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第86期活动纪要:师恩不忘,先生永存

杭大中文系校友专场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16期

(总第86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汤洵、蒋绍心

分享时间:2021年9月10日下午

分享地点:沿山河社区党员活动室

录音整理:海角

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各位书友下午好!今天这场活动是2021年文澜读书岛的第16期活动,总第86期。欢迎各位同学和书友的光临!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这本《西溪路五十六号》。两个月之前的7月10日,在浙江图书馆报告厅,我们做了第一场《西溪路五十六号》的分享活动,请了杭州大学的老校长以及很多师长、校友,做了一个全面的分享交流。

今天是教师节,在杭大新村所在的沿山河社区做这场杭大中文系校友的专场分享活动,显得格外有意义。参加今天活动的还有浙江图书馆文澜读书岛的部分书友。

本来,我们的老师陈坚教授也答应来参加,他曾经是杭大中文系的主任,是我们当时的现代文学老师,今年84岁。我一打电话邀请,他就很高兴地同意过来。昨天下午,他给我来电话,告知突发疾病,所以今天不能来参加活动了,要我向各位同学问好!

陈坚老师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西溪路五十六号》的作者,杭大中文系汤洵老师。在座的中文系同学都认识汤老师。文澜读书岛的书友如果参加了两个月前的那场活动,也应该认识。他是40年前我们在杭州大学读书时的写作课老师,曾经担任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副主任。去年,汤老师和他女儿唯敏一起编撰了这本《西溪路五十六号》。

今天,我们还很荣幸地请到了中文系蒋祖怡教授的公子蒋绍心先生。刚才,蒋先生如数家珍地给我们做了一回特殊导游,介绍了杭大新村里曾经居住过的那些前辈老先生。一会儿我们再请蒋先生给我们作进一步的介绍。

两个月之前的那场分享活动,因为时间的关系,汤洵老师没能充分展开讲。在此前后,他跟我交流过多次,谈过写作这本书的起因以及他对杭州大学、杭大新村的记忆。今天可以放开来跟大家聊聊了。接下来,欢迎汤洵和蒋绍心老师给我们作分享,然后我们的同学和书友,大家一起讨论。

汤洵老师

汤洵: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参加文澜读书岛的这次阅读分享会。我知道读书岛已经介绍了很多优秀的图书,今天能有时间把我这本书读一读,作为作者我感到非常高兴。所有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书有点影响,能够让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这对作者来讲,是一件好事情。所以,首先要谢谢大家能够抽时间看一看这本书。

说实在的,我写这本书是为了还债。还什么债呢?这些曾经在杭大新村居住过的老先生,零零碎碎的个人事迹介绍、小传都有,但能够把他们作为一个集体,为他们树碑立传,这件事情确确实实还没有人做。虽然,我跟这些老师在小区里经常碰面,但多数也只是点个头问声好而已,没有很深的交往。通过这本书的撰写,我对这些老师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我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学生向老师们进一步学习,或者再次学习的过程。为这些我所仰望的大师们、先生们树碑立传,是我一直以来就有的想法。通过这本书做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能够收集进去。所以,我希望以后有人继续为杭大新村的第二代、第三代大家们树一个碑立一个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杭大新村的文化传承不是到这些老先生们为止了,还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7月10日的那场读书会,令我感到很高兴的一件事情,是来了一批中学生。这些中学生对文科有兴趣,但仅仅是有兴趣而已,是不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文科?我觉得,当时他们还没有达到这么一个高度。通过那场活动,让他们知道,原来在中国的文科里面,还有那么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对于他们来讲,也是一种意外的收获。他们可能会有这么一个想法,这么近的地方有这么多的大师,有这么深厚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他们要好好学一学,决心把这里的文化发扬光大。所以,我想我的这本书假如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一点作用,对杭州市的历史文化建设起到一点作用的话,深感荣幸。这是我心里的一点想法。

那么,为什么说这本书是还债?因为确确实实我早就想把这些老先生的事迹写出来,但一直没有动笔。后来还是我一个77级的学生,在闲聊中谈到了这些老师。他建议我花点时间收集一些材料写出来,可能有很多人,特别是杭大的学生,是很喜欢看的。正好,跟我自己想写这个题材也有关系,所以不谋而合。回来后,我就开始准备了。大概花了两年多时间搜集材料、写作,浙大出版社听说后表示愿意出版。出版后想不到在社会上还是引起了一些反响的。

