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最珍爱的书法作品,学术界给予最高赞誉,亮相就足以惊艳世界

说起中国的大收藏家,读者的脑子里可能会闪过马未都、刘益谦等人的名字,甚至会联想到伍廷芳、张伯驹等名家。其实,历史上最大的收藏家,毫无疑问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当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利用取之不尽的财源和帝王的权势,他巧取豪夺了大量文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其他收藏家,包括前代的皇帝同行,都无法与之媲美,因为乾隆时期的国力也是封建社会的极盛。

乾隆的收藏品浩如烟海,到底有哪件是他最珍爱的呢?他自己没有明说过,但毫无疑问,这件《伯远帖》肯定是心头之爱。这件在文物界占据了非常重要地位的作品,其实也就寥寥47个字: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原来,它只不过是东晋书法家王珣给亲友伯远的一封书信。在内容上,无非是一些寻常的话,没有太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书法艺术和文物历史价值上,却是无法用语言甚至金钱来衡量的。

在这件作品中,书法家以轻松随意的心态,流畅娴熟的技巧,展现了魏晋时期的书法魅力。它的书写气势连贯,以露锋起笔,棱角分明,停顿自然,既保存了楷书的严谨,又略带隶书的韵味,显得潇洒自然。书法家认为,这件作品中的“永”字,比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更为飘逸。

在结体方面,《伯远帖》的变化相当丰富,它基本上是根据字形本身,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任其肆意驰骋。该帖的疏密对比匠心独运,字体与留白之处虚实相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人以形散神聚的奇妙感觉。

至于说到章法,《伯远帖》更是让我们领略到了晋朝的书法风气。它布局灵动,一扫死板之气,每个字独具魅力,自成表情,通篇又自然和谐,浑然一体,宛如天成。这样的安排,不仅让书法作品妙趣横生,更是让人联想到书法家当年意气飞扬的英姿。

这样的作品,自然是毫无瑕疵,即便是最挑剔的评论家,也很难指出缺点。中国历史太漫长,许多珍品书法作品都在战火和时间的洗礼中消失殆尽了。东晋书法家王珣的《伯远帖》则是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也被认为是“天下十大行书”第四位。

它流传有序,北宋年间进入内府,明朝时被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得,清代是被安岐收藏。直到乾隆收藏它后,知名度更为响亮。乾隆手头有无数名家的真迹,但对于《伯远帖》却情有独钟。他曾经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一同藏入养心殿西暖阁内的书房,并命名为“三希堂”。对于其它书法作品,从来没有如此隆重的待遇,而《伯远帖》又被作为“三希帖”之首,可见乾隆又多么喜爱它。乾隆自己也曾经说:

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

这件伟大的国宝真迹,差点还流失于海外。当清廷灭亡后,溥仪暂时还留在皇宫,《伯远帖》被放置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中。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伯远帖》也被带出宫,并且流失在民间,并被著名文物收藏家郭葆昌所得。

郭家后人将这件文物,还带到了香港,并且差点变卖给外国人。在新中国领导人的关心下,通过艰苦的谈判,《伯远帖》及《中秋帖》这才在1950 年收购,并且再次回到了故宫。它每一次亮相展出,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都惊艳了世界。

纸张保存不易,国宝能够历经一千多年,与我们相见,不仅是中国儿女的幸运,更是国家强大的标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