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先生:出自岳麓的学术大师
书名:岳麓书院史
作者:朱汉民、邓洪波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因筑室石船山下从事著述,学者称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他是明代岳麓书院最杰出的生徒,清初著名的学术大师。今年是船山先生诞辰400周年,今日起,书院君带你纵览名生风云榜……
王夫之像
王夫之自幼颖悟过人,十四岁即考中秀才。崇祯十一年(1638),十九岁的他,升入岳麓书院肄业。《南岳邝氏族谱》载王夫之撰《邝氏南乡墓志》云:“君讳鹏陞,字南乡。……戊寅(崇祯十一年),夫之等肄业岳麓,与君订行社,聚首论文,相得甚欢。”可见,在院期间他思想活跃,具有组织能力,结成“行社”这一社团组织开展活动。
其时山长吴道行节高寿尊,讲学“以朱张为宗”,提学高世泰亦曾来院讲学,以东林风节砥砺诸生,他们都对王夫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高世泰,王夫之晚年仍念念不忘其对自己制艺所作的“忠肝义胆,情见乎词”的批语。罗正钧曾说:“先生渊源家学,其以文受知者,《行状》所述数公,自欧阳方然外,均未尝著之言论,惟汇旃先生,《逸文》自序及《莲峰志》皆称之为师。《南窗漫记》系晚年之作,犹拳拳追念。”可见他始终不忘老师的教诲,也反映出东林精神对他的深刻影响。
民族气节
崇祯十五年(1642),他参加乡试,与其兄介之同时中举。两年之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明王朝覆灭,不久清兵入关,长驱中原,乃师绝食殉国。社会进入王船山所谓“大运倾覆”“地裂天倾”的巨变时期。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从仇恨农民起义军不与张献忠部合作,逐渐转变为同意联合农民武装共同抗清。他不但揭竿衡山,举兵抗清,而且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出仕南明永历朝廷,积极参加抗清斗争。但终因不满王化澄为首的贪桩枉法的官僚集团,不久即愤然离去,流亡于瑶族山区。
顺治末年,南明政权灭亡,全国范围内的抗清斗争逐渐平息,于是他又潜依山林,发愤著作,从理论上总结明亡的经验教训,“哀其所败,原其所剧”,以唤起后人,恢复故物。康熙间,吴三桂发动叛乱,他又逃入深山,不予合作。事后巡抚郑端嘉之,想借机请其出山,他终“以病辞”,不肯出仕清朝,直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逝世,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王夫之的著作,不论是史学力作《读通鉴论》《宋论》,还是哲学名著《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噩梦》等,都有反清的民族民主思想贯穿其中,因而长期被列为禁书,不得传播。到同治年间,才由岳麓诸生曾国荃等以《船山遗书》刊布于世,并借湘军如日中天之势,流传天下,号为“衡阳王氏之学”。
书院师生在船山祠祭拜船山先生
光绪间,岳麓书院建船山祠,专祠王夫之,以表示对这位出自岳麓的学术大师的推崇。遗书与祠祀结合,使得王氏之学上接濂溪之学、朱张之学而成湖湘宋明儒学一系,经晚清民国弘扬,又成为反清革命运动有力的思想武器之一。今人则有从王船山到毛泽东之说,于是衡阳王氏之学实可视作湖湘文化从古代接通近现代的桥梁。
大思想家
王夫之与黄宗羲、顾炎武齐名,是我国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他博学多才,著作丰富,已著录的有百种之多,流传至今者还有73种,401卷,约470余万字。这些著作涉及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文学、语言、教育等各个领域,并在每一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和贡献。
在哲学上,他继承了王充、张载的思想传统,完善了元气本体论,在理、气、道、器等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使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
在认识论方面,他坚持由物到人、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在伦理观上,他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主张“离欲而别无理”的自然人性论,肯定了物质生活的合理性。特别是他富有独创性地提出“性日生日成”的人性思想,肯定了人性是在社会环境中日生日成的。
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土地非帝王私产,应归耕者所有,反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对横征暴敛的封建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在历史观上,他批判了历史循环论和复古论,认为历史是进化的、向前发展的。总之,船山学术成就卓越,诚如谭嗣同所说的“五百年来,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也如近人嵇文甫先生云:“船山有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内容极为丰富,是一座宝贵的矿藏,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和教育。”当代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也认为“他的思想蕴含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
“六经责我开生面”
船山治学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与他求实的正确方法和态度有关。他熟读经书,却不为经书的现成结论所束缚,而是运用经书的基本精神于现实生活和现实斗争之中,对经书作新的解释和阐发,这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六经责我开生面”。
他崇奉儒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即使是对他所特别憎恨的佛老哲学、陆王心学和申韩之学,也不是采取简单粗暴一概骂倒的态度,而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思想。
这正是船山学说之所以能具有独创性,能集诸家大成的奥秘所在。此即批判吸收,既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而是否定之中有所肯定,肯定之中又有所否定,这样肯定与否定、批判与继承的统一,便使得他的学说能以“坐集千古之智”,超越其前辈,达到新的高峰。
民国时期船山书影
学术自由
对于书院,他也有自己精到的见解。他认为“咸平四年,诏赐《九经》于聚徒讲诵之所,与州县学校等,此书院之始也。嗣是而孙明复、胡安定起,师道立,学者兴,以成乎周、程、朱、张之盛”,即认为书院是理学的基地:
“及韩侂胄立伪学之名,延及张居正、魏忠贤率以此附,致儒者于罪罟之中,毁其聚讲之所,陷其受学之人,钳网修士,如防盗贼。非妨贤病国、祖申商以虞刘天下者,未有以此为谋国之术者也。”
对历史上禁止学术自由、毁废书院的行径,他进行了猛烈抨击:
“以书院为可毁,不得与琳宫焚宇之庄严而并峙;以讲学为必禁,不得与丹灶刹竿之幻术而偕行。非妒贤病国之小人,谁忍为此戕贼仁义之峻法哉!”
这实际上是对清初抑制书院政策的谴责,反映了他要求政治、学术自由,发展书院事业的思想。
岳麓书院船山祠
*本文整理自朱汉民、邓洪波教授《岳麓书院史》,文章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