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巅上的骑士
文 | 汪煜轩
7月30日晚,由指挥家张国勇、大提琴演奏家聂佳鹏、中提琴演奏家巴桐携贵阳交响乐团共同出演的贵阳交响乐团第12乐季闭幕音乐会,精彩演绎了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与《堂·吉诃德》,为乐迷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观众们的情绪久久难以平复,甚至到了第二天,我的耳畔也会不时回响起《堂·吉诃德》的终曲——“堂·吉诃德之死”。
音乐会由《蒂尔的恶作剧》开场,弦乐用柔和、叙事性的语气引出圆号顽皮的主题,两次主题的递进处理可以看出指挥的别出心裁。再往后,是蒂尔到处惹是生非,在这儿对于“长难句”,不同类型乐器的衔接做到了大线条,不破坏表达的流畅性,在音响的平衡以及结构的掌控上处理得十分精巧。蒂尔接受审判的片段,小军鼓破空而出,令人联想到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而后的黑管三次吹出主题,音色一次比一次尖锐,像是主人公被扼紧的喉咙。尾声,弦乐抒情后,音乐似乎已经归于平静,管乐和打击乐却突然爆发,指挥用最后一个“恶作剧”收束全曲。
接下来是《堂·吉诃德》,我视其为一部“群像”交响乐,或者说是一部交响电影,这次演出带给我的画面感极为强烈。大提琴演奏家聂佳鹏带给我的震撼最为直接。《堂·吉诃德》的曲式为变奏曲,由领奏的大提琴来表现主人公堂·吉诃德。使得这首作品对于大提琴领奏的要求,完全不亚于一首大提琴协奏曲:有相当篇幅的独白,时而演奏家要从乐队中脱颖而出,时而又要融入其中。引子部分我们可以听到这部作品应用的所有主题。开头木管的音色处理得柔和而朦胧,有别于小泽征尔的版本(开头短促有力)。接下来每个主题的音色都有区别,当小号引领的战斗主题进入时,可以感觉到指挥并没有刻意去强化音量,而是把鲜明的刺激与对比留到了高潮。中提琴演奏家巴桐与乐团配合默契。桑丘主题一出场,你很难想象这是从一位外表纤细秀丽的演奏家手中展露出来的。小分弓的处理十分细致,快速跑动的片段干净利落,抒情部分则充分发挥中提琴独特的音色,沙哑而不干,共鸣出众,恰到好处地表现桑丘笨拙、油腔滑调的音乐形象。在两个领奏乐器的独奏部分,张国勇尽量少地去打节拍,给予其充分的发挥空间;合奏时,针对乐器与音乐的个性,做不同的音色处理,力求做到不偏袒领奏与乐团、平衡韵律与情感。在严谨还原谱面的基础上,增加色彩间的对比度与层次间的张力,是张国勇一贯的指挥风格。主人公的主题经过变形后多次出现,历经了种种冒险,理性逐渐苏醒,开始审视虚幻的奋斗目标。尾声,由大提琴用大调旋律引出,聂佳鹏仿佛真的化身为堂·吉诃德,将满腹梦想、挫折、不甘向观众娓娓道来,使人几度动容,堂·吉诃德的精神迎来了最后的升华。即使演出已经结束,堂·吉诃德的“倾诉”仍时刻萦绕,大提琴的悲郁结在心,汹涌不能平复。
这两部作品的声部进行极为复杂,对不同乐器的主题之间的音响平衡有着极高要求,作为指挥应该处理好整体性与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即层次鲜明的同时,还要保持乐句大线条的连贯流动。在我听过的以往多数录音中(不排除音响设备混音的可能)多声部主题杂糅的部分,很容易表达的混乱不清,令人难以知其所云。而张国勇对于这类音乐的处理不难看出他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叙事有主次,尽可能细致地不放过每个主题。
诚然,上演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偶尔有些突如其来的瑕疵,会将我从梦幻中拉回现实,但指挥家于现场出色的调动能力又能很快使我再次坠入其中。我始终相信,最能打动人心的一定不是高超的技巧或分毫无差、整齐划一的演奏,而是音乐家们所表达出的感染力。我相信,“完美”的音乐背后更动人的是那一颗真诚、热爱艺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