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四十章:利尿通淋
…………………………………………………………………………………………………………………………
第四十类:《利尿通淋》
(15味/金钱草、车前子、泽泻、车前草、滑石、通草、木通、猪苓、萆薢、石韦、瞿麦、薏苡仁、海金沙、地肤子、冬葵子)
…………………………………………………………………………………………………………………………
《金钱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大金钱草、大连钱草、铜钱草、蜈蚣草、路边黄、过路黄、黄疸草、对坐草。
药科——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全草。
产地——分布于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微寒。
药味——甘、咸。
入经——肝、胆、肾、膀。
功效——清利湿热,利尿消肿,通淋退黄。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热淋,沙淋,尿涩作痛,黄疸尿赤,痈肿疔疮。
现治——高血压,腮腺炎,肺结核,慢性肺炎,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沙石淋),输尿管结石,肾炎水肿,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风湿性关节炎。
参治——惊痫,产后惊风,头风风邪,擦鹅掌风,风湿麻木,风湿痹痛,筋骨疼痛,吐血,下血,小儿痫热,伤风咳嗽,脑漏,牙疼(汁漱),瘰疬,胎咳,肺痈,小儿疳积,肚痈,妇人小腹痛,腹水肿胀,子肿,月经不调,红崩带下,白带,白浊,淋浊,石淋,疟疾,尿涩作痛,便毒,痔漏,玉茎肿痛,皮肤撞伤青肿,湿疹,肿毒,疮毒,疮癣,疮疖,疮疥,脓庖疮,白虎丹,蛇咬,烧伤,跌打损伤。
药理——解热,去风,止渴,镇咳,止血,破积,散瘀,利胆,抑制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解毒,抗菌,抗炎,止痛,排结石,预防胆结石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松弛血管平滑肌。
用法——水煎,浸洒,捣汁,外用(外敷治恶疮,煎汤洗一切疮疥,鲜草捣汁外敷腮腺炎,研汁点暴赤眼,以盐揉贴肿毒并风癣,浸酒舒筋活络,取汁调酒更效)。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鲜品量加倍),外用(适量)。
禁忌——用金钱草治结石,时间须较长,要长期坚持服药,一般需一个月以上。
…………………………………………………………………………………………………………………………
《车前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车前实、凤眼前仁、耳朵穗子、虾蟆衣子。
药科——车前草科植物车前的种子。
产地——分布全国各地。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微寒。
药味——甘。
入经——肝、肺、肾、小肠。
功效——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
主治——风热目暗涩痛,目赤障翳、小便不通,热淋,石淋,淋浊,湿盛,水泻,水肿。
现治——高血压,颞下颌扰乱症。鼻血不止,小便尿血,小便血淋作痛,阴茎肿痛。
参治——肝肾俱虚,烦渴引饮,湿痹,小儿头疮,脑痛泪出,两眼红痛,眼常昏暗,迎风流泪,喉痹,乳蛾,痰热咳嗽,小儿伏暑吐泻,消化不良,湿气腰痛,肝中风热,小肠中热,血闭难产,小产,淋沥癃闭,泻痢,带下,白浊,阴囊冷痛,阴痒痛,湿疮,脓泡疮。
药理——益精,强阴,下气,镇咳,养肺,止痛,转正胎位,预防肾结石形成,促进关节囊组织增生,恢复关节囊的松弛。
用法——水煎(包煎),丸剂,散剂,外用(水煎洗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忌与淡渗药同用。阳气下陷者禁服,肾虚精滑者禁服,内无湿热者禁服。
…………………………………………………………………………………………………………………………
《泽泻》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水泻、水泽、泽芝、芒芋、鹄泻、水白菜、如意菜、如意花、一枝花、天鹅蛋。
药科——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
产地——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
川、贵州、云南、新疆等地。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寒。
药味——甘、淡。
入经——肾、膀。
功效——利小便,清湿热。
主治——痰饮,呕吐,淋病,泻痢,尿血,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
现治——高血压,高血脂,中耳积液,耳源性眩晕,冠心病,风心病水肿,糖尿病,脂肪肝,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睾丸鞘膜积液,室性期前收缩,急性尿潴留。
参治——风疾,酒风,风虚,体虚反复感冒,寒热,寒颤,少气,多汗,汗出如浴,面目身黄,头目眩晕,咳逆,涎潮,呕吐痰涎,乳汁不出,妊娠遍身浮肿,难产,五种腰痛,小便赤涩,大便不通,膀胱气滞,泄泻,冒暑霍乱,湿热黄疸,热淋涩痛,肾脏风生疮。