汤洵和蒋绍心老师介绍杭大新村

我举几个例子。有一次,原来省教育厅副厅长杨丽英给我打电话,说从薛校长那里看到了这本书,而且很认真地把书读完了,认为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她曾经管过职称评定,在这些老先生的职称评定过程中,她作为评委,都接触过他们。看了这本书后,过去很多对老先生的印象都重新浮现在脑海里。所以,她认为这本书很有收藏价值。她会向省里领导推荐,建议把这本书作为一本档案,让省档案馆收藏。这是一件事情,说明还是有人在看,而且喜欢这本书。

第二个例子是我今天刚刚接到一个读者的来电,她是一个事业单位的女孩。她找我的号码找了很久,后来从浙大出版社把我的号码要来了。她说,每天都在看我的这本书,非常喜欢看。看了之后,甚至想自己出一本书了,问我能不能收她做学生。我欣然同意了,我的学生很多,不在乎再多一个,我会尽己所能帮助她。她说:“今天我非常高兴,还以为联系不到您了,现在联系上了,而且您还那么客气”。这些,对我来讲都是书缘。通过这本书,我交了这么一批热心的读者,而且也可能将来会成为朋友。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先生年纪很大了,楼梯都不大走得动了,知道我这本书以后,背着一个照相机特意跑到我家里来。他说,要看看我工作的地方。在我的房间里、书房里拍了很多照片。他认为,杭州确确实实需要这样的书。他觉得杭州的历史文化建筑景点非常多,但那么有深度的介绍景点的书不多。西溪路56号现在还没有成为一个景点,如果将来成为一个景点的话,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景点介绍的蓝本。这些例子说明,认真写一本书,写出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是会有读者的。

我希望,这本书不仅给我们这一代人看,也可以让我们的后辈们看一看。他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对杭大新村有所了解。今天大家聚在一起,能够对我这本书说三道四,交流心得,作为作者,我很高兴。我把自己所想到的,或者你们想问而我没有想到的东西,都可以很坦率地跟大家进行交流。

蒋绍心老师

蒋绍心:我说两点。第一点,汤老师写这本书花了很多精力。写书过程中,他来找我好多次。有很多人为了写书来找我,他们写的书也给了我,但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看完汤老师写的这本书,给我印象很深。书里提到的内容和写法很新颖,汤老师写书的过程很辛苦,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内容。第二个内容是,由于我父母亲是杭大的教职员工,我们从1957年这个新村刚造好就搬过来了,所以我跟杭大的那一批化学系、生物系、中文系老先生们的子女有一个交集,都是小学同学。我举个例子:王承绪先生的小儿子跟我是同年级,沈炼之先生的女儿跟我是同年级,我们是发小,小时候都是在一起玩大的。由于小时候的感情在,所以我也没有搬到另外地方,一直就住在这里。我总觉得,我的童年时代是非常幸福的,是非常值得回忆的。

郇伟科(沿山河社区党支部书记)欢迎大家来到沿山河社区做分享活动。我介绍一下沿山河社区的大致情况。沿山河社区面积很小,在保俶路、天目山路、杭大路以及西溪路围起来的这么一块,就是杭大新村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我们社区主要由沿山河新村、杭大新村以及五干所构成,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居民楼。杭大新村在我们辖区占了很大比例,约有一半以上的居民都在这一块。一直以来,杭大新村在我们心里有一个很重的位置,这里本应该是西湖边上一个闪光发彩的地方,是一颗耀眼的明珠,现在感觉有点蒙尘了。提到杭大新村,提起杭州大学,我们年轻一辈没经历过杭大的辉煌时期,但对年长一辈都是很敬仰的,都知道这里以前住过很多大师和教授。应该把杭大新村建设得更加美好,把这里的历史文化展现给更多的人看。接下来,我们希望进一步挖掘这里潜在的文化遗产,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建设,让这里面沉淀的历史文化重新展现出来,作为人文杭州的一张名片。

劳月: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第36个教师节。《西溪路五十六号》正是讲述了居住在杭大新村里的老师们先生之风的故事。这些先生们为我们授予知识,传播文化,弘扬精神。40年了,我们一直受用不尽。所以,我们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做这场特殊的分享,向书中写到的先生们,向写下了这本好书的汤洵老师,表示我们崇高的敬意,献上一束金黄灿烂的向日葵!

