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分3型用药---罗元恺
7.慢性肝炎惯用方
慢性肝炎多为无黄疸型,唯面色较为晦黯无华,在往继发于黄疸型肝炎之后,病程迁延,常有胁痛不适,疲乏倦怠,食欲不振,或腹胀恶心,或口苦口干,大便秘结或稀溏,小便色黄;舌苔白或黄或腻,脉弦细或弦滑或弦缓等。
由于病程较长,体质各异,以及证型不同,治疗此病时,应辨证分型施治,一般以健脾和胃或养育肝阴为主,佐以舒肝利湿之药,但不宜过于苦寒攻伐。
(1)肝郁痰滞证惯用方:
学临床常表现为右胁刺痛或胀痛不适,或反射到左胁也牵引疼痛,胸闷嗳气,烦躁易怒,胃纳欠佳,大便干结或溏黑,舌色黯红,或舌边有瘀斑点,苔白微黄,脉弦或弦涩。
此肝气郁结导致有痛滞之证也。
治宜舒肝解郁,活血行气化瘀。
处方组成:柴胡9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青皮6克,生地12克,地骨皮、丹参各15克,香附6克,神曲15克,炒栀子、郁金各10克,桃仁12克,白背叶根30克。
(2)肝脾两虚证惯用方:
学此症病程迁延日久,临床常表现为右胁时有隐痛,疲乏无力,头晕,食少纳呆,腹胀嗳气,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细。
是为肝脾虚损之证。
治宜养肝健脾。
处方组成:女贞子12克,早莲草、党参各15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甘草5克,陈皮3克,法半夏12克,何首乌20克,白芍12克。
(3)肝阴不足证惯用方:
学临床常表现为右胁疼痛,五心烦热,时有低烧,口干咽燥,头晕目眩,颧红,烦躁不宁,眠差梦多,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少苔,脉弦细略数。
此乃肝阴不足,虚火偏旺之证。
治宜养育肝阴,添以凉血清热之剂。
处方组成:麦门冬、北沙参各15克,干地黄、女贞子各12克,枸杞子10克,川楝子9克,地骨皮、旱莲草各15克,太子参30克,白芍12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慢性肝病涉及面广,病变也较为复杂,从中医角度看,肝病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素体虚弱、内伤不足有关。《内经·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了正气盛衰与发病的密切关系。
治疗此疾,严格依据中医理论,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灵活用药,认为辨证施治尤为重要,且不宜概用苦寒清热之药,故能屡获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