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钝
今天听了一期《圆桌派》,主题是“魔鬼藏在细节里”,主持人窦文涛,嘉宾三位,史航,马伯庸,蒋方舟,一水儿的编剧和作家。
这一期讲到作家的视角喜欢观察细节这事,有两个例子我印象很深,一个是讲爱情,说一个商场打烊之后,有一个女营业员就走楼梯下班回家,手就在扶手上扶了那么一下,然后一个暗恋她的保安,就默默地在她身后下楼,手也在扶手的同一个地方扶了那么一下;还有一个讲的是不爱了,经历了很多最终又分开的男女主角,在很多年后又通上了电话,女主角就拎着电话,讲自己最近过得怎么样,听对面的人说结婚了生了了等等等等。挂下电话之后,女主角发现自己的口红沾在了牙印上,虽然对面的人看不到,也一直保持着一个僵硬的笑容,保持得太久了就留下了印记。
这个观察的视角,我是有过的。
有时它会让你感觉世界很温柔。
比如我从家里回上海的时候,三个小时的车程,我爸会给我带瓶水。他是把水烧开了,凉透了,再找个瓶子装起来,临到要拧瓶盖的时候,他又想起件事,掏出随手的手帕,把瓶口的地方里里外外擦了擦,然后再拧上瓶盖,放在我的包里。
比如女人不管几岁都爱美这件事。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碰到个神采奕奕的老阿姨,全身打扮非常的时尚利落,学着现在潮流穿了短一截的九分裤,配平底鞋露出脚踝,然后不合时宜地,配了一双肉色的丝袜。不知为何,我觉得这一幕很生动,好像可以看到阿姨在出门前的纠结,哎不穿袜子吧可能会有点冷,穿双棉袜呢又太显颜色了不好看,那还是穿双丝袜吧!
有时它会让你感觉这世界不是你想像得那种温柔。
我常在走路的时候被不知名的东西(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绊倒。人的潜意识很奇怪哦,明明身边是有一群朋友的,似乎要摔倒的瞬间,我却准确地想要抓住身边某个男生的胳膊,因为我对这个人有些暧昧的好感。
而这个时候呢,对方的第一反应,是向后退了一步。
当时我以极诡异的角度调整好了自己的平衡,站好,看了他一眼。心里哇凉哇凉,呼呼地吹冷风。
还有一个我认识了几年的朋友,来往不多,却一直保持着联系。好几回他说要出去旅行,我假期不够没能参与,他就会说“那我给你寄明信片吧”。一回两回地,也从没见到真寄过,我心里就觉得这人有点言而无信那意思。
后来偶尔和同一群朋友凑上了时间,结伴出游,他和同行的一对夫妇很是熟识,一直帮忙带着他们的小孩,又是推车又是抱的,任劳任怨。有一幕很有意思,他抱着那小孩,小孩咿咿呀呀地很起劲地在跟他讲件什么事情,可是他的眼睛完全看着另一个地方,明显是没有在注意小孩的。这时小孩的妈妈正好走在我边上,她笑着说,“你别看他这样呀,其实他心里是不喜欢小孩的。”
那一瞬间我好像有点理解,他是个很好很体贴的人,因为礼貌或者教养或者尊重,他会说一些话做一些事,但他的心思,其实没到那份上。
观察细节,就好像拿了个放大镜在看这个世界。
我喜欢的那些被放大了,我不喜欢的那些也被放大了。
我想过很多次,“为什么要写作”这件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希望我能让别人在稀松平常中看到一些没有看到的东西,然后想说,噢,是哦,之前没注意,但好像真是这样哦。
如果一直拿放大镜看着,会觉得有点辛苦。
会有我觉得别人很糟糕的时候,但更差的,是会有觉得自己很糟糕的时候。
前一阵在公司发生一个事情,某个数字的结果和我交上去的预期有一定的差异,然后老板就问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脑子都没过,一张口就说,哦因为XXX这个事情没有第一时间跟我说……
老板说,哦,XXX,你过来一下哦!这块事情你怎么没有说?
事情过了之后,我很懊恼。这件事情不应该是XXX的责任,可是我的讲法却让XXX听起来像是罪魁祸首。可是那一瞬间,我就这么毫无迟疑地把锅甩了出去,以前我一直很讨厌这种甩锅行为,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的人呢?
史航今天讲到观察细节这事,有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本身是个悲观主义者,那观察细节会让TA触底反弹,就是,哇,原来这个世界还有这么多美好啊!”
“如果一个人本身是个乐观主义者,那就恰好相反,TA会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发现很多让人悲观的事实。”
我大概就是后者。所以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我做得有点累。
所以最近我想要放空自己,我不观察,不思考,也不体谅。我想要凭着自己的直觉,蛮不讲理地生活一阵子。
我想要做一个迟钝的人,除了我的笑容我的眼泪,我感受不到坐在我身边的这个人心里在想什么,我也不愿去揣测。我想按照所有表面上显露出上的,字面上写着的,去生活一阵子。
等我的心坚强一些了,我再睁开双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