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三十一章:平抑肝阳

  …………………………………………………………………………………………………………………………

  第三十一类:《平抑肝阳》

  (6味/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蒺藜)

  …………………………………………………………………………………………………………………………

  《赭石》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代赭石、代赭、赤赭石、钉头赭石、铁朱、红石头、须丸、赤土、血师、紫朱。

  药科——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药类——平抑肝阳。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心、胃、肺。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主治——吐血,衄血,崩漏下血,眩晕耳鸣,噫气,喘息,呕吐,呃逆。

  现治——急惊风,慢惊风。逆气上冲奔逼,惊痫,惊悸,肝郁多怒,月经不止。

  参治——贼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呀呷有声,卧睡不得,伤寒发汗,血痹,血瘀,尿血,崩中淋沥不止,妊娠胎堕(下血不止),赤眼肿闭,胃火牙龈作痛,喉痹肿痛,息道滞塞不通,肺胃逆气,惊气入腹,宿食结于肠间,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带下百病,肠风血痢,五痫,疳疾,大便不通,夜多小便,痔瘘,一切疮疖,诸丹热毒,蛊毒。

  药理——下气,降火,降痰,化痰,消肿,健脾,平肝,安产,安胎,养血气,金疮长肉,血分去瘀生新,升高白细胞数。

  用法——水煎(打碎先煎),研末,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止血时煅用。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研末(常量3g),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性(不可久服,损肝肺)。畏天雄、附子。孕妇忌服,气不足者忌服,阳虚阴萎者忌服,下部虚寒者者忌服,津液燥者禁用,虚寒证者忌服。

  …………………………………………………………………………………………………………………………

  《龙骨》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五花龙骨、白龙骨。

  药科——古代哺乳动物象类、犀类、三趾马、牛类、鹿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

  产地——多产于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药类——平抑肝阳。

  药性——平。

  药味——甘、涩。

  入经——肝、心、肾、大肠。

  功效——平肝,潜阳,镇心,安神,固涩,收敛。

  主治——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头晕目眩,自汗盗汗,失眠健忘,崩漏带下,久泻久痢,遗精遗尿,湿疮,溃疡久不收口。

  现治——淋巴结结核。风痫,惊搐,心虚,恚怒,神志不宁,卧起不安,症瘕坚结。

  参治——亡阳,亡血,失精,吐血,衄血,鼻洪,鼻衄出血,便血,尿血,肠风下血,金疮出血,伤寒,阴头寒,四肢痿枯,产后虚汗不止,发落,目眩,两耳湿烂,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渴疾,咳逆,小儿脐疮,肠痈内疽,怀孕漏胎,淋浊,阴疟,小儿因痢脱肛,阴蚀,阴囊汗痒,汤火伤。

  药理——止血,止汗,敛汗,固精,固肠,生肌,敛疮,镇惊,镇静,健脾,益肾,安五藏,涩肠胃,缩小便,养精神,定魂魄,增加催眠率,缩短凝血时间。

  用法——水煎(打碎先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安神平肝宜生用,收涩敛疮宜煅用。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畏石膏。忌鱼。实邪者忌服,湿热积滞者慎服。

  …………………………………………………………………………………………………………………………

  《牡蛎》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蛎蛤、牡蛤、蚝壳、蛎房、蚝莆、左壳、古贲、海蛎子壳、海砺子皮、左牡蛎。

  药科——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产地——近江牡蛎及长牡蛎分布于全国沿海各地,大连湾牡蛎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沿海。

  药类——平抑肝阳。

  药性——微寒。

  药味——咸。

  入经——肝、胆、肾。

  功效——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煅牡蛎收敛固涩。

  主治——自汗盗汗,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蛎痰核,癥瘕痞块,胃痛泛酸,遗精崩带。

