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我为此章命名曰:无欲而生

大道无欲,天地无欲,万物无欲。天地守道行道,万物亦然,故天地万物无欲。无欲则生,故天地万物长生。《易经》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生育于天地万物,却有欲,是谓失道离道;因而,人之生,或自大自狂,或不知所止,或忘乎所以,或肆意妄为。故人之生,或苦痛,或无聊,或昏乱;生也不幸,死也不幸,无明一生。

老子在第三十四章里,再次述说大道如何化生化育天地、万物,最后,再以理想之圣人所为,告白天下,人可以不为大,不为大,即为守道。

化生,指,天地万物由大道而生;化育,指大道化生天地万物后,不辞天地万物,与天地万物共依存。

大道与域天地万物之依存,老子有如下之解:

1、万物作焉而不辞:这是说,大道化生天地万物之后,不与天地万物辞离辞别。不辞的大道在天地万物哪儿?大道以无形、无声、无色作为天地万物之本体,天地万物是大道之象。天地万物用自己的各有其象,体现大道的无形存在。而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万物之所以为万物,比如说,划之所以为草,木之所以为木,鸟兽之所以为鸟兽,就是大道化生的各色各样的象,万象之体均为道,是谓万象的道性之体,万象是万物的自性,自性以道性为体,即为天地万物各有其象而守道,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即谓天地万物之行道。

2、生而不有:生而,指的是天地万物由大道化生;不有,有,指的是天地万物自性的各有其象,不有,是说,大道,不勉强天地万物的各有其象,不强夺天地万物的各有其性。

3、为而不恃:为,指的是,大道“作天地万物”,“生而不有”,就是说,大道这样做了;不恃,是说,不对天地万物恃强,而是让天地万物充分表现和发挥它们各自的自性,从而构成这个宇宙天地间的万象繁荣,相互依存而共生。

4、功成而不居:功,指的是,大道做到了上面的三点:“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不居,是说,大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这是一件不可言说的无量功德,然而大道,不以此而居功。为什么?因为大道无欲。

作,是道对天地万物的化生;不辞,不有,不恃,不居,则是道对天地万物的化育。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里已经讲过大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的无欲大德,并且说,“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去,又一次强调,道不辞离天地万物。在这一章里,老子又一次述说大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之大德。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氾,普遍,广博;左右,左边,右边,指所有相对相待的事物;可,适宜。这一句是说,大道广泛而又博大精深,道之用无所不至。

既然道之用无所不至,人也在道之大用之内。所以,老子这句话偏于人而说。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这句话除了重述第二章道之用外,老子直接说道爱养万物,爱养,说得更亲切,更形象。第一章里,“有名万物之母”,到了这一章,老子用爱养,更形象地述说大道天地万物的化育。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把大道的化生化育之功,说成无欲。确实如此,只有无欲,才能有如此无量大德。从无欲看,大道无色无声无形,可说是特别微小。但从万物归于大道,而道不以万物之主自居,这又可说是无上之大。

这一句,老子重在述说,道之无欲。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能成其大。

不为大,不是圣人之为。而是大道之性。成其大,是说道之大用。

有人以老子的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处世之道,有意不为大,目的是成其大。可见,老子的话,不只是圣人之为,还可以是有欲之人的信条。只可惜,老子在这里只以圣人为范。如果说,老子的话可以理解为,无欲者生,那么,那些把老子这句话作为处世信条的人,只能是,有欲者不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