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郡3年不下雨,玉帝为何如此狠心?作者有什么不敢说的
在四大名著之中,如果论文才,《西游记》比不过《红楼梦》,如果论熟悉程度,《西游记》比不过《三国演义》,它之所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最关键就是在于可看性太强了。在这部书中,神仙再也不是高高在上冷冰冰的塑像,妖怪也不是没有情感的动物,他们都有各自的七情六欲。这种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让《西游记》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
比如在凤仙郡这一回,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凄惨的国度。这里是书中唯一一个没有妖怪,日子却比妖怪横行之处更惨的神奇地方。它三年不曾下雨,在农耕时代,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颗粒无收,百姓无以充饥。到底有多惨,小珏是写不出来,我们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敝地大邦天竺国,风仙外郡吾司牧。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你看看车迟国,虽然有三个妖怪受到皇帝的信任。但是人家并不吃人,也不作恶,只是掌握一点权力,就可以保证风调雨顺,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我们甚至可以看看通天河的鲤鱼精,虽然它要求每年吃一对童男童女,但是它确实也兑现了承诺,保证村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虽然吃人不对,但凤仙郡干旱饿死人,何止千千万万。
孙悟空开始还不知道情况,拍着胸脯保证求来雨。可是,龙王并不敢擅自下雨,让他去找玉帝讨要圣旨。可是玉帝却说,除非鸡吃完十丈高的米山,狗舔完二十丈高的面山,灯火烧毁了金锁,这才给凤仙郡下雨。这显然是要凤仙郡断子绝孙,可玉帝的动机是什么呢?玉帝告诉孙悟空:
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
原来,仅仅是因为凤仙郡的郡守,在三年前对玉帝不恭敬,将斋天的供桌推倒喂狗,并且出言不逊,就惹来如此祸端。但是,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郡守对玉帝不恭敬,完全可以处罚郡守,让他上刀山下火海,堕入十八层地狱也行,为什么要为难一方百姓呢?更何况,这么多百姓,甚至是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活生生地为郡守陪葬,这不是要命吗?
最后的结果当然算是皆大欢喜,然而很多人不理解,这一段的情节有什么意义。玉帝为什么偏要与一城的凡人过不去呢?其实,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没有一点现实生活的题材和灵感,即便是再有想象力的作者,也是无法创造出精彩的剧情。凤仙郡这场戏,其实就是来源于真实历史的。
元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天下群雄尽皆反抗暴元。朱元璋的实力并不算强,更有王权、芝麻李、郭子兴、彭大、彭均、方国珍等多方豪杰。其中湘乡州唐甲湾人易华也有一支部队,在当地抗元。
元朝在当时已经是江河日下,日暮西山,不足为惧。这些豪杰互相厮杀,就如同在争夺对元朝的接管权一样。经过多年的战争,剩下的就是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几股比较强大的势力。
易华早就归降了陈友谅,带领一支偏师。他忠心为主,即使陈友谅在鄱阳湖大败后,也将粮食源源不断运送到武昌,为幼主陈理守城所用,陈理依靠这些资助,又坚持了十个月。
陈理投降后,朱元璋得知是易华从湘乡州调粮相助,勃然大怒。他查到易华一共送了十万八千石粮食,就将湘乡州的赋税定为这个数,还特意规定万世不变。
这个数目有多恐怖,小珏给大家解释下,湘乡州在宋元时期的赋税也不过是三万三千石,这一口气增加到三倍多。苏州府是洪武时期的赋税重地,每年要交270万石,但苏州有230万左右的人口。湘乡州10.8万石粮食,它却只有7万人口,人均赋税全国第一。这还不考虑湘乡州本身就是山地偏多,不能与鱼米之乡相比的客观因素。
有明一朝,湘乡州的赋税就有这么重,不得更改。直到清朝,才有人站出来说话,经过减税,从乾隆时开始到清朝灭亡,湘乡州的赋税为五万九千石,而在同治末年,当地人口突破百万,可见朱元璋时期对湘乡州有多么残酷。
这些话,是吴承恩暗示其中而不敢明说的。然而,明朝人尤其是读书人又不是傻子,他们肯定看出了这部书中种种讽刺朝政的问题,所以一直就将《西游记》列为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