单位太近,没有过在路上的辛苦,感觉一时不好适应。
去年至今,一年半多的时间几乎没有过雨水,这两天秋雨连绵,迅速将出行的麻烦升级到临界状态。
其实,鲁西向来干旱,一年下不了几场雨,其他没雨的时间都很适合骑行。因为一年里这几天的恶劣天气就买那个机械玩意儿?放在大路边,堵车时看着单车穿行其间,只能干瞪眼,白赚给自己徒增无穷烦恼。本来就不是要面子的人,车与我而言意义确实不大。当然路上的拥堵拜车所赐,恶劣的环境,他也是罪魁之一,当然,它也是成功人生的标志,是紧跟时代的配饰。但是,更喜欢简单生活,随意人生,因此,极简生活不需要外人称道的标配。
雨天,完全可以撑起油纸伞,去想象戴望舒《雨巷》里的姑娘,也可以想象《雨中登泰山》,雨天的浪漫有很多,但都是没有任何必要事情的前提之下,假如有必须要做的事儿,雨,就成了阻碍,成了鸿沟和天堑。
搭弟弟的顺路车回到家,结果,八十多岁的妈妈,居然在雨很大的那一阵儿,撑伞回家割韭菜,为儿女到来包水饺做准备。做饭准备食材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等着孩子来了后再去,老人家居然单独一人走四里路割来韭菜,那是什么心劲儿!雨,此时,在老人家眼里几乎视若无物,哪里是什么天堑和鸿沟呀!看着老太太湿漉漉的鞋子,和裤腿上溅起的泥点,做儿女的只觉得自己做的还差很多,老人对过节儿女到来的期盼如此精心准备,让我们一次次感觉惭愧,我们认为来团聚,雨是障碍,可是,在老人家眼里,雨,什么都阻挡不了!
也许,拿出爱儿女的心情来对待一切,就会风雨无阻了。
下午,天居然晴了,蓝天上飘着大片大片的云朵,早晨还认为“八月十五云遮月”今年恐怕都看不到了,谁料想,下午的朗晴,几乎可以预测晚上月亮的必出!不然,如何“天涯共此时”?如何“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