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吉林市素有“ 前朱雀-朱雀山森林公园、后玄武-北山、左青龙-龙潭山、右白虎-小白山”之说。
北山公园单独成篇。
朱雀山森林公园。古时,长白山下有个布勒瑚里湖,又叫布库里湖。一天,天上的恩古伦、正古伦和佛库伦三位仙女来到湖中沐浴,空中忽然飞来一只口衔朱果的朱雀。朱雀丢下口中朱果巧好落在三妹佛库伦的肚子里。并立刻让她怀孕。不久,生下一男孩,赐姓为“爱新觉罗”,赐名为“布库里雍顺”,这孩子就是大清的满洲始祖。皇始祖布库里雍顺生下来就会说话,见风就长,转眼间长成了神武、英俊的青年。母亲佛库伦告诉了布库里雍顺:“朱雀是上天的使者,是上天让我生了你。上天生你,就是为了让你开辟天下。你顺着这条江一直往下走,如果遇到你中意的地方,就是你开基立业的地方。”仙女佛库伦说完,重返天界去了。布库里雍顺正欣赏风景时,忽见一只硕大的朱雀从插天云峰上飞来,在他头之后落在岸边的山峰上。布库里雍顺忽然想起,母亲正是误食了一只红光闪烁的朱雀衔来的朱果才诞生了自己,难道这红色神鸟又来指引自己了 吗?于是,他立刻将此山命名为“朱雀山”,并弃舟登上朱雀降落的山峰四望,发现山北方地面平坦而开阔,大江绕过山脚东流。两岸土地广袤,田园片片,炊烟袅袅,牛羊成群,是开疆立业的好地方,于是在此地建立了部落。这就是朱雀山的由来!
进大门
巨大的鸟笼。
吉林化石博物馆。
朱雀湖。
闻波亭。
人工瀑布。
滑雪场。
指南针。
沿着“寻梦”的石刻前行,便开启了朱雀山的登山之旅,也正如石刻所说,可谓是一段寻找仙人梦境的旅程。
上山。
逍遥亭
莲花广场。莲花广场位于半山腰中,四周绿树围绕,安静、舒适,是登山的歇脚点。
峰回路转。
永久爱栈道。
神猪石。东峰上有块10多米长的猪形巨石,名为“神猪石”,5头小石猪尾随其后。石猪头向山顶,尾巴向下,好像在行走,因此朱雀山又名“猪山”。
神猪石。
阿什哈达明代摩崖石刻。阿什哈达为满语,意为“一山忽然分为二”为断崖峭壁之意。
1983年在第一碑处修建摩崖阁,前方设有陈列室。
第一处石刻刻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虽历经风雨,石刻上字迹清晰可辨,上有三行阴刻楷书。
第二碑处修建阿什亭。
鹰石。
石阶。
海豚石。
观书亭。
眺望。
企鹅石。
天路。
仙鹤池。
云巢。
通天峰。通天峰上一个巨大的“梦”字让人遐想无限。此字出自我国著名艺术家马驷骥之手。为了把这个2.4米高、2米宽的大字雕刻到山崖上,工作人员前后用了半个月时间。30多名工人将8吨脚手架钢管运到山崖下用了3天,雕刻过程又用了9天。
登最高峰
登最高峰的梯子。
登上山顶,低头看险,远看松花江流过吉林城。
丰满大坝威严庄重;松花江似一条银色的带子牵糸着幢幢高楼,拥簇着美丽的江城。
玻璃栈桥。
观书亭。
牵缘亭。
原路返回,另一条路下山。森林会客厅。
圆梦。
圆梦谷
伽蓝殿
达摩祖师殿。
卧佛殿。
龙王殿
过度开发留下的鬼屋。
龙潭山是吉林市的四大名山之一,龙潭山公园依山而建,是吉林市最大的市区风景名胜公园,也是我国自然生态保护较好的城市森林公园之一,具有较高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价值。公园充分利用森林公园优势开展了端午踏青游园会、朝鲜族民俗游园会、滑翔、滑雪、庙会等群众性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江城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龙潭山现已开发出春花、夏荫、秋叶、冬雪四大自然景观。
大门
从正门拾级而上。
宝剑广场是龙潭山遗址公园开发建设时地标性建筑之一,是入园后第二台级广场。回头双鸟首铜剑为1981年出土之汉夫余时期遗物,剑由青铜铸造,长46.7厘米。剑柄首部左右各有一曲环,及一对作回头理羽状的双鸟脖颈,故名“回头双鸟首铜剑”。
