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专刊丨张炳林:以手持画笔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
对于我,生活就像泥土,而我就是生长在泥土中的一棵果树,努力汲取泥土的营养来创作出艺术的果实。生活也从来不负所望,我想描绘自然,它便带我领略大地的山川湖海;我想解读文明,它便指引我去造访古迹名胜;我想研究文化本土,它便提供我各色民俗工艺……这片泥土是我赖以生存的力量,是它不断滋养我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生活不仅是柴米油盐的喧嚣,更是手握画笔的那一刻宁静。已过而立之年,事情越来越多,工作、社交、家庭、……每一样都在分散注意力,容易让人琐碎而迷茫,逐渐失去了对真善美的感知。
尽管生活滋养了我,而生活同样也会带来烦恼,孩子尚小,父母已老,艺术尚需努力,我不停的穿梭于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是绘画教会了我取舍,教会了我平衡,让我保持专注力,从繁琐的泥沼中脱身,恢复敏锐的感知和片刻的宁静,让我得以手持画笔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
在生活的森林中,我被磨练成一个猎手,善于捕捉生活带给我的瞬间灵光。自然世界,一草一木,一器一物,都在永恒的秩序和平衡中焕发美感,在不断的时间堆砌中,绘画将我带入了具象背后更加广阔抽象意识形态中,从心灵上感知虚无、悠远又博大的情感世界。
我很羡慕孩童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拥抱自然。而我的眼睛不再如同孩童般清澈,在绘画的磨砺中,是艺术让我回归并永褒一颗清澈的心,善于发现美的存在,丰富了我看待生活的角度。
席勒在《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中提到“感知美的能力是一切馈赠中最高的礼物。人,唯有通过审美生活才能接近自由,舒展完全的人性。”是艺术增添了我的阅历,拓宽了我生命的宽度与厚度,让我在生活中打磨自己的灵魂,创作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
张炳林的职业画语:绘画状态这个过程是用来净化自己的
职业画家的职责就是画好画,我们只能以画养画,拿作品说话,没有数量,没有质量什么也不是。与我同龄的兄弟画友画的好的太多了,他们比我更努力,我不努力怕离他们越来越远。
我近几年直播录制创作,好像是速度很快,但是这几个小时之前期的准备时间是你无法想象的,之所以拼命画,是因为知道自己差在哪里,我们不愿意浪费每一分的时间,时间久了,听了很多各种言论,每个行业和种类都有我们陌生的东西,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一万小时定律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于我而言,将来要画成什么样,没有参照物,也从不会回头,绘画到最后或许是孤独的,懂你的只有你自己,这种孤独,痛苦也需要释放的窗口,而我做的方式是自己感受到了分享出来也是种解压。
反思,分享再反思,艺术理念血液是需要不断更新,固守一定会慢慢走向衰败,给思维换血一定会往前走,发现特殊的新大陆。绘画不是比你强我弱,艺术的作用是让我们认识特殊的世界,读懂自然,蜕变心境,绘画人生也应是最优雅的修行。
我很注重日积月累,前一百幅觉得难,很正常,后一百幅觉得还难,那再来两百幅。没有一两幅解决问题的,我是个笨人只能靠累积,画画就是给笨人的恩惠,聪明人干不了这个,老想走捷径。很多人精于苦练手上功夫,其实往往太强的控制造型的能力也是一种弊端,一进入画的不是情绪和回归原始点,而是直奔技术控制了,最后画确实品质不错,也很统一,但也同时失去的鲜活感和情绪的释放。
有句话叫做“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做任何事情,我觉得不用太认真,不需要去硬坚持,刻意付出,就好比画画,只要你惦记着,没事就想想,每天都去干,不问结果,不问回报,时间长了,形成了习惯,成了你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你会感觉到幸福感。
在我的生活里,每天平均会至少画画三个小时,搜集素材两个小时,拉马头琴玩音乐两个小时,每天重复重复,虽然经历了很多不爽的事情,但是就因为这个习惯性,所有的矛盾和焦虑都被习惯融解了。当你没有形成习惯,每天的使劲坚持其实是消耗你的意志力,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被苦命的坚持弄的疲惫不堪。
我带过很多各个年纪各个阶层的学员,越来越觉得,强加于给学生你的方式方法,反而不是好事情,我现在教之前会去了解他的作息情况,工作类型,生活喜好,然后再安排学什么,这样或许会更贴切。有时候我也会犹豫怕了解多了,对方会感觉我有什么企图,我尽量去改变方式消除相互陌生感,老师太难当,我倒更愿意当一个自由的纯粹的绘画人,不解释、不避讳、不苛求。
我总喜欢画很多画,从来没指望过我自己一幅画能看到希望,我只是在做一个量变的过程,一幅画的成功我不在乎,我更加在乎在这个过程中,因这个题材我做了哪些改变,哪些尝试,参考了哪些人,技法上是否有创新。总结,继续再总结,五年下来你一定会形成你独有的一套解决画面问题的方式。
对于我而言在这个领域处于还允许犯错的年纪,先去做,想那么多干嘛……学习是跟着老师去领悟,集众家之所长,要蜕化还是要跟自己学跟万事万物学,在大自然的恩惠下净化自己的内心,路漫漫,用时间为自己等待一个又一个蜕变的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