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国学堂--倪海厦《人纪》针灸篇1.庚戌.【灸的几种方法】
这是《人纪》班第一天上课,之后会慢慢学到很多中医知识。倪师把聆听者/阅读者统统当作完全没有中医的根基,完全不懂,所以从头开始讲中医,先讲针医。 有关针灸的起源、发源及历史,坊间的书上写了很多,就不浪费时间讲,倪师要讲书上没有的,针灸的使用时机和针灸的禁忌。
第一篇内容
针灸的使用时机;针灸的禁忌;针灸的急救法;火罐的使用时机
01
—
针灸使用的时机
针灸的使用比中草药早了约一千年,从古到今中医针灸在施治上有几个大原则:1) 遇到气血大虚、重病、刚刚失过很多血、病患完全没有元气的时候,不下针;2)刚做完爱,行完房事后,也不下针,时机不好;3)运动过后、大汗后也不下针;4)喝酒,喝醉后,不下针;5)体力不足不够,不下针。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元气(阳气)很虚弱的时候,不针。
针灸可以用在所有疾病上,从感冒到癌症都可以;针灸及中药经方都是可以独立成为中医的一个部门。因此此时不谈中药经方,只谈针灸来治病;而日后倪师在教大家《伤寒》、《金匮》等经方时,大家也一样要把针灸忘掉,全用中药经方来治病。 最后两者都熟悉了之后,才能够针灸和汤药经方结合起来治病。
灸就是“久”下加一个“火”字,用灸时就必须用艾绒,为什么要用艾草?在古代部队里没有西医,只有中医,古代部队沿路上开拔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补给,除了食物以外,最重要的是水,如果没有水,部队就不能行动。
部队中医如何去找到水源呢?就是通过艾草来寻找,因为艾草生命力很强,再艰难环境下都可以找得到它。艾草有一个特性,就是会向下自己去寻找水源,找到水以后烟就往上升。如果古代部队要找水,就叫兵哥们将艾草摊在土里烧,这时叫人到各处去看看,看到地上有烟冒出来的地方,那地方下面就会有水源。为什么叫《人纪》,倪师就是让大家能够如何站在外面看清楚里面。为什么要灸?当针力不足的地方,就会用到灸;当气血大虚时,可用灸的方式处理。
待续:庚戌.国学堂--倪海厦《人纪》.庚戌.[艾灸的几种方法]
02
—
灸的几种方法
第一个灸法最普遍的就是“隔姜灸”,隔姜灸就是切一片大概五十元(台硬币,比1元人民币硬币稍大些)大小的生姜,先戳几个洞,倪师示范给诸位看。拿一些艾绒捏成金字塔状,再将它放在生姜上面,这样一个单位叫“一壮,在灸的时候生姜片就不用换了,不要灸五壮就换了五片生姜。烧到温热就可以,不用烧到很烫,感觉温热时就可以换一壮,在旁边放个水盆,未烧完的艾绒就丢到水里熄灭掉,若不放水里,艾绒会继续燃烧的,可能放的碗就会烧破的。
注意:灸的时候,灸单数不灸双数,艾为纯阳,取阳数就是单数。因为艾本性向下,是属阳的。如果灸后起了个水泡,就从皮肤旁边用消毒过的针刺个小洞,把水慢慢按,排出来。不要把皮肤撕掉免得造成疤痕,洒上些硫磺粉及大黄粉就可以了。不论是什么病,艾灸可以说无所不疗。比如灸膏肓穴(比较重症)灸百壮都没有问题,灸到口干舌燥也没有关系,小便都会有艾草味。
第二个灸法是“隔盐灸”,就是在灸的时候,用盐巴填满神阙穴(就是肚脐),再放艾绒上去灸。注意点:先将盐炒熟,精盐不能用,要用青盐,要等盐变温温的,再倒在神阙穴上,否则会把肚皮烧坏了。古代病人下利(各种拉稀)时不管是寒利或热利(只要食物没有消化就是寒利,热利的会很臭),热利尿红渴粘秽,寒利澄清小便白,隔盐灸神阙就可以了。 【热利就是由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发炎而导致的下利(拉稀)。寒利就是肠道本身功能出了问题,中医所说就是胃中冷、不能食、消化不良、下利清谷,西医所说就是肠胃功能差、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所致。】
第三个灸法叫“隔蒜灸”,灸一个就是一壮,当久咳的时候,因蒜是白色的,辛辣色白,才能入肺,放在舌上。因为舌为心表,把舌头往外伸,灸后心脏力量加强。心和肺最接近,这时候隔蒜去灸舌头,咳嗽就会好。这时候不要拿生姜,要用蒜,肺的问题要用隔蒜灸。
还有个灸法是“米粒灸”。就是把一点点的艾绒,捏成像米粒一样大。用凡士林先涂在欲灸的穴道上,将它放在上面灸。直接米粒灸可以用在如鼻窦炎 、鸡眼 ,用线香来点米粒艾绒,灸三-五壮,就看病有多深,这是灸的大原则。
艾灸就是从痛灸到不痛止,不痛灸到痛止,这就是原则。所谓“不痛灸到痛止”的意思是,一直灸直到当碰到患部病根的时候,那儿开始产生了痛,就表示到达了。那所谓“痛灸到不痛”,就像“肿瘤”,在肿瘤痛的地方一直灸,直到不痛的地方就停住。
最高明的医生,就是把病治好了,又不伤病人的元气。而西医的手术,即使宣称手术很成功,但这个刀开下去后的结果如何,你需要慢慢去体会它!若去开刀,还是会长回来的。当然,如果是你的情敌,叫他给西医开刀好了!
待续:辛亥.国学堂--倪海厦《人纪》.辛亥.[灸的广泛用途--破伤风治疗]
完稿于:己亥年 丙寅月 乙巳日
关注方法:“国学文化太美”公众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KYGuoXueWenHuaTaiMei”
文章页面 :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添加关注
文章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