药理——通窍,辟秽,强志,不忘,利九窍,补不足,除邪气,益智慧,耳目聪明,辛香疏达,化浊降脂,抗菌,抗炎,降血压,降血糖,调节血脂,抗脂肪肝,防治高脂血症,保护急性肝损伤,抗肾结石形成,抗动脉粥样化,抗兔肌痉挛,抗肾炎活性扩张冠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接触性皮炎,松弛主动脉条纹收缩。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外敷)。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外用(适量)。
禁忌——畏海蛤、文蛤。不宜与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同用。孕妇忌用,儿童慎用,无湿热者禁服,肾虚精滑者禁服。
…………………………………………………………………………………………………………………………
《车前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车轮草、蛤蟆草、生舌草、牛舌草、灰盆草、饭匙草、地胆头、驴耳朵菜。
药科——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全草(本文以平车前为例)。
产地——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肝、肺、肾、小肠。
功效——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
主治——吐血衄血,痰热咳嗽,暑湿泻痢,热淋涩痛,水肿尿少,痈肿疮毒。
现治——高血压,流行性腮腺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肾炎,痛风性关节炎。
参治——肝热目赤,痄腮,咽喉肿痛,湿气腰痛,热结膀胱,尿血渗痛,大便秘结,淋症,带淋浊下,丹毒。
药理——平喘,镇咳,抗菌,抗炎,抑制肿瘤,抑制癌症,抗病原微生物,对抗氯化钡收缩,对抗组胺收缩,促进支气管分泌,促进消化道分泌,双向调节胃液分泌,暂时性增加肠液分泌,促进肠管运动,降低肠管收缩幅度,促进子宫运动。
用法——水煎,捣汁,外用(鲜品适量,煎水洗、捣烂敷或绞汁涂)。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鲜品量30~60克),外用(适量)。
禁忌——精滑不固者禁服。
…………………………………………………………………………………………………………………………
《滑石》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生滑石、飞滑石、白滑石、活石、画石、液石、夕冷、共石、脱石、脆石、留石。
药科——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的矿石。
产地——分布于辽宁、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江西、浙江等省。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寒。
药味——甘、淡。
入经——胃、肺、膀胱。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主治——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尿热涩痛,热淋,石淋,痱子,湿疹,湿疮。
现治——感冒久在太阳,气塑关格不通,热毒怪病,中热,中暑,伏暑,吐血,衄血。
参治——凝血,火毒,发热恶寒,伤寒,憎寒壮热,疫疠,心神恍惚,烦热心躁,身热,烦渴引饮,身体黄,毛发如铁,额黑,面上粉刺,目赤鼻胀,口疮,牙齿疳蚀,乳痈,乳难,难产,妇人脬转,热蓄膀胱,小便不通,大便溏黑,吐痢泄泻,下痢赤白,黄疸,五淋,茎中疼痛,足下热,脚趾缝烂,水肿,皮肤湿烂,小儿体热痱疮,浑身出斑,天泡湿热,诸疮肿毒,金疮出血。
药理——降心火之要药。宽中,渗湿,止渴,活血,通经,化痰,利窍,镇吐,止泻,清三焦,凉六府,益精气,利津液,补脾胃,实大肠,利小便,化食毒,通九窍六腑津液,抑菌,消炎,保护胃肠道黏膜。
用法——水煎(布包),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慎服,脾胃虚弱者忌服,肾虚滑精者禁服,热病津伤者忌服。
…………………………………………………………………………………………………………………………
《通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大通草、白通草、方通草、通花、方通、泡通、寇脱、五加风、通花根。
药科——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
产地——分布于湖南、湖北、福建、台湾等地。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微寒。
药味——甘、淡。
入经——胃、肺。
功效——清热,利尿,通气,下乳。
主治——乳汁不下,水肿尿少,湿热尿赤,淋病涩痛。
现治——急性肾炎。一身黄肿透明,目昏,耳聋,息肉,气息不通(不闻香臭)。
参治——伤寒,心烦,鼻痈,失音,呕哕,催乳,肾肿,膀胱积热尿闭,小便数急痛,月经不调,经闭,白带,黄疸,五淋,癃闭,痈疽。
药理——解诸药毒。催生,下胞,泻肺,明目,排钾。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绵裹塞鼻)。
用量——水煎(常量3~6克),外用(适量)。
禁忌——虚脱者忌服,气阴两虚者忌服,内无湿热者忌服。
…………………………………………………………………………………………………………………………
《木通》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通草、活血藤、万年藤、丁翁、丁父、附支、葍藤、王翁、万年、燕蕧、乌蕧。
