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随意,有心就行
反正每天都忙,有时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忙了些什么。
甚至,隔一两天之后,想不起前面这段时间做了哪些事。
这两天,忙的内容之一就是为我们学校募捐者发放荣誉证书和收据。
这是应该的,我们在募捐倡议书里是作出过承诺的。
与承诺稍有不同的是,荣誉证书每个人都有,收据是大部分人都有。
荣誉证书这一块是老奉负责的。
每个募捐者都有,哪怕只是打赏一块钱的。
收据,是学校财务人员开的,他们说,那些一块的,和几块的,还没来得及开具。
没来得及开具不等于不开具,我觉得,都是心意,不应该在乎捐款的多少。
说到这里,老奉想说一下在整个募捐过程中的一些插曲。
学校有一位同事准备捐一千二百块钱。
我劝阻了他。
后来,校长也给了他否定意见。
倒不是说校长才捐一千,你怎么能捐一千二?
而是,这位同事家里的条件也不是特别宽裕。
后来,经校长好说歹说,他减少了捐款数额,不过,还是以学生家长的名义另外又捐了一百。
而且,这位同事在五化募捐这个事情上特别的热心和活跃,为学校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给这位同事点赞。
还有一位同事,家里条件不错。
也许用不错这个词,还不能形容他的不错。
向他募捐的电话是我打的。
因为当时他不在学校,而且我俩的关系也算较好。
我刚开口提募捐这个事,他就满口答应,行行行。
于是,我试探性的询问,你打算捐多少?
他反问,你觉得我要捐多少?
我说,五千?
他根本没还价,五千就五千。
草,我当时懵了,用东北碰瓷的那句话来说:我给低了?
如果我当时开口说一万,他是不是也会满口答应?
其实,也是一句玩笑话。哪个人的钱是铳打下来的,那么容易?
一个人五千,能够为学校募捐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已经非常不错了。
感谢了。
募捐书发出后的第一时间,老奉就接到了两个电话。
都是学校以前的学生,当然不一定是老奉的学生。
都比较爽直:
老师好,我是xx届xx班学生,现在在外面混得还不错,想为母校表达一丝心意,直接加你微信转帐给你?
我说,谢谢,好。
他们马上加微信,马上转钱。
我也马上公示,马上截屏。
如果做事都有这么爽快,那该多好。
也有学生在募捐书公众号后台直接打赏。
每次打赏最高金额是200,他们就打赏了5次。
在我一再要求之下,他们留下了班次和姓名。
也是爽快,也是干脆。
还有一个学生,现在正在读大学。
他为自己的无力捐款表示遗憾。
我跟他回复了:有心意就行,而且我们明确说过,不接受任何在校学生捐款。
他能够在大学时还牵挂这个初中母校,已经非常不错了。
想起这些事,我们这些直接参与者,还真是有点感动。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接受到的都是个人捐资,最大的数目是两笔,都是一万。
显然,这两位捐资者都是成功人士。
老奉代表学校,表示非常的感谢。
其实,学校感谢所有爱心人士。
还有一个是老奉的朋友,也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
他不仅个人捐了,还组织、发动了他的初中班级群。
而且还热心地提供了好多当年的师兄弟、师姐妹和其他成功人士的联系方式。
可以说吧,他的那份心跟那位同事一样的热,且还带有古道热肠的意味。
这个募捐说是没有尽头,其实,也基本上到了尾声。
募资多有多的用处,少有少的做法。
就现状来看,学校募捐活动似乎已经到了瓶颈。
虽然是还远远没达到预期目标,不过,也能够为孩子们干成一两件事了。
尽管心有不甘,也可以接受了。
老奉感谢所有的捐资者。
也包括老奉自己。
其实,就个人观点来说,老奉倒有点畏惧意识——募资也不是越多越好。
因为,管理、规划都不容易。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