两个月前,在浙江图书馆做分享的时候,我就跟汤老师讲,跟唯敏讲,我们以后要搞一些专题分享,深耕杭大新村的历史文化。今天既然是中文系专场,那我们就要有中文系特点。在策划这场活动时,我想到了中文系的陈坚老师。1978年我们进学校时,就听说了60年代陈坚老师曾经作为话剧《青春之歌》的主演,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演出过。而汤洵老师也是当时杭大中文系学生剧社的成员。所以,我找到了1981年中文系学生剧社演出话剧《在酒楼上》的一张合影,并请来了几位合影中的同学,我们一起围绕这张照片聊聊我们的大学故事。我先给大家做个介绍。

照片中前排左二是当时杭大中文系副主任张颂南老师,其他都是剧组的同学。前排左一是77级陈红捷同学,饰演剧中的长庚。他是当时学生剧社的台柱子之一,还演出过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今天他专门从慈溪赶过来。前排正中间的是77级同学卫军英,饰演剧中的慰老爷。目前他是浙江大学国际文化与传媒学院的教授。卫军英右面的是78级马华同学,他饰演剧中的琴师。还有几位同学今天来不了现场,晚上会来给汤洵老师祝贺节日。

讲起这个剧社,大家有说不完的话。我先把这部戏的前前后后跟大家介绍一下。这部《在酒楼上》是40年前为浙江省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代表演出的。演出的地点在浙江展览馆顶上的浙江文化会堂。当时我们很自豪,60年代杭大中文系学生剧社在省人民大会堂演出过,80年代我们也去省文化会堂演出。我认为,这是我们四年大学生活最高光的时刻。

我们手里这本《西溪路五十六号》的主题,是讲先生之风。今天又是教师节,先生的节日。所以我从这张照片里找到一个和先生之风相关的话题:什么叫先生之风,什么叫大学生活?

我从我们的四年大学生活体会到,先生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有专业知识、学习方式、治学态度,还有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豁达。我们在中文系读书是怎么样的?其实我们从来不死读书,我们的四年大学很快乐。白天看书,晚上演戏,玩得很high。

我们读书的时候,中文系的电视机就放在我对面的寝室里,是一台1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那时,我们天天晚上不是看电视,就是排戏。

陈坚老师教导我们,学戏剧要到舞台上去体验,学文学要到人生中去感悟。从书本到书本,是学不到文学和戏剧精髓的。中文系先生们传授给我们的这些理念,至今我们受用无穷。

因为有陈坚和汤洵这样的老师,我们的大学生活是丰富的,是快乐的。中文系不是故纸堆,中文系的学子不该成老夫子,而应该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

老师传承给我们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离开大学后,每个人的职业未必符合自己的理想,所以我经常和人说,做人要有两张脸孔,一张上班的脸孔,一张下班的脸孔;要有两个圈子,工作的圈子和生活的圈子。这样,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才有快乐的心情。今天把我们的同学聚拢在一起,就是为了聊聊大学生活的快乐时光,以及老师留给我们的理念、印象。大家可以随意说。

卫军英:汤老师是我们的老师,今天又是教师节,首先向老师鞠躬。我是77级的学生,改革开放后招的第一届大学生。我和松木场这一带比较有缘。我出生在留下部队大院里,16岁不到就下乡了。1977年10月左右,父亲突然叫我回杭州,说是要恢复高考了。我大概就复习了一个来月。当时我被分到松木场附近的向阳中学考点(现为保俶塔实验学校)。因为从来没听说过向阳中学,所以我提前去踩点。从留下赶到向阳中学时,看到那里是一片荒地。搞清楚地址后,为了省钱,我决定走回留下。穿过一片田地,经过杭州大学时,我朝大门里很深情地望了好几眼,当时也没想到后来会真的进杭州大学读书。