广场右侧是八块石刻历史。
古代,龙潭山叫鹿山。夫余国时期,它是都城。
高句丽与夫余有族系上的血缘关系,后来高句丽吞并了夫余,这里成为战略要地。
渤海时期,积极向中原王朝靠拢。
辽太祖挽弓射黄龙。
金国为女真族所建。
明代,这里是乌拉国故地,女真人的一部。
清代,龙潭山名尼什哈山,被清廷视为“龙兴之地”而倍加尊崇。
清高宗乾隆皇帝登祭碑。
背面为碑文:清高宗乾隆十九年八月七日,高宗乾隆皇帝东行巡幸至吉林乌喇城。八日,登温德亨山遥祭長白山神,至松花江畔祀松花江神,以祈祝国泰民安。九日高宗乾隆帝皇子及诸扈從王公大臣,蒙古臺吉,登临尼什哈山。至山,高宗皇帝祭龙潭以祀神佑,封神树之祭,纳入朝廷重祀之典,由驻守之吉林将军,于初夏,仲秋率文武官员备猪、羊、灌潔粢盛同日而祭,帝归,書御诗尼什哈山,以誌登山祭龙潭,封神树、謁白衣大士之举、此御祭之碑额,乃清代壬辰年吉市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龙山之园林旧制,以服务乡梓,盡龙山之胜。立此碑以为誌也。
华盖榆。相传,乾隆帝登临龙潭山,看见一棵榆树,只见该榆树枝繁叶茂、绿树成荫,便纳凉小憩,顿时觉得舒服清爽,他高兴地说:“榆冠葱茏,胜吾黄罗华盖,真乃华盖大将军也!”从此,人们便将此树取名“华盖榆”。
乾隆皇帝的御诗《尼什哈山》。诗曰:吉林城东二十里,尼什哈山巍岌屹。渡江揽景一登峰,红绿清秋错如绮。精蓝大士乃白衣,何代普陀飞至此。 天池湛蓝万山巅,翠越倒影波中美。旱不知竭涝不盈,亦不飞流落涧底。地灵宅荣固其宜,兆卟维鱼谁所始。尼什哈山便是龙潭山。
一座龙潭山,半部东北史。龙潭山历经了夫余国、高句丽、渤海国、辽金明清的漫长时光洗礼,显得历史厚重,累累沧桑。
前往御道。
御道。清乾隆十九年《1754》高宗乾隆皇帝登临尼什哈山《今龙潭山》时,见山高陡峭,绿树浓荫,便在此停骑下马,小憩之后,乾隆皇帝率皇子及百官步行登山,从示对龙潭及太祖努尔哈赤避难神树之崇敬。
御道。
海东青广场。 海冬青又叫神鸟。海东青是女真人的图腾,中文名鹧应,即肃慎语(满语)“雄库鲁”,意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传说中十万只神鹰才出一只“海东青”。
石阶。
“雨晹时若”牌坊。雨晹时若,意思是雨天晴天的时机全凭你龙王爷掌握。这是古人为行云布雨的龙王爷敬献的祈求风调雨顺的颂德牌坊。
断岭。
古城墙的断面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因民间风传龙潭山遗存沿山岗逶迤起伏,蜿蜒若龙行于林莽之间,有帝王风水之兆。康熙帝便命吉林将军派八旗兵丁将古城墙从中截断。此处也因之被称为断岭。
龙潭山寺庙群。
清乾隆时建的观音堂、龙王庙、关帝庙等,统称龙凤寺。
龙凤寺入口。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八月初九,清高宗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东巡吉林时,曾游览了龙凤寺,祭礼了龙潭,并为观音堂正殿书写了“福佑大东”匾额,已经毁于文革。现在这四个字是中国著名书法家苗子的墨宝。并封一棵28米多高,挺直无曲、枝叶翦齐的黄婆罗树为“神树”。此后,每年春秋两季,清驻吉林的文武官员在吉林将军率领下,都要到龙潭山祭礼“龙潭”与“神树”。民国年间,“神树”萎残凋谢了。
龙凤寺。
旱牢遗址。直径10.6米,深3米左右,是山城内储备物资的仓库。
南天门。
南天门革命纪念遗址。
从南天门处继续前行,就到达龙潭山最高处,平台上有一座红塔。
红塔雄姿。
眺望四周。
下山木栈道。
松鼠。
铜雕:“孩童戏马”。
“挹婁澤洽”牌坊。光绪十七年(1891年),应吉林将军希元奏请,光绪帝题写。“挹娄”一词,属联绵词,书面形式和词义多无联系。“泽”和“洽”意义相近,都有润泽、浸润之意。“挹娄泽洽”可理解为“先祖恩德广大”。
