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期近七年!巨块型肝癌联合治疗疗效卓越!

原发性肝癌(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理上以肝细胞癌居多,占70%~90%。大体病理上将其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和小肝癌。巨块型肝癌是肝癌中的最常见的类型,约占33%
影像学特征
巨块型肝癌癌灶较大,直径多在10cm以上,多为单发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或不清、包膜不明显或不规则,形成巨大肿块,可占据一叶。其内常有坏死,周围可有子结节(卫星灶),常并发门静脉内肿瘤栓子。
普通CT扫描虽然可对大部分病例作出诊断,但仍有不少病例缺乏特征性征象而出现误诊。螺旋CT 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肿瘤的特征,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
治疗手段
1

手术

早期肝癌一般没有典型症状,如患者已经感觉到疼痛等不适,通常意味着肿瘤比较巨大或病情较为严重了。因此肝癌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才能发现早期肝癌。巨块型肝癌是癌块直径10cm以上,但如果没有大血管的侵犯及肝内转移,仍为早期或中期肝癌,手术切除仍是唯一有希望根治的手段
巨块型肝癌患者术前必须准确评估肝功能,如:剩余肝脏体积至少大于30%,肝储备功能吲哚氰绿15分钟滞留率小于10%。如能同时满足上述条件,剩余的肝脏能完全满足患者术后机体的需要。

吲哚氰绿试验

吲哚氰绿试验又称"靛青绿滞留试验"。诊断肝脏疾病时采用的一种染料试验。静脉注射后,被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最后由胆道排入肠道。根据其在血中滞留量来判断肝细胞排泄功能受损的程度。正常值为0~10%,肝硬化患者,潴留率明显增高。

2

TACE+仑伐替尼联合治疗

这是一例不可手术切除HCC患者,采用多学科治疗方案,经TACE+仑伐替尼联合治疗后,肿瘤缩小,达到降期,最终实现肝切除术的病例。
案例
女性,66岁,丙型肝炎12年;主诉疲劳,整个腹部疼痛及餐后腹泻;右下肋区域可触及约10cm大小的肿块;增强CT显示两个典型的原发性肝癌病灶几乎占据了整个右肝。
(1)诊断
不可手术切除伴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巨大型HCC,  肝功能不足,Child-Pugh B期(8分),ICG R15水平低。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又称Hoghes综合征,是一种以反复发生的血栓形成事件和流产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血清中抗磷脂抗体(APL)存在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血栓形成,以中小血管最为好发,动静脉均可形成血栓,静脉血栓更为多见。
(2)治疗方案
最初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但由于三次TACE治疗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仍然存在,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在第三次TACE后改变了治疗方案,使用仑伐替尼进行靶向治疗,仑伐替尼8 mg/天(体重小于60 kg)给药。仑伐替尼治疗4个月后,进行第4次TACE。复查显示:出现部分缓解(PR)。
(3)再次诊断
根据日本肝癌研究组标准,诊断为T4N0M0,IVA期肝癌。
(4)治疗方案
实施右侧肝切除术及部分膈肌切除术
(5)术后情况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于术后第15天出院,所有肿瘤标志物基本正常,情况稳定,没有肿瘤复发
3

治疗“巨块型肝癌”介入可成“奇兵”

因为巨块型肝癌的肿瘤体积较大,且容易合并肝内转移及门脉癌栓而无法手术切除。外科手术切除前,需要去评估手术后残存的肝组织,能否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
案例
一位52岁男性乙肝患者,因突发上腹部隐痛,伴随食欲下降乏力就诊,被诊断为肝左叶肝癌。肿瘤大小为13.8*9.1厘米,且肝右后叶有病变,同时有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坐支、肝左静脉和下腔静脉等肝脏附近几个重要的血管里,都出现了瘤栓。
考虑到患者病情的复杂性,立即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首先进行进行第一次TACE术,术后三天服用靶向药物多吉美控制血管内的癌
2011年2月,进行复查,发现病人肝内病灶保持稳定,但门静脉右支癌栓进展。同月,这名患者进行第二次TACE术。
2011年4月,复查发现,肝左叶病灶、门静脉左支静脉癌栓比以前缩小,门静脉右支、下腔静脉、肝左静脉癌栓消失
2011年6月,第三次ACTE术,术后肝左叶病灶仍有肿瘤残留。
2011年8月,进行第四次ACTE术,术后加入了“肝肿瘤微波固化术”。做完这几次治疗,病人的肝左叶内病灶缩小到5.1*7.2厘米,但是在肝左叶边缘还有病灶残留。
2011年12月,第二次肝肿瘤微波固化术做完。2个月后,医生欣喜地发现,巨块型肿瘤已经被全部灭活。
期间,病人一度肿瘤复发。医生进行了第三次微波固化术,肿瘤细胞再次被全部灭活。至本案例报道前,病人情况良好,存活了6年7个月
巨块型肝癌患者应考虑综合微创治疗。如果只单纯做TACE治疗,对肝功能损伤很大,“杀敌一千,自伤五百”,疗效也不理想。而在TACE、消融治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有机联合下,患者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End

【重要提示】本公号【家属说】文章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谨遵医嘱

RECOMM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