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0年,融创居然增长了77倍?
艳姐说
对于那些扮演行业领头羊的企业来说,上市十年是个颇有意味的时间节点。
十年时间内,能让企业充分浸润了资本市场活力、培植了成熟的管理体系、经历了较完备的行业周期,为下一个增长阶段积蓄充足的势能。
所以我们能看到,上市第十个年头,腾讯坐拥港交所股王,用“开放”的理念开始在互联网世界合纵连横;百度也将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宇宙房企碧桂园,开始向智慧领域迈出探索的脚步……
2020年,融创迎来了上市十周年。从一家30名开外的区域性房企,合同销售额更是从当年的71亿上升至如今的5562亿,增长了77倍!如今稳坐地产行业头部位置,融创用了十年时间回答了一家“非典型”房企的增长故事。
如今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融创构建的新战略蓝图也正在逐渐展开。能支撑其全新价值落地并实现的,正是仰赖于融创过往积累的势能。
8月26日,融创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结合这份报告,我们更能够理解融创10年77倍的增长内功。
在地产行业发展的下半场,房企规模的边际效应逐年下降,在疫情黑天鹅冲击之下,更是让行业在今年气候回暖的季节进入寒冬。
但融创似乎有特殊的“过冬技能”。
根据融创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融创实现营业收入773.4亿;核心净利润130.4亿,同比提升3%;拥有人应占溢利109.6亿,同比增长约6.5%;母公司净利润率14.2%,同比提升80个基点。
不仅业绩处于行业高位,而且增长速度也处于行业高位。
同时,半年内融创已经完成合同销售金额1952.7亿元,位列房地产企业第五。
结合融创下半年的可售货值6213亿,随着供货进一步恢复稳定,达成2020年销售业绩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小目标。
作为地产行业中“打脸者”般的存在,融创的逆势增长的业绩不必多说,艳姐看到的亮点是,仅七月单月,融创便录得合同销售金额522.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7%。
在融创的这份财报中,最让人关注的是两个“下降”:
一个是融创的有息负债总额稳步下降,净负债率大幅下降23个百分点;
一个是融创的融资成本显著下降1.9个百分点。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一定的企业体量势必需要一定的债务驱动,也就是说,企业的负债总额与企业规模高低呈现着线性关系。
很多时候,单纯的通过债务总额、负债率、现金短债比来给企业经营风险下论断,往往会陷入片面的误区,对房企尤甚。
企业的负债率高与低,不能完全和风险等级划等号,关键看一家企业是否有能力,既将负债率降至合理水平,同时保障企业发展节奏处于可控边界之内。
2020年上半年,融创有息负债总额稳步下降,净负债率大幅下降23个百分点;另一边,融创上半年新增融资成本,显著下降1.9个百分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融创净负债率下降的结果,是通过降低有息负债的规模来实现的。
有息负债会通过财务费用成长为吞噬利润的巨兽,素来是企业降低负债率的重点考量,这对于利润增长或扭亏为盈具有重大意义。
地产行业高喊降杠杆的这些年,负债“瘦身”几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看到融创的“瘦身”成果,我们心中仍多少有点好奇:
这个数据结果和我们印象中狂飙突进、大手笔的融创形象相差颇大,融创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复盘融创过往几年能够发现,同这家企业成长历程一样,融创降杠杆的路径也是清晰可溯的。
受益上一轮地产行业周期的高增长,从2016年开始,融创和大多数进取型房企一样经历了杠杆水平大幅提升的阶段,并将负债规模在2016年推升至高点。
此后,融创走上了一条降杠杆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能为融创保证充裕的流动性,在切换推进器的同时,仍维持这家地产巨头稳步前进,离不开三个方面:
首先,仰赖销售和财务业绩的不断兑现。
复盘融创的业绩可以发现,自2017年开始,融创的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就已经赶超了突出绩合约销售业绩增速。
从这个角度来看,融创的经营已经进入了收获期,业绩进入释放通道,相应的货币资金、净资产都获得了逐步积累,这都对降低企业杠杆率水平提供支撑。
其次,融创采用了更为审慎的投资策略。
融创自2015-2016年的突进后,快速完成了全国化布局,2017年、2018年,融创基本停止了公开市场的招拍挂,转而发力大型并购,来补充自己的土地储备。
聚焦在短时间内,融创对土地市场也展现出了准确的把控能力。
2020年以来,国内局部热门区域、城市的土地市场火热,土地成本攀升高位。因此,今年上半年,融创只补了少量的“仓位”,拿地的价格也比较合理,同比大幅下降64%。
截至业绩公告日,融创拥有确权土储总货值超3万亿元,总面积超2.5亿平方米,平均土地成本4312元/平方米。
其中,融创的货值约80%位于高能级的一二线城市,完全足够支撑融创未来良好、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
这些优质的土储对融创来说,是个定心丸,一方面融创将成本端筑牢了安全边际;另一方面,融创的布局短期内能牢牢锁定一二线楼市底部复苏,为销售去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放眼更长远,融创的一二线布局也契合了国家战略的发展方向。
最后,适时调整融资结构
在降杠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融创也展现出了高超的财技。
例如,通过提升银行类融资占比、把握公开市场债券融资机会、提前偿还高成本信托来优化融资结构。此外,融创还实施严格的分类红线管理等举措。
最近,市场风传房企融资将要降下“三道红线”,对于融创来说,主动控制杠杆水平、降低融资成本的一系列动作早已开始,与政策和指导方针也展现出了高度一致性。
事实上,外界围绕融创杠杆的看法,还不仅仅局限在财务层面。
按照融创过往的风格,无论地产开发,还是围绕“中国家庭美好生活整合服务商”战略的布局,都显得果决又大胆,但也总伴随着争议。
过去几年,因创新业务冒进,“抽血”地产主业的案例不胜枚举,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元化业务会为地产业务蒙上另一种“负债”,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即便短期的大手笔多方向涉足不会引发风险的集中爆发,但长久的经营培育并不能保证风险一定处于可控范围。
但是从销售代理开始涉足地产行业的孙宏斌,对市场有另一番的见解。
2003年时,房地产的老大哥销售额只有50亿时,王石已经开始预测楼市拐点,而孙宏斌豪迈地预言:未来五年内,中国地产业必会出现一家年销售额500亿的企业。
这一预测建立在孙宏斌对当时中国发展乐观的预判,多年后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突破式地增长让融创成为一家不差钱的企业。
在这之后,融创开启了买买买模式,而这同样出于孙宏斌长远的布局,就如他在2019年民生银行不动产金融年会上的发言:要坚定地布局消费升级。
通过收购,融创围绕“中国家庭美好生活整合服务商“,集中来说有四大板块——文旅、文化、会展、康养。
其中重点是文旅和康养。
融创在文旅方面是房企界的独孤求败,但规模虽然达到了国内第一,运营资历却比较浅,融创的做法是通过收购一些大型文旅项目,承接相当成熟的运营经验。
康养方面,“融爱家”是融创成立的康养品牌,计划在3-5年内,成为医疗康养领域内头部企业。
对于康养领域的加码,是出于孙宏斌的预判: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康养领域的市场巨大。
总的来说,融创构建的“地产+”业务以人为本,围绕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展开,也符合融创对自身“中国家庭美好生活整合服务商”的升级定位。
除此之外,融创服务最近也在排队上市了,以上的产业布局,有利支持者融创服务进一步外拓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看,“地产+”业务是融创的第二、乃至第三增长曲线,能在地产主业之后划出怎样的走势,非常值得期待。
从这个角度来说,“地产+”业务,对融创来说,多就是少,重就是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