水牢,亦称“龙潭”。经考证是高句丽时代戍守山城士兵利用山泉修建的备用贮水池。
水牢
龙潭印月。
龙潭印月碑。
在龙潭东南侧,有乾隆御笔“滚滚遥源出不咸,大东王气起龙潜”。出自,乾隆帝在登上山顶的南天门之后,俯视着山下“大江弯弓”的美景,即兴赋《松花江》一首:“滚滚遥源出不咸,大东王气起龙潜。劈空解使山原折,接上那辞雾雨添。两岸参差青嶂印,一川萦缪碧波恬。地中呈象原檐鼓,石辨支机孰是严”。
双龙碑。
封神树。龙潭不远处,曾有一棵桦树,高大粗壮。有文字曾记载描述,“高九丈有余,径二尺,上下标直,枝叶翦齐。 ”相传,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部攻打吉林乌拉国时,兵败后曾躲在此桦树之下而幸免于难。乾隆登临龙潭山祭龙潭时,便将此树封为神树,并且下旨,每年初夏仲秋,吉林官员都要祭祀龙潭和这棵神树。 在民国初年废止祭祀活动后,这棵神树便枯萎了,十分神奇。如今老树旁又有新树拔地而起。
消灾石。其后文字描述为:北京白云观、龙王庙法师,吉林玄帝观道众,感昔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曾藏身神树下,躲过一厄灾罹难。故将玄帝观之七星消灾石,熏淋斋醮,诵七星天罡,奉置于此,发愿为百姓消灾除难,祝顺祈福。
小白山位居城市西南,是“白虎”之位。小白山满语称“温德亨”或“温德赫恩”,意为“祭祀板”,也是祭祀之山的意思。
满族人一直视长白山为自己圣山,保护自己民族繁荣昌盛。自金朝开始,就以国家名义开始祭祀长白山,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西北宝马城为大金国长白山神庙遗址。
清朝历代皇帝都要祭拜满清发祥地长白山。清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命大臣觉罗武木讷一行四人前往长白山拜谒。5月4日由北京启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白云缥缈的冰雪山头,遂登临拜。前后共用了4个月,于8月21日返京,详情呈报皇帝。康熙帝感到长白山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遂决定遥祭长白山。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视察吉林时,率太子及诸大臣,在松花江边望祭长白山,行三跪九叩大礼,这就是满清皇族第一次遥祭长白山的活动。
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小白山上修建望祭殿正殿五楹,山麓建供主祭官驻跸的祭器楼二楹,山下建饲养供祭祀牲品的鹿囿一处。
望祭殿设“长白山之神位”,每年春秋两季由地方官员代皇帝在此祭祀长白山。
望祭殿建成后,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亲临小白山祭祀。最后一次,就在满洲国时候,1934年溥仪亲自来祭祀。当时的小白山古树繁茂,芳草铺地,山花烂漫,百鸟声喧,风景十分幽美。“白山鹿囿”也成为吉林旧时八景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小白山痛遭国民党军队破坏,仅存的祭器楼也毁于十年动乱,只留下遗址。
小白山2007年被定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间小路。
北侧山上原清代修建的望祭殿已荡然无存,这是当地村民搭建的临时小望祭殿。
在北侧山头看到的东南侧小白山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