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四十,三不比,三不言,三不争(受益匪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四十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不像二三十岁那般有冲劲,也不像五六十岁一般精力、体力不支。

当一个人到了四十岁时,他的人生质量基本定型了。

与年轻人的朝气,聪明,适应与体魄相比,这些“不惑之年”的人更难通过学习知识技能改变生存现状。

然而对于经历了人生半辈子的人而言,在四十岁的年龄,大部分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

压力、责任和人生沉淀,都在告诫着他们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而人到四十,需懂得人有三不比、话有三不言、事有三不争的道理。

人有三不比

不比钱财: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滋味。

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往往其实就是欲望和能力的比较而已。

当欲望大于能力时,就会焦虑不安;而当欲望小于能力时,人就会感到幸福。

不比钱财的根本意义,其实就是别让金钱成为你的目的,它本质上只不过是工具而已。

不比儿孙:我们要承认,孩子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很多时候我们非常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跟自己的孩子做比较。

一味地认为自己孩子哪儿哪儿都比别人孩子好,并以此来炫耀时,这是一种“溺爱”的表现。

又或者总觉得自家孩子哪儿哪儿都不如别家孩子,也因此而烦躁失望时,这也是一种极端表现。

其实作为家长,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但我们更需要承认,自己的孩子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不比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一个人的婚姻到底美满与否,不是外人所能体会和评价的。

同理我们看到的那些表面看似美满的婚姻,可能别人也有自己的难处。

常常我们听到某个熟悉的朋友离婚之后都会感到惊讶:“他们那么恩爱,怎么会离婚了呢?”

婚姻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既不用外人评价,也没有任何可比较的。

话有三不言

不说坏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特别到了四十岁年龄时,对于人性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所以非常清楚“说他人坏话”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

不说别人坏话并非就是圆滑世故,而是一种自我修养的表现。

因为无论你所言是否属实,议论他人坏话都是一件没素质、没修养的事情。

不说闲话:人前不说狂话,人后不说闲话。

跟说坏话相同的地方是,说人闲话也是一种没修养的行为。

我们身边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在他人背后八卦一些有的没的闲话。

一方面是他们想要成为“话题中心”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没涵养的外在表现。

自己逞一时口快,只为了八卦时的快感,却不曾想过听的人会有什么想法。

爱八卦的人,往往都不太会有什么好评价。

不说怨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

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的事情,但面对这些不如意时,我们要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抱怨之人,往往人生充满了负面情绪,终其一生也难有所作为。

抱怨不仅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有可能反而拖累自己和家人。

当情绪负面时,通常都不太可能做出什么正确的事情来。

事有三不争

不争对错:是非对错无绝对,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会为了谁对谁错而争得面红耳赤。

可真正等到了四十岁年龄时,以往的经历和经验会告诉你,对错没有绝对。

不同的立场,会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评断。

所以,不争对错的核心,其实是换位思考。

不争风头:低调才是最高级的炫耀。

在已经过了风华正茂的年龄时,“争风头”的欲望就理当减小。

并非是自己已经不上进了,而是知道哪种方式才是最适合的。

而越是到了不惑之年的岁数,越明白一个道理:低调才是最高级的奢华和炫耀。

“争风头”无非就是获得一时的快感和荣耀,真不如脚踏实地前进来得稳妥。

不争得失: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特别是在夫妻两人之间相处时,对于得失的争论,往往最后都不会有赢家。

《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就是说只有“不争得失”,那么就没有谁能够“赢”得了你。

杨绛曾在《我们仨》中提到跟钱钟书因某个读音问题而争吵,杨绛赢了后说:

“虽然我赢了,但自己并不开心,而且还觉得很无趣。”

尤其是在家庭中,在一个讲“情”的环境里,不应该用“理”来争胜负得失。

人到四十,我们对于人性更了解,对于自我认识更清晰,对于家庭责任更有担当。

做人有三不比:不比钱财、不比儿孙、不比婚姻;

说话有三不言:不说坏话、不说闲话、不说怨话;

处事有三不争:不争对错、不争风头、不争得失。

道理我们都简单易懂,但真正能够全部做到却很难。

但是,“三不比”并非不上进,“三不言”也并非软弱无能,“三不争”更不是妥协退步。

做一个有智慧、有涵养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四十而不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