  现治——百合病,肺结核,紫癜风,钙质缺乏。惊痫,惊恚怒气,阴虚阳亢。

  参治——惊惕,拘缓,烦躁,伤寒寒热,虚热去来不定,温病,风热,潮热,烦热,气虚,阴汗,津液不固,一切渴,消渴饮水,老血,疝瘕,积块,肿块,结核,风虚头痛,虚劳鼻血,喉痹,瘿瘤,鼠瘘,咳嗽,呃逆,吞酸,心脾气痛,月经不止,崩中漏下,赤白不止,白带,小便数多,小便淋闭,大便溏甚,疟疾寒热,痢下,阴囊水肿,痈肿初起,金疮出血,

  药理——牡蛎为制酸剂(有和胃镇痛作用,治胃酸过多),牡蛎为软坚收涩之剂。清热,止汗,止渴,除湿,化痰,敛阴,涩精,涩肠,止痛,镇静,强骨节,补肾气,止大小便,增强免疫功能,局部麻醉,抑制神经肌肉兴奋,抗胃溃疡损伤。

  用法——水煎(先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干撒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麻黄、茱萸、辛夷。不宜多服久服。虚而有寒者忌服。

  …………………………………………………………………………………………………………………………

  《石决明》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海决明、鲍鱼皮、鲍鱼壳、九孔螺、千里光、金蛤蜊皮、九孔石决明、光底海决。

  药科——鲍科动物杂色鲍等同属数种的贝壳。

  产地——分布于广东、海南、台湾和福建沿海。

  药类——平抑肝阳。

  药性——寒。

  药味——咸。

  入经——肝、肾。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现治——高血压,青光眼。肝阳上扰,惊搐,锁喉风,外伤出血。

  参治——手足痉挛,骨蒸,目暴肿疼痛,怕日羞明,五淋淋症,根脚极厚,痔漏,疡疽。

  药理——除热,软坚,滋肾,抑制免疫,抑菌,耐氧,抗凝,扩张气管,扩张支气管,增加肺灌流量。

  用法——水煎(先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水飞点眼)。

  用量——水煎(常量3~15克),外用(适量)。

  禁忌——反云母。畏旋覆花。脾胃虚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者忌服,胃酸缺乏者禁服。

  …………………………………………………………………………………………………………………………

  《珍珠母》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珠母、真珠母、明珠母、珠牡。

  药科——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等双壳类动物的贝壳。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

  药类——平抑肝阳。

  药性——寒。

  药味——咸。

  入经——肝、心。

  功效——平肝,潜阳,定惊,明目。

  主治——头痛眩晕,烦躁失眠,肝热目赤,肝虚目昏。

  现治——冠心病,白内障。肝阳上升,惊痫,癫狂,心悸,小儿惊搐发痉。

  参治——吐血,衄血,妇女血热血崩,眼翳,视神经萎缩,耳呜,面颊燥热,胸腹腆胀。

  药理——止血,滋肝阴,安神魂,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抗氧化,抗溃疡,促进酸性胃溃疡愈合,增加氨基酸,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改善记忆力,改善运动能力,延迟白内障形成。

  用法——水煎(先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9~24克)。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

  《蒺藜》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野菱角、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狗娃刺、三角蒺藜、蒺骨子、旁通、血见愁。

  药科——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以长江北部为多。河南、河北等地有栽培。

  药类——平肝熄风。

  药性——微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肝。

  功效——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胸胁胀痛,乳闭乳痈,风疹瘙痒。

  现治——白癜风。肝气郁结,奔豚,疝瘕,通身浮肿,身体风痒,小便不通。

  参治——眼疾,牙齿出血不止,牙齿动摇疼痛,咳唾脓血腥秽,肺痿,乳岩作块作痛,乳胀不行,胸痹,膈中胀闷不通作痛,急引腰脊痛,下痢,一切脚气。

  药理——利尿,强壮,延缓衰老,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变态反应,抗乙酰胆碱,抑制接触性皮炎。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水煎洗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6~9克),外用(适量)。

  禁忌——小毒。孕妇慎服,血虚气弱者忌服。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