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思辨,使作文走向深刻

思辨,使作文走向深刻
佚名
一、现在的作文题大多怎样命题
目前,在各级各类测试中,学生作文偏题现象都十分严重,这与学生对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缺乏了解有关。我们先看一道作文题,看它是怎样命题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审题,首先要弄清材料的核心内涵。这则材料的核心是什么?通俗一点讲:写什么?有人说谈生命,有人说谈想象。到底谈什么?“这种想象”是什么?——生命的想象。因此,核心是谈想象对生命的意义,想象在生命中的作用。通俗地说,就是生命的姿态。
材料中的关键词有三个:生命、想象、阻隔。因此,核心立意:生命与阻隔,生命与想象。
这个题目能不能创新立意?如果把题目改一下: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请你比较,有什么区别?少了“富有诗意的”几个字,增加了题目的开放度,生命可以突破任何阻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不过是“富有诗意的”哲学家的愿景而已。因此说,生命难以突破阻隔。从这一观点来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结合学生的切身体会,可以联系自我,谈深谈透。
如果单纯谈生命、想象、阻隔,都会被视为不切题。
如何提升文章的深度与高度?须进一步辨析3个关键词的内涵。生命:生命包含三重意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里显然重点要谈的是人的精神生命;阻隔:这里是束缚、限制、障碍的意思,又可分为外在的、内在的、时间的、空间的等等;生命就是想象,这里的想象可以理解为自由、热烈、奔放、绚丽、五彩,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诗与远方、美好、灿烂等。生命、想象、阻隔,到底具体是什么意思,根据什么确定?文章内容的选择,内容不同,立意不同。
纵观近年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均导向积极:
1.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贴近青年自身,贴近社会热点,强调生活体验,注重道德引领,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
高考作文,普遍对现实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因此使考生减少了对试题内容的距离感和疏远感。优秀的作文材料,暗合社会热点,不会直击社会热点,但会间接影射现实生活。不仅要考查写作能力,也要考查考生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引领青年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青年成长,关注时代精神。
2.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向理性靠拢,逐渐从抒情性的命题向议论性,也就是理论性的命题转化。高考作文走向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强制的主题性命题走向非主题性命题。如“拒绝平庸”,主题是命题者规定的,考生不能违背。材料作文,不规定主题,要你在材料和问题面前拿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体现主体性、创造性,实际也是一种竞争力。二是逐渐从抒情性的命题向议论性,也就是理论性的命题转化,这也符合世界各国高考命题的共同取向。
3.开放度大,指令性强
高考作文,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度大,不设置审题障碍;多向思维,全面立意。衡量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标准就是思维可以是多元的,但题意必须是明确的;命题的材料可以是浅显的,但思想内涵必须是丰富的。好的命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激活考生智慧的“潜在量”,这种潜在的智慧,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沉睡着的,只有在命题的规定和想象自由的双重冲击下,才能激发出灵气的火花来。高考要防止押题、防止套作,又必须有一定的限制。
这些都要求我们:学会写思辨性的文章。
二、思辨,使立意走向深刻
何谓“思辨性”?“思辨”一词在词典上的意思是: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思考辨析。
“思辨性”,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对一些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思考、辩证分析。“思辨”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思考辨析,看问题不人云亦云,不囿于成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思辨能力从其本质上看,其实表征着人的理论素养,凸显的是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思辨,是议论文的生命,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
思辨如何体现?运用辩证思维,提升立论的高度。观点思想有震撼力,见解独到,卓尔不群。
例: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
这个题目写什么?是快好,还是慢好。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快好”“慢好”,这涉及对“快、慢”的个性化的理解、独到的体验与感悟。
有考生说得很好:“快”有利也有弊,在我们的生活中,该快则快,但该慢时一定要慢。心理学家告诫我们:请把追求的脚步放慢一些,请把对利益的索取放缓一些,去掉三分急切,留住三分閑适,过随遇而安的生活,就能开心许多。我强调慢的智慧,不是要否定“快”,“慢”是相对“快”而言,并非拖拉、散漫、懒惰。“慢”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随意、细致而浪漫的生活方式。这种“慢”并非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
“慢”确实是一种智慧,但不能因此否定“快”的价值。只有在不该快的时候和不该快的地方,“慢”才能体现出价值。“快”是外部世界节奏加快、竞争增强的要求,但也是急功近利的体现。我们要批评的是“一味求快”,因为它是对自然规律的漠视。快是追求效益,快能先拔头筹;慢可明察秋毫,慢能统筹全局。快让我们不拖沓偷懒,不虚度年华;慢让我们不焦躁盲从,不急功近利。我们不只追求速度,更要追求质量;有意义的慢,也不是缓步前进,而是为快储备动力。“快中有慢”和“慢中有快”也是一种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