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矛盾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被认为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的学会共同生活,实质上就是要培养人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对我国中学生尤为重要,城市中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独享”,在集体中,或者孤僻、害羞,或者霸道、独断专行,严重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和习惯,他们没有机会体会“拧成一股绳”的力量,也不会领悟到众志成城的道理。新课标积极提倡合作的学习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它既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且要求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面对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使课堂成为展现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教师要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别,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养成学习上有主见,不人云亦云的习惯。从这点出发,小组合作讨论显然不很合适。

首先,十四五岁的孩子的思路很容易被人影响。小组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了统一,很可能把与众不同的但恰恰是正确的观点抛弃,久而久之,学生会误认为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就是真理。

其次,很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冥思苦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才会获得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些反应快捷的学生总是把看法先说出来,使得稍稍迟钝的学生只有“恍然大悟”的份儿。这等于是剥夺了一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第三,课堂讨论有时为很多懒惰的学生找到了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已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学会的是投机取巧,坐享其成。

第四,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班级人数都很多,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这种学习方式不好管理,容易失控,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很可能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使珍贵的课堂时常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降低了学习效率。

针对以上弊端,笔者在课堂上时采取了一些对策,以使“鱼”与“熊掌”兼得。

1、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让每一个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以学习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苏轼是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全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人格魅力。所以在介绍作者这个环节,我在课前布置了作业:查阅有关苏轼的资料并写出周记《我所了解的苏轼》,使得课堂交流时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互通有无,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2、在一些不需深入探索的教学环境中,可以更多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而特别强调深入探究的问题尽量少用甚至不用。使用任何教法和学法都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要对症下药。课堂上不能只追求热闹的形式,有时寂静的课堂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3、讨论问题时,最容易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所以我通常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任何人不能交头接耳,且需将疑惑和想法简单记录,然后给他们较少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这样学生既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又在此基础上听取了同学的想法,互为补充。得到的启发是:很多时候,不能直接进入合作学习,而要先进行独立思考,可以先让同学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进入合作学习阶段。

4、鼓励学生在组内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不同“政见”者也要肯定,不能挫伤学生积极性。讨论时,肯定会有不同见解,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要把不同意见组织起来,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再进入更大范围的讨论,这样会营造一种探究学习的浓厚氛围,也能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5、教学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孤军奋战,任何教法都要取得学生的支持。教师要把合作学习的益处和弊端讲给学生听,讲清楚为什么讨论,怎样讨论,怎样记录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清醒自觉地投入学习。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并非讲一两次就能解决问题。要养成一种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和学生达成默契。我带的每一届学生都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培养和磨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6、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本人不能“稳坐钓鱼台”,要走下讲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深入课堂,时时监控,最好不要袖手旁观,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讨论。当学生讨论时,我或者旁听,或者进一步提出问题,或者指导,或者答疑,或者与他们争辩,并且对不同学生作不同的反应。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能非常准确地把握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困惑,可以马上有针对性地安排和调整下一步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而且,由于距离学生较近,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好全心全意加入到课堂中去。

7、这种方法对教师本人是一种挑战,督促教师更加勤奋。因为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体,会提出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教师不能总是哑口无言。所以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更充分地备课,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当然,老师也必须谦虚,即使答不上来也要保持良好的风度,不能恼羞成怒。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成为一种时尚,要因教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材而异。

(0)

相关推荐