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咏史的七绝,出神入化,与苏轼的巅峰之作遥相呼应
在中国历史上,诞生过许多著名的战役,其中三国时代的赤壁之战可谓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这不单单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妙笔生花,而是它深远影响了当时的格局,在小说诞生之前,赤壁之战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了。许多文人都曾写下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
咏怀赤壁之战的诗词很多,最知名的还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杜牧的《赤壁》。苏轼留下过相当多的千古佳作,然而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依然被认为是其巅峰之作。它感怀往事,赞美英雄人物,流露出建功立业的想法,气势如虹,豪迈无比。然而,在苏轼之前的杜牧,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苏轼认为,赤壁之战是周瑜智谋的胜利,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胜利。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抵挡曹军百万之众,成就了不朽的传奇。也正因为这样,作者才对古人羡慕不已,崇敬万分。杜牧的《赤壁》,同样是以古战场为背景,思考的角度却大相径庭:
这首诗是杜牧在途径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时,对于六百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发表了独特的感受。一根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之中,却没有被锈蚀。经过磨洗之后,才被发现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如果不是因为东风给予了周瑜方便,那这场战争的结局可能就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入铜雀台中,做了俘虏。
这首诗最成功的地方,小珏认为是“以小见大”。通篇都是抓住了一个细节,仅仅用了27个字,勾勒出战场的宏大,故事的曲折离奇以及作者的所思所想。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气势上虽然不同,但思想性却不落下风,两首诗词珠联璧合,可谓两代顶尖文人遥相呼应之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出语虽然平淡,却是极为精彩。它是诗人用深厚的功底,在漫不经心之间,构建了一个时空穿梭的场景。铁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早已锈蚀斑斑,但相比之下,那些英雄人物早已作古,更是不知所踪。唯有这江水滚滚,依然如故,诉说这当年的风云,为作者进一步抒发感情埋下了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名句,它巧妙地站在另外一个角度,避开了几百年来的陈词滥调,发人深省,重新审视了这场战争。
一般来说,对于赤壁之战,绝大多数人都是赞美足智多谋的周瑜使用了火攻的计谋,以少胜多完成了伟业。然而,杜牧却敏锐地抓住了一个细节,那就是火攻时的东风。如果不是因为机缘巧合,运气足够好,那么战争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在结尾之处,杜牧仍然非常含蓄,他不落俗套地写政治军事情势的改变,而是描述吴国两个美女的命运。这种写法,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千百年以来,这首诗被无数人解读,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课书的常客,屡屡入选。杜牧选取的角度,是说明王朝的存亡,社稷兴衰,需要的是执政者清醒的头脑,贤臣的辅佐,而不是靠投机取巧来获得的。东吴是有足够的运气,但不能每一次都指望运气。
杜牧颇懂军事,屡屡向中央朝廷建言献策,希望能够解决当时的藩镇之患,却得不到采纳。他借此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留下了千古的佳作。战争的胜利因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仅仅靠东风,杜牧肯定也很清楚,只是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采用艺术性的手法,这就是顶级文人高超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