通过初试、复试之后,很快就填志愿了。我们当时只有三个志愿好填。我填了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杭州大学,后来就被录取到杭大中文系了,碰到了这样一群大师。再后来又留在杭大教书。

杭大中文系对我们这些人的影响是非常深的。从松木场到沿山河到西溪河,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半径里。开始我住在杭大新村,先住在3幢,后来住在10幢,2001年以后我把房子卖了搬到城西,这是我人生中做的最大的错事。那个时候我也不缺钱,这个房子老是闲置,学生想租我的房子,我想着老师怎么能把房子租给学生呢?索性就把房子卖掉了。

回过头来想想,我不仅是先生们的学生,还和他们做过很长时间的同事,感到无比幸福。走在道古桥上,经常碰到像沈文倬这样的老先生们,会点点头笑一笑。很多老先生都住在这里,很多细节栩栩如生。再比如说蒋礼鸿先生,我的导师陆坚老师,我都到他们家里去过。这些老先生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陈红捷:非常荣幸,我们老同学岳耀勇还记得我,组织这样一个活动,把我叫过来。又碰到两位老师,这是意料之外的。看见汤老师气色很好,精神也很好,感到非常高兴。我印象中,汤老师原来住在我们系大门进去边上的传达室,当时汤老师的妈妈住在楼上。那时,我们对戏剧比较感兴趣,汤老师给我们开过戏剧课,专门讲戏剧的动作。我们排戏的时候,汤老师也会给我们作指导。在演戏方面,我们确实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中文系每次有演出我都要参加。

四年大学生活让我们的人生跟杭大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杭大,也没有现在的世界观、人生观。现在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都有老师的影子在里面。老师对我们的传授,对我们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

我印象中,进校以后第一次校运动会,中文系得了总分第一,老师们都很高兴,觉得中文系的学生不简单,吃饭的时候哈哈大笑。李寿福老师原来也是田径运动员,个子很高,他得了100米跨栏第一名,这个校记录保持了很多年。所以,老师们都很支持我们排戏,认为学生要全面发展。

我刚才看这本书,书里写道,杭大新村占地58亩,现在一个中学都要80多亩。这58亩地里曾住过这么多的国家级大师、名师,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如果做地产评估的话,单位地产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都很高,恐怕除了清华园、燕园之外,很少有地方可以匹敌了。

蒋绍心:从父亲的言语中,我知道杭大最厉害的就是数学系和中文系。我大哥考大学时,不知道选什么专业。我父亲带他到夏承焘那里,请教到北大学什么专业。后来分到了北大古汉语专业,我大哥很不满意。暑假回来后,我父亲陪他到夏先生那里,夏先生还写了一封推荐信给他带回北京。这是我的一个很深的印象。第二个印象是我大姐读清华数学系时,有一年回来,我父亲带他去杭大数学系主任徐瑞云先生家里拜访。徐先生在当时的数学界是德高望重的。这两件事印象很深。

马华:我聊一点想法。岳耀勇师兄邀请我们参加这样一个读书会,非常荣幸。师兄刚才讲的也勾起我一些美好的回忆。我非常赞同师兄讲的在大学里不仅仅是学知识的观点。在大学这四年,更重要的是培养情怀。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对专业学习方面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专业学习哪里都可以学。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业余的演戏。前几年,我们78级要出一本书,发动大家写自己的大学生活。我就写了一篇“我的大学文艺生活”。我对大学生活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文艺生活。那时我喜欢唱啊、演啊。大二时,当时的学生会文艺部长梅大姐让我当文艺部干事,给她张罗,替她跑腿。

那时候,我们演的话剧不少。《在酒楼上》是中文系学生时代最经典最成功的一个话剧,至今记忆犹新。在戏里,我演一个老头,胡子拉碴的,化完妆我自己都不敢认。浙江话剧团的戈辉导演从头到尾给我们捋戏。印象最深刻的是导演给我们改了一个开头、一个结尾,这真是神来之笔。

最初的设计是这样的,我是拉二胡的老琴师,徐敏演阿昭,我拉着琴,她唱着小曲上场。导演说,这个开场跟整个戏基调不搭。怎么修改呢?当时朱杰演跑堂的,他一个人在那收拾桌子。然后我跟徐敏上场。给我加了一句词:“今儿个,还没客人呐!”就改了这么一句,整个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原来唱着小曲上场很欢乐,有点喜庆的氛围。这是一个很压抑的故事,修改后一下子场面就静下来了。

