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替代的怀孕,以及,替代不了的人性之恶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01
代孕之历史
我们总是不太情愿,把最柔软最易被刺痛的事物,曝晒在阳光之下。
但我们可以谈论诗词和历史。在古老的中国,“伦理”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贫富差距”从来不是问题;而“人权”则是个超纲的伪命题。
所以,尽可以谈论古代的代孕。
“代孕”在古代被称作“借腹生子”,还有个更雅致的词汇,名曰“典妻”。
“典”有抵押之意。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写道:“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每天退朝回家,诗人总会典衣沽酒,到江边畅饮抒怀,大醉而归。
杜甫抵押的是衣物,而“典妻”,诚如字面意思,抵押的是妻子。
典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周代末期至春秋战国,出现了法学家韩非,他著有《韩非子》一书。
《韩非子》里有一篇散文叫《六反》。在文章中,韩非言辞凿凿地写道:“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平素里安逸享乐,吃暖穿好,到灾年的时候,卖妻卖儿的,一定是这种人。
韩非以此举例,是为了论证法治与仁义的关系,但他能写出“嫁妻卖子”之语,说明此种行为,在当时已经是普遍的存在。
至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百姓役繁税重,典妻渐渐发展成一种习俗。
唐宋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典妻现象也更为普遍。妻子沦落为一种商品,所谓“富人典业,贫子典妻”,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典妻卖子的现象,在史书中更是屡见不鲜。更可怕的是,此种风气还殃及到一些上等人家。《续资治通鉴》里就有相关记录,有司衙门收不上税,便将魔爪伸向家境殷实的人家。
所谓的“上等人家”,勉强温饱而已,为了应付税收,他们不得不典妻卖子,令人唏嘘的是,这些人最终也没有好的结局。“一家老幼星散,往往饥寒,怨愤至死。”史书中作如斯描述。
元朝的皇帝最为混蛋。他们明面上禁止典妻,暗地里却听任容许。元朝的律法明文规定,将女子典雇于别人的行为,明令禁止;但“以婚嫁之礼为妻妾者”,则予以准许。
换言之,法律变相承认典妻的合法性。“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的浅薄道理,草原上的莽夫,显然理解不了。
明清时代,中国人口激增,典妻现象从恶性的发展,走向全盛阶段。典妻的人太多,花钱的人偏少,竟然到了互相比价的程度。
朱朴是明代诗人,他洋洋洒洒写下一首《四十卖妇谣》,此诗很长,读起来朗朗上口,看完却有些心酸:
东家少妇价万钱,西家大妇五六千。
痴儿肚肠铁石坚,妇人性命徒苟延。
不关恩爱无因缘,又非两情相弃捐。
灶前数日无火烟,腹中饿病何由痊。
02
代孕之缘起(上)
说来可笑,古人的“典妻”,和今天之“代孕”,竟然出于同一个目的:为了生孩子而已。
某位历史学家曾经说道,想透彻研究古人的衣食住行,极困难;要洞悉先人的心理活动,很容易。因为人类进化几千年,人性几乎从未改变过。
那位历史学家,可能要收回他所说的话了。人性进化到今天,某位明星竟能心安理得让别人代孕,不想养育了,且从没养育过,又义无反顾抛弃自己的骨肉,仿佛自己是受害者似的。
她是在过家家吗?
笔者相信,古代抵押妻子的人,绝大部分还是因为穷。他们的行为,绝对值得谴责,同时,也值得同情。
如果说,典妻的发展趋势,是一条明线;劳苦大众苦难的生活,和伦理孝义的重重压力,就是那两条暗线。
劳苦大众受的苦,是有目共睹的,敏锐的诗人,当然也能看到。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
四类诗中,最有价值,他自己也最为重视的,便是讽喻诗。这类诗的代表作,包括《秦中吟》十首,以及《新乐府》五十首。
《卖炭翁》与《买花》等名作,今人耳熟能详,皆归属于讽喻诗的范畴。
诗人常用辛辣的笔触写诗,他的诗又以浅显易懂著称,白居易好像是在告诉当权者:我要让每个人都知道,我正在讽刺你们!
“秦吉了”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鸟,白居易以此为题写诗,开篇即在诗下自注曰:“哀冤民也。”
在这篇诗歌中,白居易通篇没有“爽言爽语”地直抒胸臆,他只是若无其事地,刻画了七种不同的鸟类。每种鸟代表一类官吏,鸟的贪婪模样和官吏的丑恶嘴脸,一一对应。
“秦吉子”代表了朝廷中的谏臣,这类鸟智力很高,善于学习人语。诗的末尾,白居易愤怒地质问谏官:
秦吉了,
人云尔是能言鸟,
岂不见鸡燕之冤苦?
吾闻凤凰百鸟主,
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
安用噪噪闲言语。
无独有偶,清代的蒲松龄,也钟情于以动物为题写文章。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创作过一篇叫《促织》的故事。促织即是蟋蟀,只因为皇帝喜欢斗蟋蟀,老百姓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满足万岁爷的小爱好。
故事的末尾,异史氏评论道,自古以来的帝王,偶尔使用一件东西,可能转眼便会忘却,但底下的百姓,却要付出无尽的财产乃至生命。
“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典妻卖儿,就是百姓的真实写照。可是妻子和儿女,终归是有限的,盘剥却又无休无止,老百姓该怎么活命呢?
03
代孕之缘起(下)
你我不能否认的是,儒家的思想,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你我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任何一个思想学说,都有其双面性,既包含了优点,也存在着局限。
典妻行为能够成立,需要两个主体:饿肚子的卖方,和不能生育的买主。
不可否认,有很多富翁,买别人的妻子,为了广蓄姬妾,满足自己的欲望。
还有一些文人骚客,把女子当成商品,典妻演变成一种投资行为。得意时买几个美女,供自己享乐;离家远游之时,便把家中妻妾,抵押到豪门或者勾栏。
但,典妻的行为,延绵千年而不绝,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八个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诸位且听老谈仔细分析。
宗祠,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那里是祭祀先祖之所在。
《左传》中记载了一句话:“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意思是,神灵不享受不是应分的祭品,百姓不用祭祀非亲非故的祖宗。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家中必须要有能祭祀祖宗的子嗣。
反之,没有子嗣,便无法祭拜祖先;不祭祀祖先,就是最大的不孝。
“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是封建社会里,对男人的基本要求。
在古老的中国,医疗条件有限,能够生养一个儿子,同时也是很多人的毕生夙愿。
所以,中年得子的苏东坡,很是欣慰,他一改平素嬉闹的嘴脸,颇为庄重了写了一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身,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无灾无难”终究只是诗人最美好的愿望。这个乳名叫“干儿”的幼子,终究还是因病夭折。东坡老泪纵横,悲戚地写下:
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我们莫要怪罪,诗人钟情于儿子。在古老的儒学教义里,父权以及夫权,占据着伦理秩序的中心。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妻子成为最底层的被压迫者。
典妻,是为了求到一个儿子,是为了孝顺,是为了天下大义。至于那个被利用的妻子,谁又在乎她呢?
古老的陋习,与最新的科技,互相结合,被最无耻的艺人利用。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