药科——木通科植物木通的干燥藤茎。
产地——分布于陕西、河南、同东、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心、小肠、膀胱。
功效——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
现治——睾丸炎。
主治——湿热痹痛,口舌生疮,经闭乳少,心烦尿赤,淋证,水肿。
参治——小儿瘫痪,身体虚肿,遍身拘痛,积聚血块,心经有热,狂躁,烦热,自汗,多睡,头痛目眩,面赤,耳聋,鼻息肉,疮疖鼻塞,唇焦,咬牙,口渴,喉痹,鼠瘘,羸劣乳结,脾胃寒热,肠鸣腹大,小肠有火,月经不调,堕胎,脾疸,尿血,小便不通,小便淋痛,三虫,痈肿诸结不消,诸瘘疮,踒折,金疮,恶疮。
药理——行水,止渴,下气,排脓,宽心,除烦,开关格,明耳目,通小肠,利大便,通利九窍,通利血脉关节,催生下胞,令人不忘,抗菌,止痛。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6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忌服,内无湿热者忌服,气弱者忌服,心气弱者忌服,肾气虚者忌服,津亏者忌服,汗不彻者忌服,口舌燥者忌服,精滑者忌服,尿频者忌服。
…………………………………………………………………………………………………………………………
《猪苓》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枫苓、豨苓、猪茯苓、猪屎苓、野猪粪、野猪食、地乌桃、司马彪、。
药科——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产地——主产于陕西、云南、河南等地。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平。
药味——甘、淡。
入经——肾、膀胱。
功效——利尿,渗湿。
主治——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水肿。
现治——肝硬化腹水,尿道痛。
参治——伤寒,发热,口渴,通身肿满,嗜卧不食,呕吐,肠胃寒湿,脐下硬痛,尿急,尿频,梦遗,热淋,子淋,痃疟,濡泻无度。
药理——利尿,保肝,提高免疫机能,抑菌,抗癌,抗放射线。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
禁忌——无水湿者禁用,有湿症而肾虚者忌服。
…………………………………………………………………………………………………………………………
《萆薢》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绵萆薢、粉萆薢、白萆薢、川萆薢、白菝葜、竹木、百枝、土薯蓣、麻甲头。
药科——薯蓣科植物绵萆薜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平。
药味——苦。
入经——肾、胃。
功效——利湿浊,祛风,通痹。
主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筋脉屈伸不利,脾胃湿热下注,热淋,石淋,膏淋,小便不利,尿浊,带下,遗精。
现治——慢性前列腺炎,皮肤病。牙疼,痔漏,脚气肿痛(行履不稳)。
参治——下焦虚寒,阴痿失溺,骨痿不能起床,肾损,肠风,小肠气,小肠虚冷,小便频数,白带,热下注膀胱。
药理——杀虫,抗菌,降血糖,抑制肿瘤细胞,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
禁忌——忌茗、醋。畏葵根、大黄、柴胡牡蛎、前胡。肾虚阴亏者忌服。
…………………………………………………………………………………………………………………………
《石韦》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石剑、石兰、石皮、蛇舌风、小石韦、飞刀剑、金茶匙。
药科——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石韦或有柄石韦的叶。
产地——主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微寒。
药味——苦、甘。
入经——肺、膀胱。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止血。
主治——吐血,衄血,尿血,崩中,漏下,血淋,石淋,热淋,肺热咳嗽,肾炎水肿。
现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尿路结石,白细胞下降(放疗和化疗引起)。
参治——心经蕴热,小腹膨脝,便前有血,淋浊,小便微涩赤黄,小便淋痛,痢疾,烫火伤。
药理——解热,祛痰,镇咳,调节免疫功能,抗菌,抗炎,抗病毒,抗凝血,升高白细胞(放化疗),增强机体吞噬细胞能力,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用法——水煎,研末,散剂,外用(研末涂敷)。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
禁忌——无湿热者禁用,阴虚者忌服。
…………………………………………………………………………………………………………………………
《瞿麦》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大兰、龙须、洛阳花、麦句姜、四时美、石竹子花、十样景花、南天竺草。
药科——石竹科植物瞿麦或石竹的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心、小肠。
功效——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主治——月经闭止,小便不通,热淋,石淋,淋沥涩痛。
