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和金缕玉衣一样是帝王享配。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简单来说,就是将黄心柏木靠近底部的一端全部朝内垒叠起来,堆成一个框型结构以拱卫椁室。因为柏木黄心,所以称为“黄肠”。“题凑”则是指每根柏木都是端头朝向椁室,从里外两面看,柏木墙只见端头。

黄肠题凑模型

“题凑”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节葬篇》,其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梓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意思是指装殓的棺之外有数层椁,在棺椁之外再以石头和炭堆积起来围拢拱卫棺椁。春秋战国时期礼治崩坏,诸侯国势力强大,在丧葬礼制出现了僭越的行为,厚葬之风盛行,诸侯纷纷使用题凑葬制。

宝鸡凤翔发现的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公一号大墓使用了黄肠题凑

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有东西墓道和墓室。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在发掘过程中共发现盗洞多达247个。

“黄肠题凑”一词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所谓“梓宫”,就是指用梓木制作的棺木。所谓“便房”,就是墓中的前半部分,其作用是“藏中便坐也”,是供墓主人灵魂休息使用的地方,一般会放置墓主人生前喜欢的食物,以及一些餐具和乐舞用具。黄肠题凑和梓宫、便房、外藏椁、玉衣等一起构成了汉代帝王专用的葬制。

这种形制的等级最高,一方面在于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受损坏,也防止盗扰。

扬州汉广陵王墓1979年发掘于高邮,后来迁移到此处,初步考证墓主人是西汉广陵王刘胥之墓,他是汉武帝的儿子。墓葬是西汉最高等级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木材全部用金丝楠木制成,历经2000多年仍然保存较完整。

由于西汉诸侯王“同制京师”,故亦可享用,而其余的国家重臣则需要通过帝王的特赐才能使用。在西汉时期,黄肠题凑葬制较为盛行,都使用黄心柏木,到了东汉时期由于柏木的数量减少以及砖室墓的兴起,黄肠木逐渐被黄肠石所取代,如《后汉书·礼仪制下》载:“大丧,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表明东汉时期题凑已用方石制作,如黄肠题凑之礼制。至东汉晚期“黄肠题凑”便逐渐消失,退出历史舞台。

“黄肠题凑”墓在目前已发掘的汉代诸侯王中并不算多数,根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基本可以认定的西汉诸侯王墓84座,东汉诸侯王(后)墓葬有18座。在这些诸侯王墓中具有“黄肠题凑”葬制的共有23座。这些墓葬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湖南等省市。

大葆台1号汉墓的黄肠题凑由15880根柏木椽组成

2010年发掘的山东定陶县圣灵湖汉墓是目前我国发掘出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黄肠题凑”墓葬。

“黄肠题凑”作为一种葬制在汉代从兴起与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有关。在汉代人们“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以及厚葬之风盛行,并且柏木在汉代被赋予了驱邪的作用。汉代中央集权的形成,为了体现统治者的地位以及当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条件去建造。因此“黄肠题凑”得以兴起便有了条件。

“黄肠题凑”葬制的衰落与当时丧葬制度的改革、新的墓葬形制的兴起有关。东汉时期,上层统治者开始下诏禁止厚葬,丧葬制度的改革便由此开始。且由于柏木的生长周期较长,制作一座“黄肠题凑”墓对于柏木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或许在当时柏木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黄肠题凑”墓的建造,是导致后来“黄肠石”墓的出现的原因之一。

随着多室墓制的兴起,“黄肠题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完——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