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侯宝林在园子中攒过底,能不能说明侯宝林比马三立水平更高
江湖传说,当年侯宝林大师在天津卫,红透半边天,甚至在小园子里能攒底,拿顶薪。于是激怒了天津相声界,就派出了小蘑菇常宝堃前去挑战。
结果,一段对坐数来宝下来,侯宝林一败涂地,灰溜溜地回到了北京。从此,不敢在天津码头上谋生。常家也因此与侯家结怨,不再踏入京城半步,两家数十年也没有走动。
但这只是一个传说,没有任何史料支持。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当时的情景,但从后来的事实发展来看,当初的打擂比武,两家结怨,纯属是武侠小说看多了,竟然把里面滥俗的情节,粘贴到了相声界。
大家都知道,常宝堃父亲常连安创办的启明茶社,可以说是北京相声界的摇篮。从1939年一直营业到1949年,不间断地演出。二蘑菇常宝霖,三蘑菇常宝霆和四蘑菇常宝华都在这里表演,怎么能说常家不踏入京城半步呢?
还有就是侯家和常家关系非常好,侯宝林当有很长一段时间就住在常家。侯耀华和侯耀文也都出生在常家。常宝华是看着他们长大的。因此在晚年,常宝华才顶住压力收侯耀华为徒。
由此可见,传言好听,但别太当真。其实,在当年天津的小园子内,并不只有侯宝林攒底。有时大轴儿有事没来,像张寿臣先生这样的相声名家,偶尔也会攒底。但虽然是攒底,但依然拿的是倒二的钱。
在小园子中,相声和大鼓,戏曲比起来,永远处于受压迫的地位。任你相声说得有多好,最多也只能是倒二,就算是攒底,也只能拿倒二的钱。这也是曲艺行业内,公认的规则。
当年的侯宝林,在北京市面混得并不如意。1940年,他到天津闯码头也是无奈之举。侯宝林说相声,有自己的特点,“帅卖怪坏”中,他占一个“帅”字。这一点,在当时的相声演员中,极为少见。
侯宝林先生早年学京剧,当时报纸上称赞他是“唱功为相声第一人,学名伶皮黄最为神似”。这样一股相声界的清流,忽然闯进天津卫,让那些看腻了“臭活”的天津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侯宝林很快有了自己的粉丝,在曲艺园子里站稳了脚跟,并且也开始把持着“倒二”这个位置。侯宝林的相声清新,文明,可能不太适合撂地演出,但却十分适合在园子里表演。而他的演唱功夫,更是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于是,侯宝林也为自己赢得了攒底的机会。不过请注意,这里的攒底,是真正的攒底。侯宝林拿的就是攒底的顶薪,而不是“倒二”的钱。侯宝林后来更是脱掉大褂,身着西装革履表演相声,更是风光一时。
而此时的马三立,被汉奸恶霸袁文会胁迫,只能在他的兄弟剧社里唱反串戏。所得收入,也只能是刚刚填饱肚子。直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马三立当即向剧社请辞,三爷不伺候了。
马三立先生这才全身心地投身到相声园子中。他的《新春联》、《开粥厂》、《卖五器》、《大相面》、《黄鹤楼》等节目使出来,马上引起轰动。马氏相声文化层次高深,艺术处理创新,更重要的是让人回味无穷。
你听了相声笑,回家躺在床上想想,接着笑,过个十天半月想起来,还是那么可乐。相声界这样使一个包袱能够双响,甚至三响的演员,实属凤毛麟角。
当时有一个五档相声的说法,其中就包括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戴少甫以及马三立。如果论实力,马三立未必会排名垫底,但他成名太晚,这也是时代的悲剧吧。
在解放前,马三立确实最多只是“倒二”,没有获得过真正的攒底。解放后,因为侯宝林先生一直高举相声改革的旗帜,并且多次进入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因此,侯宝林先生的知名度,也比偏居天津的马三立先生高得多。
但是,相声界有一句话,叫“无人不宗马”。这其实就是对马三立先生艺术水平的最高评价。当年杨议曾经和侯耀文开玩笑说,“把你爸爸的嗓音和马三爷换一下,看看到底谁能活?”这种调侃,还真有些意味深长的意思。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