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被发现的10块巨石,历代都视若珍宝,现在更被誉为镇国之宝
由于历史的波澜,中国的众多文物中,真正传世的并不多。如果加上时间限制,是从先秦时开始算起,传世文物恐怕只有一件,那就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的陈仓石鼓。同期的什么越王剑、青铜鼎,其实都是深埋在地下之后被挖出来的。也只有它几乎是传世至今,而且因为它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在唐朝建国后的第九年即公元627年,陕西凤翔府的一个牧羊人在当地的陈仓山发现了十块花岗岩巨石。这十块石头形状很像是鼓,圆中有方,方中见圆,上窄下宽,高约60厘米,直径也是60厘米左右,单个重达1吨。更为重要的是,当牧羊人好奇地擦去石头上的泥土时,发现每块石头上面,都有一首四言诗。
这个消息传开之后,当时就引起了轰动。当地人以为是神物,将它们顶礼膜拜。后来,这些石头被称为陈仓石鼓,名气越来越大,在当时就有许多名人前往研究,他们之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这些书法家,感叹上面书法艺术,盛赞是“古妙”的篆书。
后来的文人骚客们更是发现,陈仓石鼓上面的十首诗,内容不尽相同,却又共同描述了秦王出猎的场面。因此,这些石鼓以及上面的文字,被视作是先秦的遗物,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历来受到了各朝各代的重视。根据每一只石鼓上面诗歌的内容,人们称它们叫做灵雨鼓、銮车鼓、田车鼓、汧殴鼓、车工鼓、吴人鼓、吾水鼓、马荐鼓、而师鼓、作原鼓。
它们被放置在当地,供人研究。直到安史之乱时,为了确保安全,唐肃宗下令将它们运送到凤翔。结果因为叛军逼近,又不得不在凤翔掩埋。安史之乱后,这些石鼓被挖出来之后,却是锈迹斑斑,更为可惜的是,作原鼓离奇失踪。另外九件石鼓,则被供奉在凤翔文庙之中。在唐朝灭亡的时候,天下再次大乱,另外九件石鼓也不翼而飞,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到了北宋仁宗的时候,皇帝突然对这些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正好担任凤翔知府,他利用近水楼台的便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原来供奉在文庙的九只石鼓。但是,早已失踪的作原鼓还是没有找到,他大胆做了一只假的,却没有瞒过精通书法篆刻的行家们,被取消了所有奖励,还被问了欺君之罪。
不久之后,还是在北宋时期,一位金石收藏家向传师终于找回了作原鼓。它已经成为了屠夫的磨刀石,而且文字模糊不清,面目不清,还有了很大的残损。但是,这件作原鼓,好歹还是与其它九只石鼓重逢了。
宋徽宗是艺术天才,自然对于这些文物非常感兴趣,还突发奇想用黄金将文字部分的凹槽状填充。然而,靖康之变的硝烟,不仅让徽宗、钦宗做了阶下囚,更是将这些石鼓拱手相送。不过金人对于石鼓本身不感兴趣,剔除了上面的黄金之后,便抛弃在荒郊野外。
在蒙古人攻破金朝都城时,终于又发现了这些石鼓。当时有位汉人御史大夫,还是陈仓人,听说过石鼓的故事。他非常重视石鼓,力劝蒙古人精心保管,放置在京师的文庙之中。这些瑰宝历经元明清三朝,又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
它们经历了太多的不幸遭遇,也见证了王朝的兴衰,上面的文字很多都已经看不清楚了。刚刚出土的时候,它们十首诗一共七百一十八字,到了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只有四百六十二字,其中马荐鼓已经一字不存。
但是,它们仍然是我们伟大祖国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华夏儿女的灵魂纽带,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和自豪。康有为就曾盛赞它是“中华第一古物”,并盛赞这些篆书:
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