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帅连夜迁营躲过一劫,他说:别问我怎么知道的,照办就行

调露元年,即公元679年十月的一个夜晚。正在西域出征的全体唐军将士突然听到主帅难以置信的消息:全军即刻迁移到旁边的高冈之上扎营!消息出来,各支部队的将官们以第一时间来到元帅营帐,求证这个命令的真假。

此次出征,是因为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两部落谋反,推举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当地二十四州酋长云集响应,聚众有数十万之多。先前唐军萧嗣业平乱,开始打得有声有色,后来却因防卫松懈,被偷袭军营,以至于打败。所以,唐高宗命令在西域很有威望的裴行俭来征讨。

裴行俭曾经屡立大功,就在上半年仍然不打一战而擒获叛乱的另一部突厥可汗。这一次,裴行俭带足了三十万兵马,就是要将突厥叛军一扫而空。此时,他们已经驻扎在突厥可汗的北部,为了袭取教训,特地挖好了战壕。士兵们已经劳累了一天,好不容易赢得了休息的机会,怎么又要连夜搬离?

将官们聚集在元帅营帐,人数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响。很多人都立下过赫赫战功,他们不畏生死,但实在不理解这个决定,都要向时任襄道行军大总管的裴行俭讨个说法。

裴行俭却很淡定,他只说了两个意思,一是搬离的命令有效,必须立即执行,二是违抗军令者,定斩不赦!

这就是死命令了,作为军人,特别是久经战阵的唐朝军人,他们习惯了服从。理解要服从,不能理解也要服从,可以质疑,也可以抱怨,但必须执行。因此,当裴行俭将这个决定重申之后,刚刚还群情激愤的将官们立即安静下来,再也无人多嘴。

他们一一回到本部,将最高命令传达下去,士兵们一个接着一个被叫醒,有些还以为是突厥人前来劫营。尽管极不情愿,也极不理解,但唐朝军队优秀的素质仍然发挥了巨大的效率,人数众多的唐军转移到裴行俭指定的高冈之上,而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同样还挖好了战壕。

裴行俭看着这一切,长舒了一口气,自己也转身回去休息。

半夜时分,裴行俭被自己的亲兵唤醒。原来,此时天降暴雨,所有将士几乎在梦中惊醒。他们心有余悸地看到,撤离之前的地方,由于地势较低,已经被积水淹了足足有一丈深。

同时,又有大批的将官们再次赶到元帅府,他们在庆幸之余,又感到非常不解:这里是西域荒漠,平时雨水很少,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风雨,而这么大的风雨,总管又怎么会知道,毕竟很长时间都是万里无云啊!

裴行俭笑了笑,很自得地说:你们只用按照我说的做就行了,不用管我怎么知道的!

没有人认为裴行俭是故作神秘,他们反而是奉若神明。有这样的将军统帅,小小突厥又怎么敌得过三十万唐军?士气马上就提振起来,唐军在随后的战斗中奋勇争先,大败突厥。可汗阿史那泥熟匐被部将所杀,首级献给了唐军,而大将阿史那奉职被生擒,唐军顺利平叛,得胜还朝。这一段连夜搬营的插曲,并非口口相传的野史,而是记录在了《新唐书》中:

大军次单于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徙营高冈。吏白:“士安堵,不可拢。”不听,促徙之。比夜,风雨暴至,前占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问何以知之,行俭曰:“自今第如我节制,毋问我所以知也。

若问裴行俭怎么知道的,可能还是由曾经的名将苏定方传授。当裴行俭刚刚明经科中举后,就被苏定方一眼看中,将用兵指法倾囊相授,并且告诉他没有别的人选,只有他才是最合适的。战争本来就不是单纯靠武勇靠血性,一名优秀的元帅就是要知天文地理,裴行俭完美诠释了这一点,避免了唐军的重大损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