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为何不跟后金和谈?崇祯:皇太极的要价能把日本的石见银山都搬空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李从嘉
字数:1308,阅读时间:约7分钟
关于皇太极和崇祯的议和,现代人对他的要价大多没有深刻印象,认为百万匹丝绸和上千万匹棉布也没啥大不了,这是因为现代人习惯了工业大生产,对这些数字已经司空见惯.其实这个数字非常大,已经大到可以彻底改变当时国际贸易格局的程度,如果崇祯皇帝能把这些丝绸和补品都卖到日本,他甚至能把石见银山的产银都搬空。
明朝末年中国丝绸的均价是每匹六钱银子(万历到崇祯年间的均价都是这个数),而日本市场上的中国生丝价格一斤就高达5两一钱白银,成品丝绸的价格更高,双方的差价高达十倍。在17世纪大部分时间中国运往日本的生丝是在15万斤左右,也就是15万匹丝绸,在17世纪50、60年代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商人每年从日本运走了67500公斤白银;二道贩子葡萄牙人每年要从中国进口1000~2500担生丝( 10万斤到25万斤),赚取每年60万两白银的差价;空手套白狼的荷兰人也是丝绸市场上的大玩家,他们攫取了剩余的丝绸市场,加上蔗糖贸易每年可以从日本运走30多吨白银。为了给中、葡、荷三国奸商付账,德川幕府甚至直接把石见银山新鲜出炉的白银直接送给到船上,这就是日本著名的酥玛银。
皇太极的要价不多不少正好是中日丝绸贸易两年的全部贸易额,他索要的每年十万匹丝绸也差不多就是中日丝绸贸易的份额。你可千万别以为这位不知道中日贸易的暴利,他派人在皮岛和毛文龙进行过贸易,皮岛也是中日贸易的重要枢纽,满清皇帝在入关后也插手过中日贸易。
皇太极的1000万匹布也是狮子大开口,崇祯年间每匹布均价是一钱五六分到两钱。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每个家庭平均要消费掉两匹布,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中国最大的布匹产能是6亿匹,其中在市场上的贩卖的棉布是3亿1500万匹,这是小农经济自耕自织的极限。而明代用于长途贩卖的布匹只有4000万匹左右,只有质量最好、产量最大的棉布才能畅销全国。明代棉布产量最大的地区当属松江,松江大部分的土地都种植了棉花,家庭纺织机有20万台,它的产能在2,000万到4,000万匹之间,布匹的种类有几十种之多,几乎垄断了明朝的大宗远程棉布交易。皇太极一口气就要了松江地区近一半的棉布产能(他还都要蓝色的),崇祯要是真敢征收这个数字的棉布,你信不信松江人会闹出比苏州还大的动静?
17世纪中期的明朝政府是很艰难,但难的不是没有财源,而是崇祯和士大夫们的眼光都盯在土里刨食得农民身上,只会欺负老实人,生生地把老实人都逼的走投无路要和他们拼命。清军入关后,郑成功靠着小半个福建就能和清军打拉锯战,原因就是郑成功垄断了中日贸易,有日本人的银子当军费。崇祯是眼界不开阔,但出身东南的精英们没人提这一点,那就是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