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的人有3大好处

历史上有一位被誉为“古今第一完人”的著名伟人,他叫“曾国藩”。
曾国藩除了他一生让人瞻仰的成就以外,他自己的“奋斗史”至今依然被后人模仿学习。
在很多历史书籍中对于曾国藩的介绍,无一例外都是在描述他是一个“天资低下”、“出身寒门”、“没有人脉”、“没有名师指导”,更没有高人提携的,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
之后他通过个人的奋斗不仅位极人臣,更是成为了“古今第一完人”——同时曾国藩还有一个人设叫“古今第一笨人”。
所有的这一切,无非就是在告诉后人一个道理:曾国藩并不是一个传奇,只要跟他学习,我们也能像他一样成功。
事实上,曾国藩确实不是一个传奇,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却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他能够有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曾国藩“尚拙”的思想,这跟从古至今都在推崇的“尚巧”是完全相反的。
“尚拙”也就是推崇笨拙精神,在打基本功的时候用苦学、笨学的方法来夯实基础。
曾国藩认为,笨拙之人有以下3个好处,或许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体会一番。

好处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

因为缺少智力资本,所以在学习、做事的时候会更加虚心。
我们说一个人虚心是指他的品质,但在我们心智尚不成熟的时候,“虚心”的背后其实就是笨拙。
很多年前我们就在课本上学过王安石的《伤仲永》,文中的神童方仲永就是从小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本最后沦落为平庸普通人的典型。
曾国藩一共考了7次秀才,勉强考中的时候还是倒数第二名。
事实上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广受热捧,其实跟他这个“天资愚笨”是密切相关的。
老曾家不仅祖祖辈辈家境普通,遗传基因也是非常一般——甚至还比常人差很多。
曾国藩曾说过:“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
也就是说啊,曾国藩不仅是自己笨拙,连祖祖辈辈都这样。有一个比较能直接证明这一点的便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
这个人比曾国藩还厉害,整整考了17次才考中了一个秀才,而后可能是因为年龄太大,也或者是曾国藩已经进了翰林院当官,所以也就没再继续往上考了。
但不管怎么说,曾国藩天资低下,是确有其事的。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没有骄傲的智力资本,所以只能虚心接受其他同窗的嘲讽。
然后把这种嘲讽转化为发愤图强的动力。

好处二:笨拙的人抗打击能力很强。

不管是曾国藩的奋斗史,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都会发现一个现象。
那些聪慧机灵的小孩儿,很容易受到大人们的夸奖、赞赏;而那些脑子不甚灵活的孩子,不仅经常被批评,甚至常常被他人嘲讽。
这时候笨人往往就会往两个极端发展:要么变得无比自卑,畏手畏脚;要么发愤图强,最后赶超他人。
曾国藩就是属于后者,他从小所受到的挫折教育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有一个关于曾国藩被小偷嘲笑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听说过。
说是曾国藩家有次来了个小偷,躲在了曾国藩房间的房梁上,准备等所有人睡着了就行窃。
谁知道曾国藩背诵一篇文章怎么着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睡醒了好几次了曾国藩还没背下来。
于是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了,跳下房梁嘲笑道:“你怎么这么笨?我光是听你读都能背了。”
结果小偷倒背如流把曾国藩背了一夜的文章背了下来,然后扬长而去。
试想一下,被一个小偷在被文章这个问题上嘲笑,这种打击一般人哪能受得了?
可一旦这种打击挫败经历得多了,那么等以后长大了就会有很强的抗击打能力。
这也是后来为何开窍之后,曾国藩在考举人、考贡士和进士时能够一路畅通的关键所在。

好处三:笨拙之人不会投机取巧。

实际上并不是笨拙之人“不会”,而是“不懂”。
因此笨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只懂得硬钻过去。
即便是到现在,我们依然在推崇“巧”的精神,不断在教后人或者提醒自己要用“巧劲”。
诚然,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死钻牛角尖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然而在学习的阶段,尤其是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培养他们务实的精神。
曾国藩在第6次秀才落榜时,不仅没考上秀才还被“悬牌批责”。
也就是每次考试之后,主考官都会挑几篇文章,作为反面范文贴在告示牌上。曾国藩在榜上无名,却在反面典型的告示上被写上了名字。
主考官对曾国藩的这篇文章评价为:“文理欠通”。但因为辞藻还算不错,只是道理没讲明白,所以很可惜。
就是这个评价,让曾国藩突然开窍了。
要知道曾国藩一直是按照父亲的教育方式来学习的。而他的父亲都是连续考了17次才考中秀才的人,可想而知他的教育方式又有多好呢?
于是曾国藩开窍之后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终于在第七次考中了秀才。
从此以后,曾国藩的科举考试之路就变得畅通无阻了。
在年仅27岁的时候,就考中进士,可以入仕为官了。
因为不会投机取巧,所以曾国藩在科举路上可谓是“死磕到底”,但在被“悬牌批责”之后,他不仅没有把这件事当成阻碍,反而反思自己。
这其实就印证了曾国藩这个人的一个很大的性格特点:愈挫愈奋。

结语感悟

曾国藩晚年在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说到,自己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成就,是因为早年的基础打得好。
正是因为他是个笨拙之人,所以只能通过笨方法来学习。而正是因为这些笨方法,才让他的沉淀比常人要深厚很多。
之后曾国藩总结了一句励志名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六次考秀才落榜的经历,给曾国藩创造了夯实基础的机会。
正是因为基础足够扎实,所以他一旦开窍就会一路顺畅。
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吧。
也正是因为他早年科举考试的经历,才给他之后一生的伟大成就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石。
他的科举经历,对于我们当下的很多人来说也一样深有启发。
笨拙本是天赋使然,我们没得选,也没办法改变。
然而笨拙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曾国藩一般把笨拙转化为优势,或许我们也能获得更大成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