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选择越多越容易失败,给自己设定边界,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巴菲特有个飞机师叫弗林,他为巴菲特开了十多年飞机。
有一次,他问巴菲特:“怎么才能像你一样获得成功呢?”
巴菲特说:
“第一步,你要圈出25件你特别想要的东西,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一个评分。
第二步,圈出5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
然后怎么办呢?
巴菲特说,“接下来,你这一辈子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另外那20个目标。因为人这一辈子做好5件事,已经非常非常难。
那些有点儿希望,又不可能穷尽的事情,才是最恐怖的, 它会耗尽你的能量。你要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躲避那20个,它们只是幻觉;那5个目标勾勒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你。”
巴菲特对成功的关键有着深刻的理解,人的一生时间和精力有限,给自己设定边界,必须找到那些对自己有绝对价值的事情,然后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很多人却很难做到呢?
因为专注是反人性的,专注意味着放弃,人的天性往往喜欢选择多一些,这样可以保留一些更多的自由,让自己拥有掌控权。
岂不知,更多的选择,往往会让人更多的陷入犹豫、徘徊和焦虑 。
很多时候,选择太多恰恰是人生失败和痛苦的主要原因。
《跌倒的幸福》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 在哈佛校园所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研究者开了门摄影一门课程, 发给学员们相机到校园里拍摄12张照片,可以是他们最喜爱的教授,可以是他们的寝室,也可以是他们养的狗。
他们交回相机后, 然后让他们挑出最满意的两张照片。
实验者告诉学生, 他们只能选择一张照照片留给自己,其他的要留给老师。
这个实验将学生分成了两组:
其中一半的学生被告知:“在未来的四天里,在我还没将这些照片寄去总部之前,你们随时可以找我交换照片……为保证清楚无误,我再声明一次,要改变主意,随时可以退给你们。”
另一半学生被告知的内容完全是相反的:“做出你们的选择。两分钟之后邮件就会被寄到英国。你们的照片将插上翅膀飞往大西洋彼岸,永远也见不到了。”
结果如何呢?
那些被告知不能改变选择的学生回到寝室欣赏、揣摩着留在手里的这张照片,非常愉快。
而那些被告知可以选择换照片的学生呢,却焦虑万分,一直在思考:“该不该换呢?我选对了吗?这张是不是不太好呢?那张是不是更好些呢?”——他们被选择权弄得是焦头烂额。
结果,不管交换与否,他们不喜欢手里的照片,尽管这些照片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在实验的最后阶段,我又找了一批哈佛学生,并且告诉他们:“ 我们在开一门摄影课,最后你可以留一张照片。我们有两种方式。一是将两张照片拿走,给你们四天的时间考虑,第二种拿着两张照片现场拿主意,而且不能反悔。你们愿意接受那种方式呢?”
结果有66%,也就是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了前者, 竟然有高达66%的学生会做出最终将令他们痛苦不堪的选择。
这就是人的天性,我们喜欢更多选择, 这样让我们感觉到自由和安全,但更多的选择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让我们三心二意,无法选择,无法专注,进而影响我们的发展。
对于很多人来说,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选择太多。
吴军博士在《见识》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在美国公司的亚裔中,印度人在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更多,印度移民在美国大公司中当首席执行官的非常多,比如微软的首席执行官,萨亚提·纳德拉谷歌的皮柴,华旗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潘伟迪等等,而中国人做到这个级别的还是非常少。再往下一级担任财富500强公司副总裁的印度人也比中国人多很多。
2012年,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印度人才领导的硅谷公司占到33.2%,而印度的人口只占到了硅谷的6%。
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比较聪明,起点也都差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原因很多,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奚恺元教授 给出了一种颇为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印度人缺乏选择。
因为印度的种姓制度和阶层制度非常严格,不同阶层之间缺乏流动,所以无论是在婚姻还是职业上,印度人的选择其实非常少。在近些年来印度发展很快,但依然非常的穷,他们的精英通过读书或移民到了美国之后几乎不会再回到印度。所以只好死心塌地的在新的国家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在并不宽裕的上升通道里,挖空心思,竭尽全力往上努力 。
反观中国华人的则选择权较多,尤其是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很多人回国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机会,仅凭跳槽也可以得到很高的薪酬待遇,很多人便不再努力工作。
正因为选择非常有限,印度人只能通过努力,反而在职场上获得成就。
由此可见,选择多未必是好事,多数人被那些眼花缭乱的选择分散了注意力,最终一事无成。
中国兵法曰:“置于死地而后生”,核心思维就是断绝了后路,让你只能向前,发而激发出人最大的战斗力。
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都是这种策略的典型的例子,当人只有一条路的时候,便会心无旁骛,一心向前。
现代社会 , 人的不是选择太少,而是选择太多,好像哪条路都通,哪条路都可以选。因为选择太多,导致很多人常常用选择代替努力,不能沉下心来认真做事事情,很多时候 甚至挑花了眼,变得迷茫,无所适从。
《道德经》中说:“少则得,多则惑。” 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此,要想有所成就,我们应该接受巴菲特的建议,努力减少自己的选择, 设定自己的边界,聚焦于少数事情,更加的专注,心无旁骛。
有所得,就必须有所舍 ,人生先学会断舍离,才能利用在有限中创造无限,才可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