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真正的数学启蒙是培养数感
Krishna's Flute
关注
2019-12-30 阅读406
来自话题
#畅谈孩子家庭教育
5301篇
前几天回家,看到侄子面对着墙,小声地竖着数:'87,88,89,90……'
看着小侄子一脸委屈中带着无比可爱的模样,我笑着问嫂子这是怎么了,嫂子告诉我侄子在幼儿园跟别的小孩打架了,回来还犟着不肯认错,于是嫂子罚他面壁思过——同时要将0到100数够五次。
我问嫂子为什么要让侄子数数而不是唱儿歌背书什么的,嫂子说:'这不是幼儿园老师教孩子数数了嘛,老师说我们应该开始教孩子数学这方面的东西了,我这算是给仔仔(侄子小名)做一下数学启蒙。'
只教小孩子数数,这就是数学启蒙了吗?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简单地教孩子数数和被乘法口诀这种教育方式,就好像是孩子对着少儿频道学儿歌,像小学生被要求背下一篇古文一样,这些记忆被固定地雕刻在孩子的脑海中,这对于孩子学习数学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帮助。
然而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依旧沿用着古老的教学方式教育着孩子,这非但使得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枯燥,还耽误了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最佳时期。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数学启蒙呢?
有一项发布于1994年的科学研究表明:'越强调死记硬背,孩子就越不愿去思考数字和数字间的关系,因而难以发展出数感。'这说明,低能力的学生往往从幼年起就开始死记硬背数式得数,这使他们严重地偏离了学习方向,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可以灵活应用数字的能力。
没有数感直接导致了他们后期的学习数学会越来越困难,甚至可能形成终生的数学障碍。
脑神经科学最新的研究结论显示:在孩子九岁之前培养孩子的数感,是最有效且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
||什么是数感
.数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若只是要求孩子一昧地死记硬背,他对于数学的思考会乏味单一许多。举个例子:让孩子计算8*7的时候,那些没有接受过数感训练的孩子通常会低声默默开始背诵:'8*1=8,8*2=16,8*3=24……'而具有数感的孩子可能会这样想:7*7=49(古人常说七七四十九),49+8=56。
经常思考数字之间的不同联系的孩子,会更容易找到数字之间的有趣关系,碰到问题也会快速地找到最简便的解决方法,他们往往可以提供有好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拥有数感的孩子,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数学知识。
数感是指能够灵活地处理数字,拆解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别看数感貌似很学术,其实它和手感、观感、乐感等都是一样的。数感包括对数学结论的掌握,以及对数字及其相互关系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们在超市购物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小孩子问他们的父母:'妈妈,这里写苹果5.9元一斤是什么意思啊?'而大多数父母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要么告诉孩子这只是一个价格,要么直接跳过这个话题。
很少有父母跟孩子解释这个'5.9'是数字的一种,它将整数5和6进行了拆分,说明5到6之间还有其他的数字,即小数。
若父母将这一概念授予孩子,他们会将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有5.9,是不是5.8,5.7,6.1,6.2……这样,孩子就会对小数有了一个概念,在课堂上接触到小数的时候就会学得得心应手。
.数感是所有更高阶段数学的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在发展成数感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相反,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孩子对知识的应用也会更加灵活化。
因此,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打好数学基础,为更高阶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数感对于孩子学习有什么影响
享有'数学王子'之称的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他小时候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大约在高斯十岁的时候,老师在算数课上出过一道数学题:他让同学们把 1到 100的所有整数都写下来,然后把它们相加,算错的孩子将会被惩罚。
这道题说难不难,但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耐心,老师断定大家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出乎老师预料的是,不到两分钟,高斯就给出了答案:5050。
同学们哄堂大笑,他们认定高斯的答案是错的,他们觉得不可能有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将1到100全部加起来。但老师吃了一惊,因为高斯的答案完全正确。
在大家的追问下,高斯解释了他找到答案的方法: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
高斯正是运用了数感对这道题进行了解析,使这道题不局限于一种固定思维的解法。
有数感的孩子对数字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可以灵活地将数字进行拆分组合,灵活操纵数字使运算变得简单。
我们经常会在孩子的试卷或者练习本上看到类似'一层楼的的高度是3厘米'、'我同桌的身高是130毫米'、'黑板的高度是90米'等错误的现象。
我们在给孩子辅导作业把这些错误讲出来时,孩子自己也会觉得好笑。为什么孩子们会经常犯这一错误呢?归根到底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感觉,即对1米有、1厘米有多长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数字、符号等是表示现实生活中数与量关系的重要语言。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经常应用数学的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孩子不会用这一概念的语言来表达,也就无法将数学较好地应用在实际问题中。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
日常生活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曾说过:宇宙之大,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这是对数学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关系进行了精确的概括。
数感的培养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的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兴趣去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和。比如在教孩子认识数字时,应该多给孩子提供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像三本漫画、四条小狗……
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去进行实践,如走过一条一公里长的大桥,去感受一公里的距离;让孩子在公园里数五百棵树,感受五百棵树所占面积有多大;去超市的时候让孩子计算一千元钱可以买多少东西,让孩子感受一千元可以购买到的东西数量和贵重程度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感,孩子对于数学的概念变自然而然地清晰了。
.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与思考
孩子接触到一项新事物时往往特别喜欢付诸实践,会缠着父母向他们问问题。
比如小孩看到大人的电话号码,会特别喜欢问这串数字为什么是这样组成的。我们首先要表扬他发现了这个问题,激励他保持这种好奇心。然后跟他解释:像号码的前3位是网络识别号,第4到第7位是地区编码,而第8到11位就是用户的号码。
这时候我们还可以告诉孩子:有很多像这种数字都代表了许多信息的。像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商场里商品的条形码等等,让孩子知道这些简单的数字可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引导他们进行观察。
再比如切蛋糕的时候,让孩子思考:为什么一个蛋糕切成了那么多份?而每个人都可以分到一份?若其中一个人吃了两份又会怎么样?这其中包含着什么知识?
让孩子对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仔细地思考分析,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才能对问题有准确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孩子在观察中进思考,在思考中认知。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习惯,学会举一反三,对于数学这方面的感觉也会有所提升。
.对孩子进行科学训练
前面说过,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我们在培养孩子数感的同时,要引导孩子深入、广泛的阅读,开阔思维。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探讨,一起思考,找到文章中所携带的数学关系。
其次,多带领孩子做一下应用题,因为应用题是最贴近于生活的数学题。一开始的时候不要用时间来给孩子做限制,先让他了解题目中各个数字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它们可以得到什么。
聪明的父母会将问题趣味化,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思考。比如你出的数学题是这样的:唐僧骑马一分钟可以跑600米,白骨精一分钟可以飞1000米,此时白骨精距离唐僧3000米,他们一起出发,白骨精要飞多久可以追到唐僧?此时的孩子估计已经化身为孙悟空,在想着要怎么在被白骨精追上之前解救师傅了。
此外,让孩子玩一些益智游戏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数感。比如数独游戏,数字排列等,将数感的培养'伪装'成各种游戏,逐渐增添难度,让孩子在成就感中无形地将数感培养起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数感的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鼓励孩子,告诉他目前的成绩不代表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没有人是'天生的数学神童',数学并不会偏爱某一种人,数学能力的高低,不分性别,不分人种。
因而,孩子后天的数感培养格外重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