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三个“难关”,古诗词学习就能“一路畅通”
从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部编教材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初中(7—9年级)共选124篇,占课本所有选篇的51.7%。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在124篇古诗文中,古诗词占80篇。古诗词篇目的大幅增加,也带来古诗词考试内容增加。显然,不重视古诗词的学习,考试时肯定要吃大亏的。
虽然初中古诗词考试内容大多出自课外,但“万变不离其宗”,学习古诗词的能力来自课内,只要把学力提高上去,考试又能奈你何?
中国古诗词是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文学作品,与文言文不同,与白话文更是大不相同,这说明学习古诗词不能和学习文言文、白话文那样去学。美国G·W·阿普斯在《学习技巧》一书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初中古诗词的学习必须遵循古诗词阅读、鉴赏的特有规律,才能事半功倍。那么,怎么学习古诗词呢?
一、过字词关
古诗词是用文言文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很多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初中孩子在学习古诗词时经常会遇到的难关。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面临的难关就是字词关。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从课文里的注释获得帮助。一般来说,在字词方面,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字的通假。通假字在古诗词中很常见,时代越往前的诗词,通假字越多。如“著我旧时裳”里的“著”通 “着”,是穿上的意思;“对镜帖花黄”中的“帖”通“贴”。“荡胸生曾云”中的“曾”通“层”,层层白云;“玉盘珍羞直万钱” 中的“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格。“绿杨阴里白沙堤”里的“阴”通“荫”,指树荫等等。
2、词义的变迁。古诗词中有很多词的意义在历史变迁中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认真分析,才不至于用今义代替原义而产生误解。
如,“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是“再”的意思,可引申为追述的意思,不是“退却、失却、退还、表示转折”的意思。“无为在歧路”中的“无为”是无须、不必的意思。不是“不主动地有所作为,听任自然发展变化”的意思。
3、词类的活用。古诗词中有些词在句子中由于临时改变了语法功能,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用作动词。如,“欲辨已忘言”里的“言”是名词作动词,是“说话”的意思,不是“语言”的意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里的“胡琴”“琵琶”“羌笛”都是名词,但在此特殊的前后语境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在酒宴上,将士们)拉起胡琴,弹奏琵琶,吹奏羌笛”。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全”字由形容词“完备、齐全”活用为动词“保全”。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中的“黄”“苍”二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即“黄狗”“苍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红”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红花”。
(4)动词的使动用法。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的“饮”,原本为及物动词,但这里带的宾语是人(归客)而非物(酒),构成了使动用法,应理解成“使……饮酒”的意思。
学习古诗词必须先在字词上弄明白,才能读懂基本的意思。
二、过留白关
古诗词因结构上的“跳跃性”,而具有很多的思考想象空间,这就是常说的“留白”。因为有“留白”,所以学习古诗词时,需要开启想象,从无字之处读出字来,填补诗歌结构上的“空白”,才能实现对诗词的整体感知。但是因古诗词年代久远,所以这种“留白”对初中孩子来说往往是陌生的,这就给他们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古代诗词的“留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了解这些情况可以让你找到想象的方向:
1、情节“留白”。如王维在《使至塞上》这首诗中,仅用“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十个字来交待边关战事正酣。这是一种未言战事而战事已开,未见英雄而英雄已出的“留白”写法,把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情节留给了读者去想象。
2、意义“留白”。主要见于富有哲理的古诗词,这类诗词往往是借物寓理、借景寓理、借情寓理,因而其“留白”之处的意义更宽广、更深远。如曹操的《龟虽寿》情理交融,就是典型的借情寓理。其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表面上看是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情,但是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一人生哲理的巨大空间。
3、侧面描写“留白”。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本意是表达作者急切盼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但诗人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话巴山夜雨时”。归期无准,其郁闷、孤寂之心境,是足够人们去想象的。
4、意蕴“留白”。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手”,写的是分离时的动作,内心的感觉却没说,直接跳到对“萧萧班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这一动人场景的描写。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留白之处,余意绵绵。
5、环境“留白”。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只写了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而把人物所处的疆场军营环境留给了读者去想象。
6、意象“留白”。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篇几乎全是名词,没有动词,没有行为,没有修饰,省掉了历程的叙述和环境描写,给人留下了对“一个人牵着瘦马,迎着瑟瑟秋风,行走在苍茫的古道上”具体情景的无穷想象空间。
三、过品赏关
诗词的意境,是通过对寄托情感或哲理的景物或画面,进行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通过“乱花”和“浅草”这两个景物创设了西湖之春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意境。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十一个景物表现了思归怀远的意境。
学习时,要通过找景(找出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绘景(描绘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品景(说说画面美在哪里,有何感受)来完成对诗词意境的欣赏。其中在绘景和品景时,要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反复玩味,深入理解。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的“生”“入”两字不仅使“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生”字的生动妙在:生动地描绘了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如子脱离母腹而渐现,同时又迫使黑夜无可奈何地渐去的意境。“入”字更生动:描绘了虽然江南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已渐渐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春色的景象。这两字一出,不仅写景逼真,而且写出了新生的锐气,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老、昏”给人造成一种“冷落、萧瑟、凄暗” 的气氛,一方面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引发人心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以幽雅闲致之感,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与“枯藤老树昏鸦”对比,更加反衬出晚秋“冷落、萧瑟、凄暗” 的气氛;“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使浓郁的秋色之中又增加了一层荒凉感;“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作品中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意境。
总之,学习古诗词,只要坚持从理解字词到填补留白,再到品赏意境,循序渐进地训练,就能攻克三个“难关”,不断提高学习古诗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