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号柯小刚老师书法日课——《唐诗三百首·感遇》书写与讲解

9月28号柯老师书法日课
——《唐诗三百首·感遇》书写与讲解

柯小刚老师讲解 秋山整理
《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是张九龄的《感遇》。《感遇》放在第一篇,不仅是体裁的安排,“感遇”这个词,“感”和“遇”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之为诗的本质,说出了诗共通的主题,可以理解为所有的诗共同的主题,所以《感遇》作为唐诗三百首之首,有其必然性。
为什么这么讲呢?所有的诗,都起于”感”,感什么呢?感其所遇。遇,实际上是一种,在我的《庄子》课上讲到的一种“主动的被动性”。什么意思呢?在《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里面,庖丁说“不以目视,而以神遇”,这实际上是在主动追求一种被动性,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慢慢体会这一点——“主动追求一种被动性”。活得像一颗草木,像春天的兰叶,秋天的桂花。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现在正是上海桂花飘香的时节。其实书法的道理就是“感”和“遇”,一再讲过这个道理。就像现在用的是笔锋非常软的纯羊毫,感笔锋之所遇,在任何时刻感受笔锋的状态,倒下了,顶起来,倒下了,顶起来,时刻感受这个。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这个“为”字,实际上用的是第二期书法网课的最后,通过黄庭坚,徐渭,王铎,林散之,这几位,来讲到的以画法入书。你看,这带着皴擦,这实际上就是林散之的东西。一笔之中,枯湿浓淡、中锋、侧锋,以及所谓的拖泥带水、皴擦都有。
“不(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林栖者”是整首诗很“题眼”的地方。在山林中栖息,然后呢,闻风,坐在林中,人也活成了一颗草木。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大家再看,林栖者,为什么是整首诗很题眼的地方?这是诗人的自况,这个“林栖者”其实是诗人直接的出场。一颗“草木”,或林栖者,有直接可见的被动方面。草木,所谓的“植物”,“植”在什么地方呢?“植物”,之于天地之间,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植物之为植物”,就像庖丁解牛所讲的,所有的“遇”都是一种“遭遇”,都是一种“遭逢”。它不是那种暴力的,单方面暴力地说我觉得,不要你觉得,而是“我要我觉得”,“也要你觉得”,“我们共同觉得”。共同觉得,就是“感”,就是感通,就是“感”和“通”,就是在一种被动的感受性当中兴起这种“悦”。这首诗中还有未出场的朋友,就好像一开篇讲的兰和桂,春和秋一样,是相对的朋友,两两相对的,甚至相反的东西,有共同的本心。“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就像孔子讲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有本心。相感,朋友之间“相感”,朋友相感之道的“本”,这朋友不限于人,可以是物,可以是山林。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本心,每个人都坚守自己的本心。那么“闻风”才会“相悦”。闻什么风?闻的是道风。这个《庄子·天下篇》里面讲,诸子百家都是,听说某种道,“闻其风而悦之”,是人与天、人与人的相感。
草木,实际上是整首诗起兴之端。我们要注意到草木与林栖者的关系,这种生意和相悦的关系。还有葳蕤和皎洁的关系。葳蕤,就是一种“盛”,一种繁盛之象。皎洁呢,是一种简,易简之道。
说到底,还是这个诗题所笼罩的,《感遇》这个题目,所包含在内的很多东西。“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更应该展开。佳节,就是一种节律,自然的节律,人事的节律,古之学者为己的节律,朋友之间相感相悦的节律,春秋四时的节律,这就是生意的源头。生意,不是永动机那样的——长生不死的妄想,不是那样的东西。有生就有死,这就是节律,这就有生意。今天到这儿。
教与学的“感与遇”之思:
1、柯老师每天五点半的日常书写,对我们来说,跟上这个时间节律比较难,但是这种可贵的学习节律如果我们借此机会养成,可以说是学到了柯老师治学“工夫”和“用心”的根要。
2、这次的书法学习,不同已往,柯老师以书写诗歌的方式讲书法,讲诗歌,讲“感遇”之道,我们如何跟进这种学习呢?我们如何回应这种学习呢?我的一种探索就是听一遍,这时观其书写之道,然后再把柯老师的讲课转为文字,因为早起的缘故,有这个时间来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就会有思考,也能留意到在第一遍听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3、我们有过上次网课基础的学友,也可以在这个跟师学书学诗的过程中,再把上一次柯老师带着我们进行的日常书写再走一遍,这样我们听了之后,就会有一个落实践行的东西。既有“主动的被动性”之觉知,也有“被动中的主动性”之兴悦,进而学出生意,写出生意。
图片为柯老师拍摄
文字根据直播视频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