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458.元宵节,中国人的狂欢节(一)
又到一年元宵节,又到一年狂欢日。
从古至今,在元宵节,人们可以吃元宵,赏明月,观光灯,猜灯谜,放焰火,演民俗,打铁花,吃美食,既放空心情,又全民娱乐,把春节的喜庆气氛不断推向新的高潮。有人把元宵节称为中国人的狂欢节,能得到这一称号,真乃实至名归。
一、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节或灯节,是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中国以及所有海内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之为元宵节。元宵节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习俗的形成由来已久。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而设,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每年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许多地方元宵节还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并日渐成为世代沿袭的习俗。
元宵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据说过去的女子平时不得轻易出门,只有在元宵节才可以出门赏月观灯。于是元宵节就成了她们与心上人相约的美好日子。宋朝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就描述了这样一幅情人相约的场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二、那些精彩的故事会表演
儿时的元宵节是春节中最热闹的日子,甚至要比春节热闹很多。春节要走亲访友,很少有时间闲下心来玩。而到了元宵节,亲戚基本走完,人们有了闲暇时间,便可以静下心来扎花灯,排练节目,准备元宵节的故事会表演,所以每年元宵节就成了人们的狂欢节。
小时候,每个村都要进行故事会表演,到正月十五的时候要到镇上去会演,优秀的节目还要到县里去演出。所以大家都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按照传统习俗,我们村主要是跑驴,邻村几个村,分别是跑旱船、上桩、舞龙、扭秧歌,后来又有了军乐队。
从正月初六开始,村里就抽人开始排练,参加演出的都是普通的农民,音乐是村里的民乐队。每天有专人负责教大家,在村里的戏院进行排练。为了调动大家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村里每天还要给大家记工分,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我们小孩子在家没事,就每天泡在戏院,看大人们排练。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大人在场上排练时笨拙的样子,看着他们被老师训话,我们不禁捂嘴暗笑,你们也有今天呀。
经过几天的排练,节目渐渐成形,于是大家化好妆,穿上服装,带上道具,和着音乐,进行带妆彩排。到了正月十三、十四,节目排练成功,就要到镇上去参加汇报演出。
故事会的表演队伍先是在大街上进行巡游,然后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表演,表演场地被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表演场上,每个村都各显神通,各展风采。
舞龙队伍腾挪起伏,上下翻飞,舞出了精气神,舞出了气势,舞出了风采。
跑旱船的队伍,不断变换着队形,一条条旱船穿梭往来,乱中有序。
上桩的队伍神采各异,有的孩子在桩上左右摇摆,精神抖擞,有的孩子累了,在桩上打着瞌睡,让周围的观众忍俊不禁。
跑驴的队伍在音乐声中变换着造型和花样,一会儿S形,一会儿8字,队伍中的几个小丑最为出彩,边跑边和周围的观众互动,让人捧腹大笑。
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让人眼花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到了正月十五,许多大人都跑到城里去看故事会表演,我们这些孩子们心里着急,但由于路途远,没有人带我们去,只好呆在家中。
后来长大了一些,就自己跑到城里去看。记得有一年,我们几个小伙伴结伴跑到城里,但不知道表演场地在哪里,只是在街上找了个位置,看了看大街上的游行队伍,虽然没有看到真正的表演,但那对我们来说,已经是狂欢了。
后来参加工作,单位每年元宵节也要组织故事会和文艺汇演,但已然没有了儿时的感觉和快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