现治——食管癌,直肠癌,大小便俱出血。
参治——血妄行(九窍皆出),目赤肿痛,下焦结热,血淋,血瘀,小便涩痛,妇女外阴糜烂,皮肤湿疮,浸淫,鱼脐毒疮肿。
药理——抑菌,降血压,微溶血。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桑螵蛸。孕妇忌服,新产者禁服,小便不利者忌服,脾气虚者忌服,肾气虚者忌服,下焦虚寒者忌服。
…………………………………………………………………………………………………………………………
《薏苡仁》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苡仁、薏苡、苡米、薏米、薏仁米、薏珠子、草珠儿、回回米。
药科——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
产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江苏等地。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凉。
药味——甘、淡。
入经——脾、肺、胃。
功效——健脾,利湿,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主治——湿痹,筋脉拘挛,痿弱无力,屈伸不利,肺痈,肠痈,咳吐脓痰,脾虚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水湿停蓄,淋浊,脚气浮肿。
现治——发热,汗出当风,消渴饮水,肢体痿痹,身疼,鼻中生疮,喘急,腰脊酸疼,心胸甲错,乳岩,肺痿唾脓血,沙石热淋,丘疹性荨麻疹,扁平疣。
药理——增强免疫功能,抗炎,镇痛,抗癌,降血糖,抗肿瘤,促排卵,抑制骨骼肌收缩,抑制胰蛋白酶。小剂量兴奋呼吸中枢,大剂量抑制呼吸中枢。
用法——水煎,煮粥,作羹,浸酒,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外用(适量)。
禁忌——本品力缓,宜多服久服。孕妇慎用,脾虚无湿者忌服,大便燥结者忌服。
…………………………………………………………………………………………………………………………
《海金沙》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海金砂、吐丝草、蛤蟆藤、铁线藤、金沙藤、罗网藤、左转藤灰。
药科——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
产地——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及陕西、甘肃。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小肠、膀胱。
功效——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主治——肝胆(黄疸)疾患,尿道涩痛,血淋,热淋,砂淋,石淋,膏淋。
现治——肝炎,膀胱炎,尿酸结石症,尿路结石,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参治——吐血,衄血,小便出血,喘不得卧,脾湿太过通身肿满,腹胀如鼓,痢疾,小便不通。
药理——利尿,利胆,排石,抑菌,增加输尿管蠕动。
用法——水煎,研末。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研末(常量2~3克)。
禁忌——小便不利者忌服,肾阴亏虚者慎用。
…………………………………………………………………………………………………………………………
《地肤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扫帚菜、扫帚苗、地葵、地麦、落帚子、独扫子、竹帚子、扫帚子、铁扫把子。
药科——藜科植物地肤的胞果。
产地——分布几遍全国。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寒。
药味——苦、甘。
入经——肾、膀胱。
功效——清利,湿热,止痒。
主治——小便不利,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
现治——肝虚目昏,目痛,眯目,疣目,雀目,风热赤眼,弩肉突出,眼睛受伤陷下。
参治——雷头风肿,吹乳,胁痛,疝气,肾炎水肿,妊娠患淋,血痢不止,阴囊湿痒,痔疾,痒疹,丹毒。
药理——利尿,免疫抑制,抑菌,抗炎。
用法——外用(煎水洗患处),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螵蛸。小便过多者禁服,内无湿热者忌服。
…………………………………………………………………………………………………………………………
《冬葵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葵子、葵菜子。
药科——为锦葵科植物野葵的果实种子。
产地——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药类——利尿通淋。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小肠、大肠、膀胱。
功效——利水,通淋,滑肠,通乳。
主治——乳汁不行,乳房胀痛,尿闭,热淋涩痛,水肿。
现治——起即头眩,盗汗,尿血,大便不通。
参治——经络凝滞,面皯疱令光白,娠有水气,妊娠子淋,难产,胎死腹中,产后淋沥不通,产痢,血淋。
药理——增强网状肉皮系统的吞噬活性。
用法——水煎,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
禁忌——孕妇慎服。气虚下陷者忌服,脾虚肠滑者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