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选择越多越容易失败,给自己设定边界,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巴菲特有个飞机师叫弗林,他为巴菲特开了十多年飞机。

有一次,他问巴菲特:“怎么才能像你一样获得成功呢?”

巴菲特说:

“第一步,你要圈出25件你特别想要的东西,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一个评分。

第二步,圈出5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

然后怎么办呢?

巴菲特说,“接下来,你这一辈子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另外那20个目标。因为人这一辈子做好5件事,已经非常非常难。

那些有点儿希望,又不可能穷尽的事情,才是最恐怖的, 它会耗尽你的能量。你要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躲避那20个,它们只是幻觉;那5个目标勾勒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你。”

巴菲特对成功的关键有着深刻的理解,人的一生时间和精力有限,给自己设定边界,必须找到那些对自己有绝对价值的事情,然后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很多人却很难做到呢?

因为专注是反人性的,专注意味着放弃,人的天性往往喜欢选择多一些,这样可以保留一些更多的自由,让自己拥有掌控权。

岂不知,更多的选择,往往会让人更多的陷入犹豫、徘徊和焦虑 。

很多时候,选择太多恰恰是人生失败和痛苦的主要原因。

《跌倒的幸福》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 在哈佛校园所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研究者开了门摄影一门课程, 发给学员们相机到校园里拍摄12张照片,可以是他们最喜爱的教授,可以是他们的寝室,也可以是他们养的狗。

他们交回相机后, 然后让他们挑出最满意的两张照片。

实验者告诉学生, 他们只能选择一张照照片留给自己,其他的要留给老师。

这个实验将学生分成了两组:

其中一半的学生被告知:“在未来的四天里,在我还没将这些照片寄去总部之前,你们随时可以找我交换照片……为保证清楚无误,我再声明一次,要改变主意,随时可以退给你们。”

另一半学生被告知的内容完全是相反的:“做出你们的选择。两分钟之后邮件就会被寄到英国。你们的照片将插上翅膀飞往大西洋彼岸,永远也见不到了。”

结果如何呢?

那些被告知不能改变选择的学生回到寝室欣赏、揣摩着留在手里的这张照片,非常愉快。

而那些被告知可以选择换照片的学生呢,却焦虑万分,一直在思考:“该不该换呢?我选对了吗?这张是不是不太好呢?那张是不是更好些呢?”——他们被选择权弄得是焦头烂额。

结果,不管交换与否,他们不喜欢手里的照片,尽管这些照片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在实验的最后阶段,我又找了一批哈佛学生,并且告诉他们:“ 我们在开一门摄影课,最后你可以留一张照片。我们有两种方式。一是将两张照片拿走,给你们四天的时间考虑,第二种拿着两张照片现场拿主意,而且不能反悔。你们愿意接受那种方式呢?”

结果有66%,也就是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了前者, 竟然有高达66%的学生会做出最终将令他们痛苦不堪的选择。

这就是人的天性,我们喜欢更多选择, 这样让我们感觉到自由和安全,但更多的选择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让我们三心二意,无法选择,无法专注,进而影响我们的发展。

对于很多人来说,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选择太多。

吴军博士在《见识》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在美国公司的亚裔中,印度人在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更多,印度移民在美国大公司中当首席执行官的非常多,比如微软的首席执行官,萨亚提·纳德拉谷歌的皮柴,华旗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潘伟迪等等,而中国人做到这个级别的还是非常少。再往下一级担任财富500强公司副总裁的印度人也比中国人多很多。

2012年,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印度人才领导的硅谷公司占到33.2%,而印度的人口只占到了硅谷的6%。

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比较聪明,起点也都差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原因很多,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奚恺元教授 给出了一种颇为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印度人缺乏选择。

因为印度的种姓制度和阶层制度非常严格,不同阶层之间缺乏流动,所以无论是在婚姻还是职业上,印度人的选择其实非常少。在近些年来印度发展很快,但依然非常的穷,他们的精英通过读书或移民到了美国之后几乎不会再回到印度。所以只好死心塌地的在新的国家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在并不宽裕的上升通道里,挖空心思,竭尽全力往上努力 。

反观中国华人的则选择权较多,尤其是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很多人回国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机会,仅凭跳槽也可以得到很高的薪酬待遇,很多人便不再努力工作。

正因为选择非常有限,印度人只能通过努力,反而在职场上获得成就。

由此可见,选择多未必是好事,多数人被那些眼花缭乱的选择分散了注意力,最终一事无成。

中国兵法曰:“置于死地而后生”,核心思维就是断绝了后路,让你只能向前,发而激发出人最大的战斗力。

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都是这种策略的典型的例子,当人只有一条路的时候,便会心无旁骛,一心向前。

