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子英|房子的变迁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作者简介】卢子英(常用名,卢改红),河北省无极县人。195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退休干部。著有诗集《爱的呼唤》、《春潮涌动》。現为无极县作家协会会员、无极县诗词协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化名人公益联盟委员。
房子的变迁
文|卢子英
从考古发掘的资料得知,自有人类以来,除了吃饱肚子繁衍后代,首要的问题自然是寻一处栖息之地。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记事起,我家住的就是土牛房子。土牛房子就是用泥土夯一圈墙头地基,上面用土坯垒墙,然后架梁上檩条,铺椽子,垫一层芦苇苞子,盖一层厚厚的茅草,和泥压实即可。我家的房子虽然看不见一块砖头,但后序的材料倒也齐全。还有更寒酸的就是茅草屋了。
街里所看见的有砖券门的、有门楼头的、房是砖表的,在解放前肯定是富裕中农或上中农。那些大门脸,高台阶,青砖灰瓦的四合大院当然属于地主老财的房子。不过,那时都归了公,成了村委会办公地点,或是学校所在地。
过去的老房子,最难熬的是过冬。做饭的灶火连着一条土炕,一天两顿饭的柴火余温给炕上一点热气,六、七口子人挤在一条炕上抱团取暖。脚盆里撒的尿,第二天凌晨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屋顶上散落着做饭时的水蒸气,也结了一层白白的霜。
后来,生产队里多少分一点煤,有条件的,冬天生一个连炕的小煤火,那就是神仙过的日子了。
记得1963年那场洪水刚过,有一户人家翻盖新房,在全村引起了轰动。砖根脚,四条腿(地基用砖垒成,四个房角用砖表上去)。大梁合抱粗,檩条脚一蹬乱转。(是说,木料粗圆光滑直溜)好奇的人们背后偷偷打听,问这家盖房子花了多少钱,有人把大母指一伸:“一千块。”“真成了大地主了。”人堆里不知谁冷不丁来了这么一句。
其实,盖房子的主人,解放前就在铁路上当工人。解放后,国家的条件好多了,自然就缵下了不少钱。
1980年我在里城道公社当农业技术员,生产队补工分,公社每月发15元生活费。一次公社在马庄村开农业生产现场会。散会后,公社领导领我们去村里看一户人家的新房。
进院一看,好家伙山(无极县土语,好厉害)。12米长,7米宽的一处新房拔地而起。中间为走廊,两面为卧室,只可惜了当时还没有自来水。问主人盖房子花了多少钱,主人说花了4000元。我得天啊,看来我这辈子是盖不起了。我心里这样想。
198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土地使行了联产承包制。大队的副业摊也全部散掉了,就连村里的卫生室的医生也各自为战。我爱人是赤脚医生,在家里开了一个诊所。到年底一算帐,10个月赚了840元,乐的我们俩一夜也没睡好觉。
1984年我又萌动了翻盖新房的念头。凭参观马庄村新房的印象,我画了一张图纸。当然,房顶开始用楼板了。当年秋天房子落成,又引来了一批参观者。
2005年,我又推了旧房盖新屋。这回,真是现代化了。铝合金门窗,上下水齐备,供暖空调一应俱全。庭院里载满各种各样的花卉,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只要一进门,就仿佛到了城市的居民楼。
忘不了的光荫,忘不了的房子。夏秋两季,在树荫下花丛边煮一杯清茶。冬季,在温馨的书房烫一壶老酒,吟诵一篇唐诗宋词,无限的惬意。
原创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