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生活与家人整天给你挖坑,也只能《步履不停》地向前走。
今天又要讲一个是枝裕和的电影,依旧是关于家庭的,《步履不停》。
这是是枝裕和原著的一部小说,其实步履不停这个译名不是很准确,失去了原话的某些感觉
我不知道是枝裕和写的原著小说是啥样,但这个电影看着略有点累,电影不到两个小时,登场人物以家庭为单位来说,有点多,登场时间也有点扎堆,在陌生人登场时,通常不会快速介绍,而是需要随着剧情慢慢发展个几分钟你才能知道这人是谁,台词中的名字有时也是随口就蹦出来,让人看半天才能知道这说的是谁……这种观影门槛太高是创作者成名之前必须极力避免的,如果这电影换成无名之辈来拍,演员也都不是这些名角儿,那恐怕评价会非常低,埋没在众人当中。
不过我还得说一点,这个电影在各大影视网站的字幕有很大问题,基本属于我这个懂日文的人都要看得一脸懵逼的状态……所以我就找了网上别的版本来看。
最近说是枝裕和的电影很多,可以做个他的特辑了。
这个故事的梗概简单得不得了,就是一家人在大儿子的祭日都会回横滨的老家,一起过一天,而这一天二儿子也带着自己二婚的妻子回到了家里,还住了一晚。
相当有意境的镜头,就在五秒钟之前,所有的家人,足足有8个人在他的面前。
故事就是这样简单,所以在说电影之前,我得聊两句别的,才能说明白这个电影的真意。
其实影视创作,一直讲求虚实结合,但是枝裕和却刨除了所有的虚幻,比如今天要说的这个电影《步履不停》,故事整体就是在说一个家庭这一天之间发生的家长里短,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都没有,什么可恨什么可令人欢喜的情节都没有,可人物的情绪却有着令人难以言喻的起伏波动,普通故事是用情节来带领情绪,这个电影却做到了用情绪带领情节,令我这个创作者非常吃惊,也可能是我见识浅薄,并没有看过这样的创作手法。
整部电影,吃饭两次,上山祭拜一次,晚上洗澡一次,第二天去海边一次,剩下都在闲聊..
这样的创作手法其实对于同样生在东方文化的我们有着非常大的启迪,解答了我们所有人都可能曾经面对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变老的过程中,肯定从自己的亲人那里听过,也说过类似的话,就是别人家的谁谁谁都能做到,你怎么做不到,别人家的谁谁谁都是怎么样。
这话我父亲就对我说过,说我怎么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怎么样怎么样,我当时也反驳他那你为啥不能像谁谁谁(肯定是个富豪的名字)一样呢?
其实这种话说来真是毫无意义,因为谁也没在别人家里住过个把年的,谁能真正地了解别人家呢?哪有人会在客人面前展示自己家庭真正的那一面呢?
而《步履不停》就为大家展示了一下,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别人的家庭。
父母都怀念着死去的大儿子,大儿子是继承父亲诊所的人,被父亲所看重,为人和善,而且在为了救人而死去后,所有人在回忆当中给大儿子更增添了一份美好。
图中这个胖子是当年大儿子救的孩子,如今长成这样.....也永远活在了大儿子的阴影之下
二儿子永远活在哥哥的阴影之下,本来想当医生,但不知为什么放弃了医生这条路(或许是成绩原因?这个电影信息量太大了,有些东西就藏在一闪而过的台词里),改行成了修复油画的师傅,被父亲看不上,仿佛只有继承自己的人,才是自己的儿子,不能继承自己的人就不是自己的亲人一样,相当固执。
父子有几个不是相爱相杀的?
家里的婆婆也是笑里藏刀,平时和颜悦色,但对于老头子当年出轨,自己儿媳妇有孩子以及自己大儿子的死都无比介怀,只是全部隐藏在心里,透露在话中,表现得若隐若现。
笑里藏刀的婆婆,可她如果不笑里藏刀,可能家庭已经散了。
女儿也想要回老家,带着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孩子来蹭老人的房子(在日本成年以后不出去自己租房住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
这或许才是别人家庭的模样,而不是我们所有人想象中的那样,别人的都是那么美好,别人的都是那么优秀,别人的永远都比自己的强。
而只有那些细小的谅解与漠视中的关怀才是我们每个家庭或许都具备的,也正是所谓家庭的纽带。
婆婆话里带刺毕竟不是丈夫的锅,生活还要继续,就当什么也没发生吧。
我最后总结一下,简单来说什么是家人,就算约定的事情永远做不到,相互的关系无法和解,相互的怨恨不能消去,想要的答案永远无法得到,家人也依旧是家人,而就算家人逝去了,也只有在他逝去的那一天,我们会沉浸在哀伤中,其余的日子也依旧要《步履不停》地走下去,将“家”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查,这个日文原名应该怎么读,感受一下原文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