现代社会 , 人的不是选择太少,而是选择太多,好像哪条路都通,哪条路都可以选。因为选择太多,导致很多人常常用选择代替努力,不能沉下心来认真做事事情,很多时候 甚至挑花了眼,变得迷茫,无所适从。

《道德经》中说:“少则得,多则惑。” 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此,要想有所成就,我们应该接受巴菲特的建议,努力减少自己的选择, 设定自己的边界,聚焦于少数事情,更加的专注,心无旁骛。

有所得,就必须有所舍 ,人生先学会断舍离,才能利用在有限中创造无限,才可能获得成功。

(0)

相关推荐

  • 发现你的热爱,用一生去追逐你的热爱

    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罗曼·罗兰 有次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聚会,盖茨的爸爸让两个巨富分别写下"对你们帮助最大的一个词",盖茨和巴菲 ...

  • 10本书,帮你拓宽思维边界,让认知升级

    有人曾问巴菲特"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投资者,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巴菲特的答案是"阅读". 很多人日夜不停的高速运转,却始终无法突破认知瓶颈,无法摆脱平凡的标签.而巴 ...

  • 【幸福的五大要素 】

    前言:幸福的五大要素是海蓝博士在北京"慧谷书院"的讲话整理.我整理时内心好冲突哦,因为有太多我喜欢做的事情等着我,再说,对于涉猎二十年心理学我来说,只需要听一遍录音就行了.要搞成这 ...

  • 爱才能成就一切

    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耳朵听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实.拥有一颗平常的心,才能鉴别喧嚣纷乱,才能躲避是是非非. 下午,坐在沙发旁翻阅散文集,而心却随着微风飞舞,有一些惦念,有一些微凉,想念一个人, ...

  • 巴菲特经典演讲:越简单的事情,越难做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内容来源:本文整理自沃伦·巴菲特1988年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演讲,内容有删减. 责任&值班编辑 | 君莫笑 第  5638  篇深度好文:7834 字 ...

  • 巴菲特选择银行股

    ​摘自1990年巴菲特致股东信: 银行业并不是我们的最爱,因为这个行业的特性是资产约为股权的20倍,这表明只要资产发生一点问题,就有可能把股东权益亏光,而偏偏大银行出问题早已是常态而非特例.许多情况是 ...

  • 巴菲特读财报:特别看净资产收益率 巴菲特选择企业时,关注的不是企业规模大小,而是盈利能力的强弱,其中...

    巴菲特选择企业时,关注的不是企业规模大小,而是盈利能力的强弱,其中最核心的指标就是净资产收益率.他说:"我宁愿要一家资本规模只有1000万美元而净资产收益率为15%的小公司,也不愿意要一个资 ...

  • 巴菲特看破中国股市:如果手中只有20万,如何才能做到“钱生钱”

    超级富豪的故事总能引起看客们的关注. 巴菲特是全世界最富有.最具智慧的人之一,也被很多成功人士视为人生导师.据说,Airbnb的CEO 布莱恩·切斯基和亚马逊的CEO贝佐斯就会经常在沟通中谈论起巴菲特 ...

  • 巴菲特点破中国股市:如果有五万块的闲钱,如何才能做到“钱生钱”

    巴菲特:投资其实很简单,但是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超级富豪的故事总能引起看客们的关注. 巴菲特是全世界最富有.最具智慧的人之一,也被很多成功人士视为人生导师.据说,Airbnb的CEO 布莱恩·切斯基和 ...

  • 巴菲特最经典演讲:越简单的事情,越难做

    导读 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做了一个超有内涵的演讲,有人说:这是巴菲特最经典的演讲,没有之一. 一.成功不只取决于智商和勤奋   我先简单说几句,把大部分时间留下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我想聊 ...

  • 巴菲特:越有闲,越有钱

    沃伦·巴菲特遵循5小时规则,把80%的时间花在阅读和思考上时,很多人的反应都是可以预见的:"他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是沃伦·巴菲特,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我永远达不到那一步,也做不到那样.&q ...

  • 90岁巴菲特的忠告: 越没出息的男人, 越爱干这三件事, 建议远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是我国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带给后世宝贵的思想财富.孔子教育我们,要充分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在看到道德败坏的人,也要学会审 ...

  • 巴菲特:越穷的人,越喜欢在三件事上“慷慨”,富人看破不说穿

    如何改变穷苦的命运,摆脱自己的困局?大部分的人都以为,只要努力赚钱就行了,赚到了钱,然后就努力存钱,存款多了自然就不用再为这些东西操心.但有句话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把赚钱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