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青岛嫚凉粉卖了一个亿

3月2日,春寒料峭,记者走进位于崂山脚下的青岛源海底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新建的宽敞厂房、将要建成海藻博物馆的二层楼,都显示了公司经理冯晓丛这些年来的奋斗成果。这位86年的女大学生创业人,如今已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冯晓丛告诉记者,2014年,公司仅源海底凉粉的销售额就超过一亿元。

因为爱情,女记者转行做凉粉

2007年,是冯晓丛人生颇有纪念性的一年。那一年,冯晓丛从新闻专业毕业,顺利找到了一份记者的工作。工作不久,又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一切都顺风顺水。直到有一天,冯晓丛陪着从广州来的朋友爬崂山、吃凉粉,朋友对本地的海凉粉赞不绝口,还要“带些回广州”。可是当时的海凉粉都是自家熬制的,冯晓丛告诉朋友,带回去也就化了,让朋友颇为遗憾。而这,激发了冯晓丛和男友对做海凉粉的最初想法。

青岛的海凉粉起源于崂山道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海菜、石花菜、鹿角菜等为原料,加上崂山山泉水,以慢火熬制而成。“为什么不能把这样好吃又健康的食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呢”,冯晓丛决心和男朋友试一试。

“试一试”的第一步,冯晓丛和男友在青岛海内外游客最密集的节日啤酒节上租了一个22的小摊位,卖凉粉。“疯了吧,不卖点上档次的,这个家家有,谁买啊”,旁边的摊位不可思议。但是没想到,好评如潮。那年的啤酒节因为下雨,别的摊位前没太有人,只有冯晓丛的凉粉摊排起了队。整个节日下来,两个人挣了2万多块钱。

“这让我们看到,外地人对凉粉很认可,进入市场没有问题”。当时,男朋友已经辞职在崂山家中磨拳霍霍,冯晓丛一狠心,将自己的记者工作给辞了。“因为爱情,更因为看到了商机”。

引入科技,卖凉粉打出一片天

凉粉卖给青岛以外的消费者,保质期是个问题。文科生冯晓丛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最终,她找到了市妇联,妇联很支持女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想法,于是给冯晓丛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又找到了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团,组成了一个专家团,攻克海凉粉保存难的问题。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冯晓丛经历了十分艰难的研发过程:“当时我们还只是家庭作坊,专家提出一个想法,我们就按照要求熬制一锅凉粉,十分细微的配比差,都要花好几个小时的熬制时间,一天就得熬上十几次”。那时候,从早上八点专家来,冯晓丛常常要忙活到半夜。不但配比上花费功夫,包装上也没有现成的,冯晓丛就买来设备自己改装。终于,保质期6个月的灌装海凉粉成功了。

注册公司、找代理商、跑展销会、发出货,本以为万事大吉的时候,晴天霹雳传来代理商纷纷退货,因为海凉粉里有渣。

“其实本地人都知道,那是石花菜的渣,没有危害,可以吃的。”冯晓丛说,由于产品都是销售到外地,内陆的消费者并不清楚,只是以为产品不干净,都不接受。

那时,退回的货堆满了100多平米的院子,“没有办法,只能我们一个一个把它们割了处理”。每一个成品海凉粉,都是冯晓丛和男友亲手割碎的,“当时濒临崩溃了,那是在割我们的钱和心血啊”。

但处理完凉粉,冯晓丛的心却坚定了:“工作辞了、资金投上了,不可能走回头路了”。冯晓丛重新联系了专家团,提纯、过滤,又一遍的投入研究,终于,解决了残渣问题。

重新投放市场,经销商们纷纷拒绝:“顾客已经有印象了,不可能买了”。冯晓丛和经销商一个个的求情:“再卖卖看,卖不出去,就当我送给你们的”。就这样,产品重新投放市场,没想到,这次重新再来,产品“火”了。

新一年,凉粉卖出国

如今,冯晓丛的海凉粉,已经销售到了北上广等全国大多数地域,不但如此,在美国、新加坡、日本,产品销售的也很不错。

2010年,冯晓丛开始入驻青岛的本地市场:“咱们青岛人,由于有传统工艺的优势,对这种灌装的凉粉,开始还真不是很稀罕”。但是,本地的凉粉缺少监管,质量参差不齐,很快,冯晓丛的产品也为本地人所认可。

2014年,冯晓丛第四次搬厂房,100多平米的小厂房、三四百平米的厂房、3000平米的厂房,到如今四千多平米、将要引入三条生产线的厂房,冯晓丛完成了从家庭作坊到规模化生产的“三级跳”。“我们现在的生产线,是德国全自动的生产设备,等到三条生产线一起工作,每天可生产三十万斤海凉粉。”

在冯晓丛的办公室里,还留着第一版海凉粉的包装,上面,是她做代言人的头像。冯晓丛告诉记者,刚创业时,没有资金请代言人,就自己拿着凉粉做代言。一晃八年,如今企业已经做大,回想当时,感慨颇多。

打出海凉粉的市场后,冯晓丛并没有原地踏步,而是不断开阔市场和产品。看到海外需求,冯晓丛便开始与美国经销商联系、到美国实地考察建厂:“资料正在审批,今年一定会启动这个项目”。除了海外建厂,冯晓丛今年还打算在凉粉的营养价值和品种上再做开发。除此以外,公司还顺利拿下了职务海藻空心胶囊的专利,投入生产的话,将会改变市面上明胶做的胶囊的历史。

文科出身的冯晓丛难舍骨子里“文艺青年”的情怀。新办公区域特意开辟了二层楼来做海藻博物馆,她说,海凉粉是崂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生活在崂山,要将这份历史传承和发扬下去。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张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