结尾原来是吕纬甫和周君两个人喝高了,踉踉跄跄相扶着出去。这个结尾太平淡,导演改成两个人扶着走到门口,周君回过头来缓缓环视酒楼一圈,一声叹气,下去了。这个结尾比原来好多了。这一头一尾的修改,给整个话剧增色不少。我在日记里都记下来了。

汤洵:杭大中文系历来有演艺的传统,最有名的就是《青春之歌》。红到什么程度呢?在省人民大会堂演出不是一场,而是连续演了几场。《青春之歌》的编剧也被调进了浙江话剧团。

马华:当时历史系王旭烽写了一个剧本《闪烁》,到中文系来找演员。我也去了,在里面演一个年纪小的大学生,要到老山前线去打仗,不要念书了。当时排得很好的,可能汤老师也看过。

劳月:这个戏我也去演了,是当时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汇演的,因为基调有些灰暗,没得奖,但在杭大礼堂演过。

两年多前,我参与策划了《120个回望》,写的是当年我们的高考。现在,我们可以再策划一本书,写大学四年里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我觉得要做这个事情,年纪再大一些记忆力淡化,再要写出来就难了。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参加这个阅读分享会,一起回忆大学时代的往事,一起感谢先生们对我们的教育和感染!时光飞逝,但是师恩不忘,先生永存。最后,再次向汤洵老师和蒋绍心老师祝贺教师节快乐!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0)

相关推荐

  • 周纪鸿:怀念恩师汤吉夫

    2017年11月19日中午,我刚从秦皇岛市文联讲座回到天津,在微信上惊悉,我亲爱并敬仰的恩师汤吉夫先生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了,简直不敢相信!因为大约1个多月前的9月27日,那是老师81岁生日前一天, ...

  • 许振东:永远的缅怀与追忆 ——写在汤吉夫逝世一周年之际

    明天就是著名小说家汤吉夫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大致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去云南大理参加学术会议,诗评家苗雨时先生突然打来电话,说汤吉夫先生走了.听后,我感动十分震惊,尽管不能及时赶回去,还是在旅途中写下 ...

  • 读书岛第77期活动纪要:劳动节里的阅读分享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7期 (总第77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工人作家 邹元辉 分享时间:2021年5月1日(周六)下午 分享地点:镇海培菊图书馆 镇海图书馆云直播 录 ...

  • 读书岛第75期活动纪要:如果我们生活在宋朝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5期 (总第75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历史文化作家 陈华胜 分享时间:2021年4月10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南宋书房.文澜读书岛 ...

  • 读书岛第78期活动纪要:重新认识工人和诗歌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8期 (总第78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阅读推广人 劳月 工人诗人 刘景洋 分享时间:2021年5月15日(周六)下午 分享地点:杭州市职工文化中 ...

  • 读书岛第76期活动纪要:从书里走进宋朝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6期 (总第76期)活动纪要 分享嘉宾:南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青青 分享时间:2021年4月24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2059室 录音整理:郑轩 文字 ...

  • 读书岛第74期活动纪要:自然就在你的脚下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4期 (总第74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浙江理工大学教师 杨小峰 分享时间:2021年3月20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集体视 ...

  • 读书岛第73期活动纪要:植物学是一门令人愉悦的学问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3期 (总第73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自然爱好者 林捷  圆蜗牛艺花园创始人 圆蜗牛 分享时间:2021年3月6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 ...

  • 读书岛第83期活动纪要:在新昌认识梁柏台

    迎建党百年 <人民司法开拓者梁柏台传> 走读分享会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13期 (总第83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党史专家 陈煜忠 分享时间:2021年7 ...

  • 读书岛第84期活动纪要:追忆先生之风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14期 (总第84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嘉宾:汤洵.唯敏.徐涛.张海龙   分享时间:2021年7月10日下午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录音整理: ...

  • 读书岛第72期活动纪要:敦煌和它的守护人们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2期 (总第72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张涌泉           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刘进宝 分享时间:2021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